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李玫瑾老师《犯罪心理学》授课的一些观点
李玫瑾老师《犯罪社会心理学》一些记录
1.犯罪者往往心理有问题,其特点是:不善交谈、不善表达、冷酷无情。
2.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社会行为一定是与别人有关系的。孩子12岁之前,需注重观念与性格的发展。观念,会决定人的差异,铸造成为人。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
3.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分为内向和外向。内向者往往不被人重视,没有朋友。缺少同性发展,也缺少异性发展。便会导致孤独、无安全感、缺少快乐。内向的孩子,由于在寂寞中长大,社会性弱,所以往往注意力更容易稳定。
4.社会性就是是否愿意与人交流。社会性发展好,意味着言语发展好。
5.人与人之间,主要包含两点。一是需要,二是情感。
6.情绪多与内脏相关。有些人人挺好,但脾气很差。(多为早年抚养亏欠,非爱的抚养)稍有不快,就有内脏反应。有些人大度、平和、沉稳。(早年抚养到位,是爱的抚养)
7.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孩子,克制任性、鼓励交流、防止自私、学会忍受。不要骂孩子、打孩子、不要说教、不要走开,要聆听。
8.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
A克服自私,要有家庭意识。
B忍受挫折,有忍耐力。忍耐力与体力息息相关。有足够的忍耐,懂得等待,然后在获取更大的收获。
9.人生基本的痛苦是饥饿。感觉快死了的时候,只要你努力肯定能活下来。
10.青春期:又称为心理危险期、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或称为早期教育缺陷的补救期。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一、独立性
二、自尊(自尊心强)与读书时和老师的关系密切相关
三、逆反
四、结伴 幻想 性意识觉醒
11.人的成功在于他的自信。
12.要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听他的意见。
13.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家庭背景,身边最好的朋友对他影响力非常大。
14.培养孩子兴趣多样性。感觉单一,人就会痴迷,就会容易出问题。了解其兴趣所向,从而进行引导,参与其中共同欣赏,然后产生共同点,并共同成长。
15.人生真谛:助人就是助己,在社会中要形成一种互动,有情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