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卓盗酒与中国酒文化
齐白石《毕卓盗酒》以480万起拍,最终以800万的价格落槌。此前估价为500万-800万,尺寸为96×35 cm。

白石老先生一生不求闻达,虽与官家多打交道,如师友樊增祥、夏午诒、王缵绪等,却拒绝举荐为内廷供奉,又或捐纳县丞官职。他有诗曰“穷到无边犹自豪,清闲还比做官高”,恰是对官宦仕途毫无兴趣的反映。
齐白石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齐白石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和艺术中的乡土气息,根源于齐白石的劳动生活。
齐白石也曾在艺术上走投无路,那是虚假地因袭“八大山人”的情感所必然遭到的碰壁命运,实质上那是齐白石的心态与过去的文人之间不相谐和的结局。

当齐白石认定自己是农夫时候,往年储备的自然信息便源源不绝地奔赴腕底、舌端、刀锋,化作了新的艺术信息,抛弃了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
齐白石艺术中的乡心、童心和农民之心的真诚流露,是齐白石的真心和本质的艺术表现。齐白石以本质、自我、变法、变意以及本质的艺术表现,才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深刻底蕴。
事实上,他身逢乱世,尤以湖南乃征战连年之地,家乡屡遭兵火,故对军阀赃官深痛绝之。他所写的《不倒翁》、《得财图》等,对官吏多所嘲讽,其中《得财图》的题跋更针砭入骨,毫不留情。

事实上,他身逢乱世,尤以湖南乃征战连年之地,家乡屡遭兵火,故对军阀赃官深痛绝之。他所写的《不倒翁》、《得财图》等,对官吏多所嘲讽,其中《得财图》的题跋更针砭入骨,毫不留情。
而《毕卓盗酒》却由正面的讥讽,转为曲笔的描写,用毕卓暗喻贪污带来更严重的祸害,这正是官吏误国殃民之劣源,其表达似属幽默轻松,惟内含深层的诸般无奈更形深刻,此即画家看透世态后所抒发的叹谓!
毕卓为东晋时期官员,为吏部郎,平生酷爱饮酒,且经常饮酒而废弃公事。毕卓对酒毫无抵抗力。他曾经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虽然是朝廷的人,但大概是饮酒太多的缘故,毕卓那点儿俸禄经常捉襟见肘。

有一次,他的邻居酿了酒,酒香四溢,自然逃不过毕卓的鼻子。可是他当时身上没什么钱,竟然夜里跑到邻居家去偷喝酒,被人捉住捆了起来。天亮之后,邻居主人发现被绑的竟然是毕卓,大吃一惊,赶紧解绑谢罪。毕卓倒并没生气,反而大笑说:“让我闻一夜的酒香,多谢了。”至今民间仍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
毕卓少年时豁达豪放,很有才华。因当时朝政腐败,加上“八王之乱”,权柄你争我夺,杀杀砍砍,国无宁日。也传说是为保身,才扮成一个不问政事、不爱权势、饮酒自乐之人。但在身处腐败现状,毕卓仍出现“囊底无钱”的局面,可见其品格高尚!
齐白石曾多次以毕卓盗酒为题作画,并在画上题字云:“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可见他对毕卓是相当“崇拜”的。

毕卓宁肯因“囊底无钱”而盗酒,也不肯在任职时干那种“伤廉”的事。他虽只是个吏部侍郎,齐白石却将他拔高为宰相,是有意强调当大官的人,一定要有廉洁这种可贵的品质。可见,齐白石画毕卓,他是重塑了历史人物毕卓的形象,将毕卓作为那种为官清廉、注重大节的高尚之人的代表,从而表达了对清廉品格的礼赞。
齐白石先生虽非官员,但他以卖画为生,自食其力,做人清白。他画的这幅《毕卓盗酒》,既是对自我的一种警示与肯定,更是一曲关于廉洁的颂歌。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再次注销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5 0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