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的哪个旅行目的地让你念念不忘
查看话题 >敦煌游记:今夜我不关心人类,只想自己
/清晨的薄雾,摇曳的驼铃,人间的烟火。在石窟与壁画之间流连忘返,和朋友漫无边际地笑谈。沙漠和大海是同一种宁静,而我们是渺小的一粒沙,却也可如同在在鸣沙山一样活出沙沙作响的姿态。/
2018年四月,毕业前和朋友先去了沙坡头,后去了敦煌。旅游淡季,我们选择坐着火车晃晃荡荡一路向北,朋友是广西人,从未见过如此荒凉广袤的戈壁滩,窗外寂寞冷清,窗内只有只有沉默着远去的思绪翩飞。我三岁之前的日子都在敦煌度过,但是当时太小对这座城市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只有零星的和父母一起拍照的记忆。弟弟在敦煌出生,所以名字里带了“敦”字,他皮肤有些黄,我还调侃他是因为在黄沙飞舞的敦煌出生的缘故。虽然没什么深刻的记忆,但是踏上这座城市的时候,我竟觉得分外亲切,仿佛身体里沉睡的记忆瞬间苏醒,我如同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归家一样激动。早春的敦煌风很大,天色昏黄,我们两个人瑟缩着在车站留下了标准的游客照。随后的两天,我们去了鸣沙山、看了月牙湖,最难忘的还是莫高窟,出发前特地做了功课,看到壁画的时候还是难以言喻的震惊和感动,同一空间里,不同时空里,我用眼神触碰到了前人的杰作,即便斑驳,可画艺之精妙令人震惊和骄傲,以至于说不出一句话,任何语言都显得肤浅。置身其中,仿佛下一秒就会化作一粒尘土落在地上,渺小而壮烈。走出莫高窟,我轻声对朋友说:“不虚此行,从来没觉得这样值得过。”
/清晨的薄雾,摇曳的驼铃,人间的烟火。在石窟与壁画之间流连忘返,和朋友漫无边际地笑谈。沙漠和大海是同一种宁静,而我们是渺小的一粒沙,却也可如同在在鸣沙山一样活出沙沙作响的姿态。/
今日看到这个话题,冒出脑海的还是敦煌,遂找来朋友发在我公众号的文章,怀念当时,想念朋友。期待下一次相聚。
南北
我出生在南方以南,北回归线从我出生的城市上空穿过,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这片土地。充沛的光、热还有水汽,给这里带来绵绵不尽的繁茂,四季鸟啼花香,树叶永远明亮永远不知疲倦地绿着。路边烧烤摊的炭火从不熄灭,广场上的轮滑少年仿佛永远不会老去。南方以南就是个温暖的巢床,不会有寒冬和岑寂,万物如无尽的歌,任凭一切喧嚣沸腾。
虚空
2018年4月11日我从宁夏中卫市出发前往甘肃敦煌,绿皮火车K41,14个小时。

对于很多人而言,旅游应该是一件享乐的事情,应该是乘坐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睡最柔软舒适的床。但我很庆幸我有限的预算没让我乘坐飞机飞过甘肃的上空,而是沿着孤独的铁轨一寸一寸地前行。因为那在我眼球里晕染开来的风景,就来自于那一块不大但明净的车窗外。

眼底缓缓流动而过的是近似无边的荒芜,宽广无边四处蔓延,远方只见大地和天空的交界线。裸露的地表上冒着干巴巴的小草团,更是平添一份荒凉。地理书上说这里叫作戈壁滩,海洋的湿润不曾进入过这里,只有风沙在这里流浪,一个千年连着下一个千年地被放逐于此。

在面对广阔的自然时,我们心里住着的那头小马开始跨出栅栏,在无垠中发现渺小的自己和浩瀚的宇宙。只是,在面对大海时,大海会告诉我们世界是多么热闹,生命都在肆意舞蹈,而在面对戈壁时,戈壁却告诉我人生来孤独,很多事情你只能独自面对。让我想起城市中的我,和我们,追求看似合群的社交生活,希望有人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睡觉。我们落单,所以我们说我们孤单。然而纵使是一万次万众狂欢,内心也还是忐忑不安。
4月份是旅游的淡季,整节车厢里除了如姐趴在床上补完她那关于的敦煌的纪录片外,只有两个出差归来的小学老师。我塞上耳机,忘了是哪一首歌曲在脑海里模糊成一片空洞的音节。我只记得空荡荡的车厢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搅扰,我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一片一片在风沙里孤寂了百年千岁的黄土向后退去。我大脑空空,我灵魂出窍,我忘却记忆,那刻世界是我,我也是世界。

