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最近这部关于讲述校园霸凌的电影《少年的你》爆了!它的大火完全是出人意料的。因为它是是国内首部深度直观展现校园霸凌的电影。
关于电影的上映,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束带给无数人灰暗校园生活和沉重青春的光亮和灯塔,学生的压抑和沉默、家庭的失护和失教、教育体制的冷漠以及司法的无力,让多少人本该在最美好的时光里蒙上了可怕的阴影,留下了一生的伤痛。
校园霸凌何时休?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准确回答,但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
为什么校园霸凌会发生?在映后交流中,电影的导演曾国祥提到,他认为人性复杂,很难在影片中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电影中,主导的欺凌者魏莱长得漂亮,家境优越,她为何作恶而不自知?有限的一点线索是,她在最后恳求陈念不要报警时透露,父亲因她复读已经一年没有和她说话了,联想到她家里摆满的奖章,我们可以揣测压抑也许是她走向邪恶的诱因。但这一定不是全部的原因。
旁观者为何不伸出援手?这是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甚至陈念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在同学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楼自杀前,她问陈念,“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欺凌者魏莱的帮手后来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她其实一直并未泯灭善良,当陈念躲在垃圾桶里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她产生了怀疑,但当同伴走过来,她很快转身离开。但最后也是她将陈念引向了那条通往悲剧的小路,人性的摇摆你永远难以估量。
同样是校园霸凌题材,和《悲伤逆流成河》不同,《少年的你》不是廉价地赚取观众的泪水,它用尽可能诚恳的故事和写实的影像给了我们一个反思自身的机会,这是电影的社会价值。
少年的你会变成怎样的大人?这取决于你如何做自己又如何对别人。回首我的少年时代,我会惊讶于不同程度的校园霸凌从未在我就读的班级里缺席。或是因为不讨喜的外形,或是因为“娘娘腔”,又或者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总有人会被划归为不受欢迎的那类人,也总有人扮演轻易评判别人的角色。我是软弱的旁观者,纵然在私下的相处里释放善意,但在所有那些令人难堪的时刻,我却从未施以援手。
《少年的你》里,陈念的高考作文是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如果有机会跟十几岁时的自己对话,我想对那时的我说,再勇敢一点,没有人该被那样对待,也没有人拥有那样对待别人的权利,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不要在他人和自己的心灵留下伤痕和遗憾。
戏剧来源于生活,但是现实,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校园暴力现象,像毛细血管那样,渗透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它绝对不是同学间的“开玩笑”。而是赤裸裸的打骂和攻击。
校园霸凌的可怕之处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好像周围的人都是,都在推波助澜,你找不出一个具体的责任人,反抗的拳头挥出去,像砸在一堆棉花上,毫无作用。
还记得浙江温岭的王晶晶吗?
只因为一个杯子,当时才15岁的她成了众矢之的,她被同学无故打骂,私人信息被发到网上供人围观,还被众多不相识的人煽动去死。
哪怕她因此退学多年,依然有人在网上传播她的过往,这件事折磨了她整整十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安徽黄山市,一位高三女生被班上的3名男同学下春药,随后女生父母要报警,而三位主谋男生却继续威胁要用砒霜下毒。
在江西永新,一群小太妹们对着另一下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
施暴的9人,全部都未满16岁。被打女孩是学生会成员,因为自己的尽心尽责而遭此暴行。
……
生活中,校园里,校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的校园霸凌事件不停地发生,那么被欺负被霸凌的弱小者就只能听天由命的任人宰割吗?
