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兄弟
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俩兄弟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由于其作品是由两人共同完成,故被称为“科恩兄弟”。他们是美国90年代独立电影兴起浪潮中的佼佼者,1984年,科恩兄弟拍摄的处女作《血迷宫》这部十分黑色、特别而神秘的电影,复杂情节下的简单剧情,扭曲和黑色的幽默,对于气氛的出色把握,获得第一届桑丹斯电影节最佳影片,成为独立制片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巴顿芬克》一片中,不多的人物和场景都是提炼自生活,经过夸张处理,明显带有魔幻色彩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冰风暴》略显黑色的荒诞情节,接近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2007年《老无所依》继续以往的黑色风格,渗透对美国社会的隐晦思索,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科恩兄弟的电影既秉持着独立电影“低成本、小制作、高水准”的品格,又渗透着黑色电影“犯罪和堕落”的底色,对传统叙事的打破以及对细节的雕琢使之自成一派,形成其特有的诗意。兄弟俩一个学的电影,一个学的哲学,所以在他们的影片在无厘头、荒诞的表象下,蕴含着深沉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体制的反思,他们以辛辣讽刺的笔触触碰社会的痛点,在犯罪题材下缓缓流露出人文主义关怀。本文将结合《老无所依》这部影片,具体分析科恩兄弟的创作风格。
《老无所依》俨然成为一部现代经典,充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引入入胜的情节和标志性的瞬间。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曾描述过“2+2统一”理论:“让观众自己拼凑线索,不要直接给4,而给他们2+2,这种无形的线索能让观众时刻关注故事。”《老无所依》中随处可见这一技巧,无论是构建角色的细节还是主题表达,科恩兄弟在推进情节剧情的同时又能让观众去填补空白,既是打破叙事传统的结果,也一段令人兴奋、惊讶又意义深远的电影体验。
一、行为塑造角色
《老无所依》有三个很明显的中心人物,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不仅来自于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还来自于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方式。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在压力下作出的选择往往能揭示出其真实性格。”但给予这个故事质感的部分来自于角色行动的具体细节,这些细节便是“角色塑造”的一部分。“有效的角色塑造就是可见特质的综合体,让角色独一无二。外表体态、行为举止、说话风格和姿势、性别、年龄、智商、职业、个性、态度、价值观,甚至还包括他住在哪里,怎么生活。”影片中当主人公摩斯偶然撞见一桩失败了的毒品交易时,他意识到钱肯定是在最后一个人手上,于是他决定找到那个人,这个选择揭示了他的真实性格:摩斯是一个愿意为钱冒生命危险的人。摩斯追踪这笔钱的方式也揭示了他生性冷静且有条理。相类似,当本片的反派安东·齐格出场时,我们立即看出齐格是一个为了实现目标,毫不介意夺取他人性命的人,而且他杀人的方式令人恐惧。第一起谋杀小心谨慎,却极其暴力,第二起则显得如此礼貌和干净。他的行为表明了他对谋杀十分冷漠,而他的高效更暗示了他有着长期的谋杀史,我们不需要任何背景故事,便知道他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第三个主角是警长贝尔,他的独白拉开了影片的序幕,虽然他选择追捕罪犯,但他的行动方式表明了他的忧虑,也不时用冷幽默掩饰自己的恐惧。
二、运用“2+2”来揭示情节
《老无所依》中有好几个场景没有直接表现一些重要情节,相反,它让观众自己拼凑线索,推断到底发生了什么。例如在逃的摩斯最初离开汽车旅馆时拉开了一片帘子,向外面望去,没什么动静,他把窗帘拉上,让两层窗帘交叠,起初这看起来仅仅只是在检查安全情况并确保没有人能够看到他房间里面,但当他晚些时候回到旅馆时,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出租车缓缓绕过停车场,视角以房间为轴心转动,两扇窗帘之间露出一部分窗户,如果稍加注意,就知道有人已经进过他的房间,尽管没有任何台词直接指出这一点。还有一个2+2技巧贯穿了整部电影,在齐格闯入摩斯的汽车旅馆房间之前,他脱掉了靴子,起初这似乎只是齐格无声接近房间的一种方式,但后来当齐格杀死了派来阻止他的人卡森·威尔斯后低下头注意不让地板上的血粘到靴子,我们明白这背后还有更多信息。所以在影片末尾,当他来杀卡拉·简的时候,我们并不确定她的命运走向如何,剧本没有直接用又一场灰暗的谋杀现场告诉我们答案,而是直接转向齐格走出前门检查靴子底部是否有血迹的一幕,如果我们知道他十分在意靴子是否干净,就能推测出卡拉·简的下场。这个技巧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她的死亡对我们的情感冲击,她的谋杀并不是发生在电影屏幕里,而是发生在我们的想象中。当信息在观众的脑海中被综合处理后获取,而不是通过对话拼命灌输的时候,背后传达的意义则变得更强大。
三、综合分析信息从而得出故事寓意
从结构角度看,这部电影似乎遵循了传统的三幕结构——架构、对抗、解决。有一个激励事件,第一个情节点,进入第二幕,一个改变了故事发展势头的中间点。但影片接近第二幕结尾时,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正如伊桑·科恩所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好人和坏人相遇,彼此对峙。”大多数故事的结局都是主角和反派之间的对决,而《老无所依》的大部分情节都符合了观众的期望,但相反,电影抛弃了一切传统。主角摩斯在画外被杀害,甚至不是被电影的大反派杀害,这个突然的转折给了我们一条线索来总结这个故事的寓意。另一个谜腿则是电影主题,虽然摩斯是故事的主角,但故事却是通过贝尔警长来探索的,在整个故事进展过程中,他是唯一一个真正发生变化的主角,在他的开场独白中,他谈到了过去的日子,他觉得那时的生活更简单、更有意义,但现在,他根本无法理解现在无意义的暴力和犯罪。在电影的前两幕里,情节比较简单,遵循传统的秩序感,但是当还没到第三幕的时候,摩斯就被杀死了,这令我们感到不适,所以此时银幕外的观众和贝尓警长处于一样的境地,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种毫无意义的暴力。所以电影第三幕讲述的则是贝尔这个角色的故事,他不断与主题抗衡,最终选择告别他的职业生涯,并明白对变化文化的恐惧并非自己独有。
科恩兄弟的影片融合了美国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在营造感官快感的同时嘲讽了体制、个人欲望以及对生活的认知。题材表现内容植根于当代西方文化土壤,直接反映当下人的生存问题,表达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和对当下生存的焦虑。其独树一帜的编剧能力和风格,不仅让人物“活”了起来,还出色的把握住了整体气氛,以其缜密而“烧脑”的情节编排,使观众得到精神和智力上的快感,不得不说,科恩兄弟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出色的“仿真人游戏”。
(内容有部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