海子说,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我们已经失去了诗人,我们生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红明星博主。学过传播学明白技术的力量媒介的更替,也不知道多少次地在做着洞察的时候会说上一句“信息爆炸受众注意力分散”。没错,这不仅是我们的选择这也是时代的选择,只是和海子一样,面对大江大河大海大漠时,我们或许更容易面对许久未曾注视过的自己。也因为这样,我们往往在逃离城市的路上,开始和自己和世界和解。
沙与泉
说到敦煌不得不提月牙泉鸣沙山莫高窟魔鬼城雅丹地貌。但是抛离这些种种在外的名声,敦煌这座小小的旅游城市本身就是神奇的。当我站在鸣沙山上向城里望去,在漫漫的戈壁黄沙环绕里,我看到一小片挺拔的树林,浅浅的清亮的党河,还有那些不宏伟但是充满人情烟火味道的街道与集市。才发现,感受生命的磅礴,除了热带雨林里飞鸟走兽的啼鸣应和之外,还有那些困苦决绝中坚韧不息的一抹绿意。

这种充满对抗的戏剧性存在,也正是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引人入胜之处。我们用机场等一艘船比喻单相思之苦,但是在这里,沙漠中确实有着一泓汪汪的泉。我曾被大海拥抱入怀,也在水乡的鱼塘池沼边嬉皮,但是南方的水,是浑厚的是自由的是灵动的是充满生命力量的,只有在敦煌的鸣沙山下,月牙泉边,在这一方小小的闪耀的波光里,品味到的才是一种历经千年孤独后,静默许久忽然间释怀畅然的微苦味道。就如同海子笔下那位四处流浪以梦为马的诗人,历尽山河之后,终在世界尽头终于寻到人生值得,哪怕这种值得只是一阵缥缈而过的云烟。


未醒佛
前往莫高窟那天是我和如姐到达敦煌的第二天,天气放晴,天空与大地也不是混合成暗沉沉一片,而是深沉厚重的黄土上飘着透彻明亮的蓝白天空。还未进入莫高窟之中,所见的,除了嵌入山体之中的九层塔还算的宏伟之外,那一片在三危山边缘密密麻麻的洞窟似乎没什么新奇之处,仿佛农家土墙上的麻雀洞。


跟随导游沿着石阶行走在窟洞与窟洞之间。跨过那扇毫不起眼的小门,才发现别有洞天。不同于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罩子的走马观花,在这里,你头上的壁画穹顶中的飞天彩带翩翩,身旁的佛像静默,但又好像能与他们一起呼吸一起心跳。他们在这里静候千年,在黑暗中被人遗忘。它们是隐秘的时光往事,他们是离散的古国文明,他们曾是唐朝盛世里的一束明晃晃的光,也是尘封了屈辱历史的一道赤裸裸的疤。他们曾被建造,然后被毁灭,他们曾被珍藏,然后被忘记。到现在,他们踏过时空与悲喜而来,和你共处在这着幽暗的窟室之中,他们俯视着你,环顾着你,用无数双探过岁月洪流的艺术巨手轻轻把你碎成了尘。

得益于如姐在火车上补完了关于敦煌的纪录片,才让没什么文化底蕴和科研精神的我,能够稍微了解到一些相关渊源典故。细细回想起来,大多数关于佛像的回想早已经被这几个月的繁杂琐事所湮灭了,只是关于那一尊卧着的睡佛我倒是记忆犹新。他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涅槃佛。这是一尊躺卧着的嘴角浅笑的睡佛,也就是正在涅槃中的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周围围绕着一众弟子、菩萨。他们或是悲痛,或是欣喜。境界比较低的佛,为释迦摩尼的肉身消逝哭泣,境界较高的佛,却为释迦摩尼功德圆满精神达到永恒和寂静而欢笑。
忽然之间,想到这次敦煌之行,其实就如一次小小的心灵洗礼,在苍茫的戈壁大漠与虚空岁月里,享受孤独,放逐灵魂,思考自己。或许,人是未醒佛,佛是己醒人。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愿有朝一日,能看破种种,立地成佛。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大二那一年暑假,在回家的高铁上我读到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大四在北京, 我重新单曲循环飞儿乐队的经典歌曲,包括那首《月牙湾》
“是谁的心啊,孤单的留下,他还好吗,我多想爱他”
世界太吵闹了,我们夜夜笙歌灯红酒绿。
那就留几个夜晚给敦煌,想想自己。
END
-
Monkey·D·Y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6 06:54:19
-
不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01 09:02:09
-
vinleig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9 15: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