不!你可以做的第一步就是向父母家长求助,还可以向老师、警察求助。就像老师们常说的那样,有任何事情,都不要憋在心里,告诉老师,老师会尽他所能帮助我们。
现实中王晶晶就成功了。虽然一开始她,她采取的态度是忍耐,但那些人非但不停止,还越来越变本加厉。
后来,她想通了,她向父母和警察求助,并且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纸诉讼,将带头诋毁她的那个人送进了监狱。
当校园不再是法外之地,年少从来不是霸凌的借口,未成年也不再是犯罪的保护伞时,相信校园霸凌事件终会大大减少。
那么当孩子遇到校园霸凌的时候,被欺凌的孩子父母应该做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认为,校园霸凌频频发生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造成的,其中家庭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
“无论是校园霸凌的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在遇到问题时都表现得缺乏理性思考。”皮艺军分析说,施暴者通过霸凌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以此消除自身挫折感,或是利用暴力行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得成就感。而受害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求助,一些孩子被欺负后都不敢吭声、反抗,一是害怕欺凌者再实行报复,二是不想惊动家长,把事情闹大。“可越是这样,越容易被欺负,这也是一些霸凌事件愈演愈烈的原因。”
皮艺军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面对校园霸凌,有的学校选择息事宁人,还有的学校缺乏相关规范,对于制止校园霸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
“针对校园霸凌,相关法律也有待完善。尽管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都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进行了规定,可还没有加入关于校园霸凌的专门规定。”皮艺军说。
据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苑宁宁介绍,校园霸凌可以说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校园管理和校园安全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我国出现的一些校园霸凌事件,既有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的一般性因素,也包含了一些特殊情况。
“就一般性因素而言,主要是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理性认知不够。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容易盲目冲动、追求刺激,再加上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影响,在家庭监护或学校教育不到位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容易发生一些越界行为,其中就包括欺凌他人。”苑宁宁说。
“目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法治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等,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苑宁宁认为,有的未成年人在实施霸凌行为的时候,自身缺乏对相关法律的认知,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对于校园霸凌问题,有关部门和学校越来越重视,但是相关防控机制和处置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要建立起一系列制度约束。
被欺凌的孩子常常不会选择主动求助,所以父母需要通过孩子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觉察孩子在校是否正常。被欺凌的孩子可能表现出这些现象:衣服丢失或者被撕坏,身上无法解释的淤伤,对上学恐惧、焦虑,或者无法解释就是不愿上学,逃学,情绪化,退缩行为,成绩一落千丈,没有朋友,食欲下降,问家长要很多钱,理由是交补课费或者餐费,睡眠容易惊醒等。
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告诉父母自己遭遇校园暴力,但父母可以有技巧的提问。比如,询问孩子午餐后、上学前、放学后的时间怎样度过;询问孩子去学校感觉如何;询问孩子学校是否有欺负同学的人,不要直接问孩子是否被欺凌。
如果听说孩子被别人欺负,一定要认真对待,鼓励孩子说出来。
将所知道的事件报告给学校。记录下来谁受伤了,如何受伤的,以及你向谁报道过。
如果孩子遭受霸凌已有一段时间,应该让孩子接受心理咨询。通常情况下,那些自信的孩子不会被欺凌。被欺凌的孩子通常具有某些心里特质,比如被动、敏感、对人挑剔,或者自我价值感低,害羞,人际关系较差等等。
若霸凌事件无法解决,可以让孩子休学一段时间或者转学,并且培训孩子交友技能。
霸凌事件中施暴方父母该做什么?
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父母也应该警惕自己孩子的行为。霸凌本来是儿童或者青少年的一种偏差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正常。欺凌别人的孩子本身也极有可能面临这一系列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甚至人格问题,如果成人只是用'他们是孩子'来解释欺凌者的行为,会错失很多干预的机会。
学校应该做什么?
当然校园霸凌事件中还有一个关键方,就是学校。学校不应该轻易将校园霸凌事件定义为孩子之间的玩笑,当接到家长关于事件的报告时,应该评估孩子的行为已经存在多长时间了,是否还有别的学生也涉及到相关事件中,该事件中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家庭情况如何,孩子的偏差行为是否和家庭有关系等等。
此外,还有儿童心理专家也提出,可以改变那些没有遭受欺凌但旁观了欺凌事件孩子的态度,他们的行为能有效减少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欺凌者往往喜欢有观众,旁观者若对这种行为沉默,甚至煽风点火,欺凌者会更加肆无忌惮。学校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专门的课程,帮孩子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欺凌行为,当他们发现校园霸凌发生时,也许只需要简单说一句'你这样做不好吧?',就可能能够阻止一次霸凌行为。
我们这一生,注定要遇到很多危险,受到很多磨难,但别忘了,你的背后一直有人在静静守护着你,远远看着你。
余生很长,能够平安喜乐,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成功。
如果你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柔,别忘了用同样的温柔去回馈。
如果世界让你有些失望,也请相信,星空永远在你头顶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