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一直是情感关系中的“受虐者”

1.
永远都在“委屈”的郑爽
郑爽无数次地哭上热搜,男友张恒无数次地被骂上热搜。

郑爽和张恒的恋爱,全国人民都跟着操碎了心。一边在为郑爽鸣不平,另一边,矛头一致地指向张恒。
比如:郑爽在这段感情中太过卑微;郑爽条件这么好,看上张恒什么了;郑爽一直在自我检讨,张恒一直在把责任推向对方;还有说郑爽恋爱脑,男人迟早会蹬鼻子上脸,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专题专门讨论:比如,郑爽哄张恒,papi酱谈张恒冷暴力,郑爽张恒吵架哭了等。



总之,在《女儿们的恋爱2》中,郑爽给人的感觉,是在关系中各种的委曲求全和迁就对方。
关系,是两个人互动的结果。在全国人们都在心疼郑爽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在张恒和郑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比如,在张恒被骂“冷暴力”的那一期节目,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张恒挑衣服给郑爽试,郑爽“试一件否一件”,张恒不高兴了。这个时候,郑爽说:“都是我的问题,是我长得太丑了,配不上你的衣服。”


张恒拉着脸,不再说话,随后被人批冷暴力上了热搜。
恐怕,此刻张恒的感受很复杂,我们试着揣测一下:
郑爽号称“小仙女”,是一个以颜值著称的偶像派女演员,所以,郑爽的“好看”是公认的;这个时候,郑爽说自己“长得丑”,在郑爽看来,是一种安慰,在张恒看来,可能根本不是安慰;所以,在这件事上,不仅是张恒衣服买得不对,被女友嫌弃,更关键的是,面对女友的嫌弃,张恒还不能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郑爽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卑微的位置上;面对“放低姿态”的郑爽,张恒其实被“拱”到了一个“不得不”不能生气的位置上。
所以,感受到这些的张恒,可能只会更生气。
2.
为什么我总是关系中的受害者
郑爽似乎在所有关系中,都在扮演一个弱者的角色。
就像张恒和郑爽的关系中,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对失衡的关系:无论从知名度还是物质条件上,似乎郑爽都比张恒强。可是,问题是,没有张恒,还有王恒、李恒、刘恒,再看看郑爽过去的恋爱关系,她似乎一直都是关系中的弱者,甚至是受害者。永远是那个最受伤的人。
有的时候,确实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个人,看起来永远是关系中的受害者,却也永远离不开一段这样的关系。
看得外人着急,而身处关系之中的那个“受害者”,却似乎“上瘾”一样,根本不愿意离开这样的一种关系。
其实,那很可能是自己的需求。
3.
进入一段伤害性关系,是我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前不久,我的朋友离婚了。
这肯定谈不上是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朋友的这位前夫爱赌。十赌九输,赌输是常有的事,输了就很失意,失意了就喝酒,所以,这位前夫还有酗酒的问题。爱赌又酗酒,对家里的照顾自然非常少。其实,前夫的不靠谱,从他们结婚前就已经开始了。两人还在谈恋爱的时候,这个男人就是一个“无业游民”,做事情就没长性:今天想卖二手车,明天想开饭店,后天想开小卖部,一转头,又想学习易经,给人看相算命。于是,俩人经常吵架。
但是,即便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吵架持续升级,也没能阻碍俩人迈入婚姻的步伐。朋友不顾家人的一致反对,毅然决然地结婚了。婚后,朋友的前夫仍然继续各种不靠谱。工作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生意赔钱;赌钱的习惯如旧,经常欠下不少赌债,被债主堵上门来要钱。

在这个情况下,朋友不仅没有离开前夫,反而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怀孕。她觉得,生个孩子,男人就长大了。当然,孩子的出生,并没有换来前夫的成长,却让她自己不得不又当爹又当妈。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作出结束这段婚姻的决定,仍然用了8年之久。
这是一段明显具有伤害性的关系。这样的一段关系,为什么在很多个明明可以止损的时间点,都没有及时止损,而是越陷越深?是什么,让我们离不开一段具有伤害性的关系?
事实上,在生活中,离不开一段具有伤害性的关系,这样的事件,频繁上演。背后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4.
圣母情结
在一段关系中,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卑微”的“低”的位置上,持续付出的人,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做一个“牺牲品”。这就是圣母情结。
基于东方的文化环境,我们常常不自觉就会代入“圣母”的角色。
我的一位来访者,她因为关系问题来到咨询室。因为,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各种关系中,都会不自觉成为一个受害者。她要打破这样的局面。

