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家长问 | 涂色书真的是一头恶虎吗?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安潇对峙鸟居昭美:你曲解了涂色画,还给中国爸妈制造了一头恶虎》,文章主旨是为涂色画/书正名。
有朋友告诉我,读完之后更困惑了,表示更不清楚到底该不该给孩子买涂色书?
这个情况让我想起了以前和家属的一段关于涂色书的对话——
我说:“XX涂色书做的真好呀,以后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玩。”
家属惊讶地看着我说:“你们‘艺术教育者’不是反对涂色书吗?”
听到他这么说,我也很惊讶,原来涂色书已经被”妖魔”成这样了,真是天大的冤枉。
孩子能不能玩涂色书,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选择和使用它。选择和使用得当,孩子能从涂色书中获得快乐以及艺术能力的提升,反之,它就是一头破坏创造力的恶虎。
为什么艺术教育家们反对涂色书?
实验和研究表明,一旦接触了涂色书,超过一半的孩子会失去其创造力和独立表达能力,并变得死板和具有依赖性——罗恩菲德
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他写个大众父母的书籍《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里,明确指出,涂色书对孩子及其创造力的影响是最具毁灭性的。(罗恩菲德对涂色书的评价已经非常严苛了)
日本艺术教育家鸟居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也建议3-4岁不要给孩子涂色书,因为孩子在6、7岁之后才会对涂色感兴趣;
我国知名家庭美育倡导者苏清华在书中《艺术人生的开端》,也不提倡将使用涂色书,认为让还不太会画画的孩子涂出一幅漂亮的画,是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

总结下来,艺术教育者反对涂色书,大体出于四方面的考虑:
1)对于比较安静又听话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给他们造成误解,认为涂色就是画画。涂色书里的固定图案,很有可能会限制他们自由表达,以为只有画出涂色书的图案,才算会画画;
2)对于好动、思维过于活跃的孩子来说,涂色无疑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对其不上心很正常。而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的否定态度,会让他们受挫,进而对画画产生反感;
3)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孩子一般在6、7岁开始在创作中留意物体与色彩的对应关系,即开始对涂色发生兴趣。因此在3、4岁的时候,就“逼”孩子涂色,完全不符合孩子认知发展规律。
4)幼龄孩子的手指控制能力还没发育成熟,精确涂色对于他们来说很难,兴趣自然也不会太高。
这些顾虑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有固定图画的涂色书会让孩子的思维产生依赖性,孩子必须遵循一个既定的边界来画画,缺乏灵活性,孩子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东西,进而挫败他们的创作欲。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启蒙之初,给孩子涂色书画画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直接把破坏孩子创造力的概率提高了50%。
涂色,绝对不是艺术启蒙的首选
总有家长向我诉苦,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绘画天赋。
问其原因,回答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幼儿园涂色涂的超好,我家的老是涂出边界,而且画两笔就不画了,特别没有耐心,还被老师批评。
很明显,回答背后潜在的认识是:涂色涂的好就是画的好;或者说,艺术启蒙就是让孩子给飞机、动物等图形涂颜色,如果孩子草草涂完,就是不乖!没耐心!没天赋!
好像孩子不会涂色,就等于不爱画画、不会画画了。
现在很多幼儿园机构将涂色作为艺术/绘画课的起步课程,这无疑给家长造成了极大的误解,认为涂色是艺术启蒙的必备技能。
但是,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教学观念了(还是不合理的!还是很功利的!)。

如果我们想要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那所谓儿童艺术启蒙(视觉类),最好换一个角度去定义——它是孩子通过某种工具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真实情绪和想法的手段。
从这个定义来讲,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艺术启蒙真正要做的事情了——鼓励孩子参与到各种开放性的艺术活动当中。
比如画画,孩子运用简单的圆圈和线条来画出自己喜欢的人和物,那画画就是开放性且具有创造性的游戏。反之,他们按固定简笔画的顺序一笔一笔照着画,那画画就是封闭性且阻碍孩子情绪和想法的恶虎。
谁愿意让孩子成为“没有情感的画画机器”呀?这也是当下很多人呼吁反对简笔画的原因。


