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我——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一部讨论自我、哲学、宗教、求道和救赎的作品。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书中的悉达多,就是以这位佛教创始人的生平做灵感,讲述他一生求得真理的故事。
出生于印度贵族阶层婆罗门的悉达多,从小便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始终不得安宁,精神得不到满足。于是他出走,选择当一个苦行僧,试图解救自己心灵的恐惧。这时候的悉达多,期望可以找到那个最内在的自我。
刚当苦行僧的时候,悉达多对尘世嗤之以鼻,他看不上世界,看不上任何东西,他的神情始终是轻蔑的,他想摆脱这一切。
然而所有这一切在他眼里都毫无价值,一切都是欺骗,它们臭气熏天,散发出欺骗的恶臭,一切都是假象,而装得却似乎有思想、很幸福、很美好的样子,实际上全都在无可奈何地腐烂变质。世界的味道很苦涩。生活是痛苦的。
将近三年的时间,悉达多在这些沙门僧那里学习忍受痛苦,他制服了苦恼,饥饿与渴望。同时,悉达多希望脱离自我,他多次尝试,逃离了自我之后,又回到自我,他感受到轮回循环的痛苦。
觉得已经没有新东西可以学习时,悉达多和他的好朋友戈文达踏上了向活佛加泰玛的学习之路。悉达认可加泰玛,但是对于加泰玛的布道,他不认为那些学问对于他是有指导意义的,悉达多要寻找的,非自己亲身经历不可。
悉达多远离了好朋友戈文达,这时候,他的第一次觉醒时刻到来。不同于之前的苦修和对世界的不屑。他开始认识到世界的美丽,悉达多的心被这个世界迷住了。他决定向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学习。
凭借着从苦行僧们那里学习到的思索,等待和斋戒,悉达多在尘世中如鱼得水。他向最富有的商人学习经营财富,向最美丽的妓女学习爱情艺术。最初,他对于钱财不为所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一个苦行僧。
“你是我见过最好的爱人,”她沉思地说,“是我见到的最好的爱人。你比其他人更为强壮,富有韧性,更为顺从。你对我的艺术学得很到家,悉达多。到一定时期,在我年纪再大点的时候,我要为你生一个孩子。可是,亲爱的,你依旧是一个沙门,你仍旧不会爱我,你任何人都不爱的,难道不是这样么?” “大概是这样,”悉达多疲倦地说,“我和你一摸一样。你也不爱任何人——否则你怎么能够把爱情作为一门艺术来经营呢?像我们这种类型的人也许不会爱人的。儿童似的人们却会爱,这是他们的秘密之处。”
安逸的时光过的飞快,悉达多开始有了普通人都有的怯懦和孩童气。世俗世界俘虏了他,锦衣玉食麻痹了他。他恐惧,开始赌博,从赌博中获得快感。直到他梦到卡玛拉养的一只鸣鸟死去,他意识到是时候继续寻找了。
他深深沉浸于僧婆洛之中,他已经从一切方面尝够了憎恶和死亡的滋味,好似一块海绵汲够了水,业已到达饱和的程度。他对一切都已经厌倦,心里充满了痛苦,充满了死亡之感,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再能够吸引他,让他高兴,让他得到安慰。
悉达多觉得又有什么也在自己体内死去了,这些死去的东西就是悉达多体内那个渺小,不安而骄傲的自我。
与一切告别,悉达多找到那个曾经将自己渡到尘世中的渡船夫,现在渡船夫又将他从尘世中渡到神圣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悉达多向河流学习,向倾听者渡船夫学习,他又变得平静和幸福。可惜,悉达多的凡心未了,求道之路荆棘密布。
妓女死去,留下悉达多的儿子,小悉达多从小在宠溺的环境中长大,他不能和悉达多还有渡船夫生活在一起。悉达多任由儿子任性地索取,他觉得幸福,他不愿意让儿子去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终于,儿子出走,远离他的生活,好像他当年毅然决然的要离开自己的父亲一样,离开了悉达多。
悉达多重新开始空虚,寂寞,他开始羡慕那些有着俗世乐趣的人们,经受不了思念的折磨,他再次出发去寻找小悉达多,然而在路途中,悉达多在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脸,他回忆起那些以为已经忘记的东西,他回忆起自己的父亲。
这一次,又是渡船夫华苏德瓦让悉达多重回宁静,他终于让自我融入到世界中,不再与那个自我做对。这是他的第二次觉醒。
在这个时刻,悉达多停止了和命运搏斗,也停止了烦恼。他的脸上盛开着知识的欢乐之花,他再也不同任何欲望做对,他已认识完美无缺,他赞同河流上发生的一切情况,他赞同那充满了哀伤和欢乐的生活的滚滚河水,他委身于水流,他属于和谐统一。
渡船夫意识到悉达多已经走上了真正解脱的道路,他进入了森林,进入了自己和谐统一的世界。
倾听者渡船夫是悉达多内心真正的圣贤。
人们能够传授知识,却不能传授智慧。人们能够找到他,能够生活于其中,能够享受它,能够因他而造成创伤,但是人们却不能够叙述和讲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