其实,我们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看不到问题,而能够“意识到问题”本身,就已经给咨询目标的达成带来了希望。
比如,她说,在和老公吵架的时候,自己经常会“算旧账”,回想自己当初如何在老公“没车、没房、没钱、没事业”的时候,“下嫁”给老公,可是老公却似乎所托非人;比如,她会说自己每次都记得老公生日,而老公就不记得自己生日,所有的纪念日都需要自己提醒;还比如,她还会说到自己从结婚前什么都不做,到现在,为了顾好家庭,从孩子到家务,样样信手拈来。
在咨询中,来访者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诉说这些细节,以及伴随着细节的种种感受和情绪,这个过程很重要。当来访者的情绪表达得差不多的时候,她开始真正看到自己在做什么。终于有一天,来访者告诉我,其实,她好像意识到在“控诉”老公这些问题的时候,背后的潜台词是在说:我已经仁至义尽,现在的问题,全都是你的错。
咨访关系可以是各种关系的投射,所以,很多问题,在咨访关系中,可能都会有体现。面质咨访关系,往往也是咨询的一个突破点。
来访者“受害者”角色的代入,在我们的咨访关系中,也有体现。我们的咨询设置是:长程咨询,固定时间,可以提前24小时请假,临时请假的话,照例扣除当此费用。
有一天,我的一个来访者因为家里临时有事,当天和我请假。并且跟我说:“老师,你知道我的,我向来准时,也一直很认可你,而且,还把你推荐给周围有需要的朋友。我今天这么特殊的情况,难道就不能通融一次吗?”
言下之意,如果我不通融,那我就是那个“为了赚一次咨询费,而没有人情味”的“坏人”。
5.
受虐的需求
具有受虐需求的人,容易构建出一种痛苦的关系。因为,关系中的痛苦,正好可以满足受虐者的心理需求。
具有受虐需求的人,心理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认为自己不值得。我不值得拥有高质量的关系,我不值得拥有爱,我不值得别人好好爱我。
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不配别人好好爱我。有这样想法的人,他们不敢对高质量的关系抱有期待,因此,他们只能停留在痛苦的关系中。
第二,避免他人攻击,并因此获得安全感。“我都这么可怜了,你们应该就不会再攻击我了吧”。这样,似乎就避免了别人更多的指责和攻击,也避免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受虐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这常见于工作关系,比如:在一个团队中,如果自己成为团队里那个最辛苦、承担工作最多的那个人,这会带来道德方面极大的满足感:在我的辛苦工作的映衬下,其他人就显得“非常猥琐”。在这之中,获得自尊感。
其实,“受虐”的核心,源于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忽略:似乎只有自己变得很惨,才能稍稍赢得父母的注意。
因此,只有在自己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才会存在。久而久之,“受虐”的模式不断被演变,就成为了:只有在痛苦的感受中,关系才会存在。而每个人,从根本上,都在渴望关系。所以,哪怕“痛苦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好。
其实,尝试做一个满足自己需要的“恶人”,也并没有多么地糟糕。我们不是因为自己“完美”“付出”“谦顺”才被人爱;我们被人爱,是因为,我们是自己。不需要牺牲自己,满足自己、表达自己,同样值得被爱。
我们值得更好的人,也值得更好的关系。而在赢得更好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需求。首先,自我满足自己的需求,其次,还要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当我们意识到对自己需求的满足变得重要之后,我们会发现,那些不能满足我们的关系,我们是不能忍受的。这有助于帮助我们终结一段痛苦的关系。
* 来访者案例细节均已进行虚构化处理
文章以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分享,三冬暖心理咨询平台整理发布,如作者不希望分享可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