关于梦境
在这闭塞的空间中,在这干瘪的现实里,仅存的慰藉,唯有脑海里流动着的无穷无尽的思绪,与窗外变幻着的无边无垠的的天际。晴空望云,阴时听雨,与初觉有趣而几经重复便感枯倦的文字,是如今唯一的狭隘天地。不愿出门,无心行走,以为是厌倦了远方的山山水水,实则是因为此时远方没有与之匹配的理想,而山水也没有与之交辉相映的意境,而路上的过客匆匆,转眼间就人去楼空。那些故地旧景,一个人却难以再去触碰。可是梦却总是将人捉弄,那些触不可及的,或是一去不返的美丽,越想逃避,梦就越是将它重现。那一场场美梦实在残忍,似乎能渗透整个精神,然后苏醒,然后破碎幻灭,犹如抽离了灵魂,对现实感到怅然若失,甚至整个世界一时崩塌。那些幻觉,让人误以为自己埋葬在心底甚至腐烂的愿景将要起死回生,谁知只是一夜春光返照,转瞬即逝。一部分梦境或梦境的局部成分可能就是来自于对记忆的压抑,那些被主观抑制的,不愿回想的过去,它们渐渐成为内隐记忆,隐藏在潜意识中以梦的形式重现。饱受美梦“百般折磨”的我已然麻木,并不意味着克服了它,习惯了它,而是顺从了它,顺从了在每个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察觉到这只是梦而不得不任其来去的残酷现实,顺从了醒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渴望再回到梦中的依依不舍。有时我还会庆幸梦的光临,它发掘了一些模糊的美好场景,让我重拾起那些逐渐遗失的凤毛麟角;它让我感到痛苦,痛苦使我存在,那些痛苦的源头是我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它又让我思绪如泉水般翻涌,让我有记录意识流的冲动,让我感到自己的存在或多或少还有些价值。 如果把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艺术性地称之为现实与意境的话,那么梦境只是意境的其中一隅,而意境又包括回忆,想象在脑海中的主观呈现,这种意境既可以来自于自身的亲历体验,可以来自于对文艺作品的兴会。 "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这句话提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在我看来,我向来不以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主张来理解评判一句话,而是以将这句话奉为绝对真理为前提(这种真理是说话人一个人的真理),借助对说话人的生活背景等认知储备,推测揣摩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发掘自身的共鸣。我从王尔德的这句话中产生了共鸣。现在的我看来,现实生活只是一种媒介,只是达到意境的手段(艺术是另一种手段)。而意境才是所有人最本质的追求。一切的现实场面都有物是人非的一天,唯有记忆里意境依然激发着内心的情感。只是这种情感在记忆的发生阶段与回顾阶段有所差异。那些美好时光,发生时是甜的,回忆起却是苦乐交替的。一些苦难时期,发生时苦不堪言,而过后却忆苦思甜。平时吃饭睡觉打游戏等(我认为游戏和烟酒毒产生的"瘾"是介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一种能够产生即时兴奋但又不能形成永恒意境的机制,并非生理所必需但是本能会依赖的机制)除了维持生存外毫无意义,只有激发起内在感情并能根植脑海念念不忘的经历才是生命的精华,是生存的意义,是人的灵魂。 近期的各种跳崖事件引发了对抑郁症的思考,通俗的说一种致命的抑郁症状就是对世间的一切外物永远感到无趣,内心始终感到空虚。而那种非致命的症状是世间存在有趣的事物只是无法实现而郁闷不堪,这种人心里其实还有所寄托,只是这种寄托遥不可及。如果对这种追求感到绝望慢慢的也便心无存念。想要努力的活下去,就要不断的寻找寄托,一种寄托难以实现,就去寻找另一种。这种寄托不是现实的某种状况,而是一种意境。昨日的梦是我的寄托,那年的回忆也是,此时窗外的天空与心中的情感也是,未来的理想还是。它们是这个精神多元时期的最好的良药。 在南方,金黄的色调是秋天最精髓的主旋律,稻田,银杏,还有流云光影斑驳下的山林,无一不动人心弦,触景生情。而在这一片灿烂的金色人间里,那夕阳西下,余晖映衬下的金色长发,才是我最钟爱的秋季,而这一切的意境,如今仅存于回忆,幻想与昨日的梦境。但我依旧要珍藏于心,是它们撑起了我的生命,也撑起了这个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