同理,在涂色这件事上,那些喜静、感情柔和细腻的孩子,涂色能够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所以可以很好的胜任,但那些好动、思维活跃的孩子,通常是不喜欢这种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当然会觉得涂色很无聊。
不过无论对于哪一类孩子,涂色都算不上最优的启蒙手段,因为它无法让孩子表达更多。
涂色,除了情绪疏导,有其专业的艺术知识学习价值
风靡全球成人涂色书的《秘密花园》,主打的卖点就是心灵减压。确实,涂色具有很好的情绪疏导和情感关怀作用,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安静细腻的孩子,可能天生对涂色有亲近感。
但是,涂色不止有这个作用,用好它,孩子还能获得艺术知识,我大概将其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涂色可以让孩子更多元的理解形状;
比如,我们用笔画一个圆,这个圆形是由线条围合而成,中间是空的。但如果我们用涂色的方式,再去掉边框的话,那就是一个“面”的概念,这个圆面与前面的那个圆,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个人认为,幼龄阶段的孩子即使要接触涂色,也尽量避免涂具象的图画,而改为涂画一些抽象、简单的形状。

第二,用涂色来表达物体与颜色的对应关系;
孩子在画画时,用黄色来表达汽车,用红色来表达妈妈的裙子,是有意识地使用颜色来区分所画内容,以实现物体间差异。这件事,对学龄前的孩子而言,是不会特别在意的,但到了6、7岁之后,这个就是他们的绘画兴趣点。
学龄阶段的孩子会主动的、有意识的涂色,作品完成度高,也更愿意探索物体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第三,有韵律的涂色,感受重复带来的艺术美感。
不是随便给孩子几个图案涂色就能让他们学到东西的,图形给的好,收获才会多。提供重复有韵律感的图形,孩子可能会很快抓住其中规律,进而创作出富有感染力和形式美观的图样。
像曼陀罗花、古代或现代的纹样,都是不错的图形。给它们涂色,对孩子的审美影响一定是巨大的。

所以,涂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最终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还是在于我们成人如何作出选择。
关键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涂色书?
我大概会列出三种情况来说明,现在准备就绪,我们从选择题开始吧。
你的孩子目前几岁?是否喜欢涂色呢?
A. 6岁以下,喜欢涂色;(请前往答案一) B. 6岁以下,不喜欢涂色/不清楚喜不喜欢涂色;(请前往答案二) C. 6岁以上,喜欢/不喜欢/不清楚喜不喜欢涂色;(请前往答案三)
答案一:
如果你家宝宝在4岁左右就喜欢涂色,并且涂的很好很认真,那他/她一定也是天使宝宝,喜静、专注力也不错。我们可以留意他/她对涂色的理解,看看她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会受表扬才喜欢的。
如果是后者,可以逐步引导放弃使用涂色书。如果是前者,可以鼓励他/她继续涂色,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让他/她误认为涂色好就是画画好,涂色过程中,也鼓励他/她画自由画,将情绪延伸到其它创作内容上;
2)慎重挑选涂色书,杜绝简单粗暴的简笔画风,尽量挑选有美感的图形图案,比如简化版的曼陀罗花、有规律的图形等,尽量避免具体形象的图画。
3)当孩子涂出图形边界时,鼓励他/她继续尝试,谁说不能画出那根线呢?我们要的是孩子的突破和发散思维而不是封闭死板的作品。
答案二:
如果你家是只“小猴子”,不可能乖乖坐在那里涂色,涂出来的作品也“惨不忍睹”,也不用放在心上,6岁前涂色书不玩也罢,但我会建议做些别的有趣的艺术启蒙:
1)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开放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创作思维的形成。(什么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点击这里《萌动的美感:如何开启孩子的艺术生命力》)
2)如果担心自己不够“专业,就从鼓励孩子从自由涂鸦开始,即用最简单的黑笔和白纸画画。你不需要教孩子画具体的东西,但得做些别的关键的事情。(扩展阅读《答家长问|陪孩子画画,》)
答案三:
即使是以前最不喜欢涂色的孩子,到了6、7岁左右,对涂色也是不排斥的。这个时候,都能放心地让孩子玩涂色。当然,挑书上还是必须要讲究的。(挑书建议,详见答案一第2条。)

总的来讲,我更主张在孩子幼龄阶段(3-6岁),把涂色画/涂色书的比重降到最低,将自由涂鸦和各类创造性艺术活动作为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方式。即使孩子喜欢玩涂色书,也要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安潇那样,鼓励他/她把涂色书当涂鸦书用。
写了一大篇,柯柯老师对涂色书的观点其实就两句话:请不要过早的给孩子使用涂色书!它不是恶虎,我们才有可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