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纬七度 | 前言
在图书馆猎寻各色书籍的那些年,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来非洲。彼时我只是一个沉醉在大学杂书堆里的无知女人,拥有与年龄阅历不相匹配的对所谓情调和浪漫的片面想象。没有运用我们的四肢之前,多数人只是纸上谈兵,而恰恰是这种纸上谈兵,使我们在大脑中构造了一个伊甸园自我满足、自我催眠,告诉自己目前懂的看到的这些已经足够使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文科生——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说过,当今世界的汉语言文学之路不适合足不出户的文艺青年走。它注定风尘仆仆,注定满脚泥泞,因为我们要亲自读这个世界,不管这个世界是何种面目。
非洲是一个契机,在遇到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之前,它只存在于我周围师生的谈资中。大学有非洲研究院,我的老师热衷于非洲语言研究,接触除了英语法语以外其它的土著语言,比如祖鲁语、斯瓦西里语等。她对成立一个非洲法语国家联盟非常欣喜且期待,日常穿梭于留学生群体与其它非洲国家群体之间做语言调研和访谈,得到不少或整或碎的语料。作为她的学生,我在这方面几乎没帮上什么忙,因此只是跟着老师四处蹭热度,毫无意义地蹭学术研讨会、蹭各位中非大佬的荣光,而鲜有个人的提升。人不应该为自己得到的碎片化信息骄傲自满,这是穷人思维,就像在地上被碎钱反射的光闪瞎了眼。
说到了大佬,提一嘴这些亦师亦友的好人。研究院的约罗教授,一个来自马里的可爱老头,几十年如一日地戴着红军帽,用着年代印记鲜明的搪瓷杯,经常把社会主义、毛泽东挂在嘴边,宛如置身中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显然他很高兴如此。约罗教授是前马里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对博物馆的建设深有眼光。时至今日我依然怀念研究院里面的非洲博物馆,两个非洲土著雕像当门神镇守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来自非洲的各种文物和书籍,约罗教授喜欢听到人把他从办公室叫出来讲解博物馆,必须是从头讲到尾,且不能打断。他和这座博物馆仿佛同呼吸、共命运,他热爱这一切。博士姐姐林小姐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水瓶座,目前就读于非洲教育专业,却总是被拉去做英语和法语的翻译,出没于各大会议和活动中,喜欢夸女孩子好看,比较好色,但人非常好,对待工作极其认真工作负责,一碗热汤面当前若稿子改不好便不动声色。朋友小麦,一个上来就滔滔不绝谈人类学的广东女孩,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平日里大隐隐于市,走街串巷做田野调查,把自己的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生怕漏下任何一个细节和想法,她最闪光的时刻是上次喀麦隆本土教师来华交流,麦突然开口用法语交流说课,黑板前的她就是在发光。麦珍视想法,珍视资源,珍视她认为的存在于世的一切珍稀事物,这也造就了今天的她——多么独一无二、眼光独到的女孩子。最后说说我的老搭档和老朋友老王,因为太熟,落笔写她的时候总忍不住说一些调侃风趣的话,曾经一起埋头于图书馆寻找甲骨文中的文字学秘密,寒冬腊月推着一车字典词典往宿舍走,那本极其草率且不专业的《大眼字典》(记录了陈年福等古文字专业老师一系列专著与字体合集中含“眼睛”声符和义符的甲骨文)终于也踉踉跄跄诞生了,如今这本字典应该随着老王一同北上读语言学研究生了。老王的英语非常优秀,演讲和辩论都能信手拈来,私底下也是个爱唱歌爱花裙子爱植物的生活气息十足的姑娘,毕业领奖那天,她骄傲且欢喜地穿上了颇具非洲民族色彩的裙袍。
如此有幸地在这里记录下这些发光的好人,他们让我身在异国他乡也时常感到温暖,充满力量。现在开始写我自己,文笔便一下子贫瘠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什么颇具深度与厚度的经历想法,专业上自然更加羸弱,积累不足眼光不够长远,遇到问题只会傻笑与沉默,因此只能借助这些师长朋友的光芒适当地增加一些存在感。经过再三的考虑,我做下了前往非洲坦桑尼亚的决定,那个神奇的东非国家。这回出于安全稳定等硬件保障,我选择的是孔子学院志愿者岗位,做一个在当地大学里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汉语老师。志愿者的任期是十个月,机遇和挑战并存,绚烂与破败双生。培训结束后,我阅读了更多的非洲相关的文献,希望对这片陌生的大陆有进一步的了解。多数国人对非洲是没有认知的,没有认知的荒原地带总是令人恐慌、想入非非。过往面对这种异曲同工的恐慌,我的策略是直面恐慌,才能克服恐慌,弱者被世界逼迫后做出的反应往往如是。
我该带着什么来非洲?我该从非洲带去什么?我想语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当时读《圣经》里的巴别塔片段,据说人类的语言在巴别塔时期是同一种语言,而后被上帝发现,上帝震怒,毁了巴别塔,也打散了人类的语言,让每一种语言的差距隔几万个光年。我问老师关于巴别塔传说的真实性,老师说“人类语言是打开大自然秘密的钥匙之一”。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DNA,记录了太多琐碎的密码。于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又带着语言意义的任务来了坦桑尼亚,驻扎在印度洋西海岸,和山海一般壮阔的千万种口音擦肩而过,真正地和班图语系面对面。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固有高耸入云之国度,接近巴别塔塔尖的高度,也固有太阳黑子之国度,陷入文明的低温而长存。如今我才发现,理解一些专业术语和经典话语的最好方式,并不是捧着一杯咖啡坐在圆桌边翘着二郎腿夸夸其谈,也不是站在演讲台上论述自己的一知半解,也不是借助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福利用管中窥豹的佳句往自己脸上贴金,最好的理解方式是让自己的四肢百骸去进入。有一次和我老师谈话,她又谈到全球视野:“什么是全球视野,不是会用英语法语表达自己就是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一种眼光,它解放关在笼子里的你。”这总让我想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细密如织的相互联系能帮人脱离在历史观上的固步自封。
诚然,我作为一粒渺小的人类,一个渺小的汉语老师,在无垠的海外真似管中窥豹。我也不必掩饰我的狂妄与孤陋寡闻。但愿我踩下的每一寸泥土,都能让我感知微乎其微的自下而上蒸腾的异国民族气质。在接下来或短或长的任教生涯中,用这些文字和图片记录我的东非时光。
再次对可爱的人们表示感谢。
-
像林中小屋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18 14:34:51
-
豆友23282690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4 13:17:56
-
温州市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7 02:09:01
-
fyujbjj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31 10:13:35
-
豆友19878573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12:28:59
-
温书抚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8 15:51:46
-
维纳斯奔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2 14:41:10
-
谁都不认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0 23:15:31
-
c书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13:22:44
-
覃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07:58:05
-
茉莉朵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00:03:12
-
张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8 13:20:38
-
sr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9 22:36:11
-
蕭詠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2 11:25:35
-
甜橘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6 09:19:07
-
小熊猫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4 17:14:53
-
孔希岛1960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2 04:25:25
-
凉薄sn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1 18: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