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抄袭更可耻的有吗?有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引用西塞罗的话,道:“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先来看“抄袭”的百度百科词条。
(Wikipedia得翻墙才能看,恰好我的梯子过期了,用Bing看百度有点搞笑……)




关于法律上如何判定“抄袭”,有以下标准(引自华律网):

很明显,不论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还是法律对“抄袭”的判定标准,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有理由被认定为“(高级)抄袭”,连带着改编电影《少年的你》也被一并拖下水,即便电影水平非常高,也依然无法抹除“原罪”。网友制作的调色盘们也为该作品的“抄袭”提供了证据。微博、豆瓣很多,可以去搜一下。
(但现在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在玖月晞是否抄袭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非专业人士就更是了。所以我也不想下评断,继续关注事件发展吧。)
所以,抵制抄袭本身,进而抵制电影《少年的你》,是理由充分且正当的个人选择。不过,若采用了用豆瓣给片子刷一星的“抵制方式”,就并非理由正当,反而是钻平台评分机制的漏洞,以暴制暴。



所谓目的的正义,难道不应该用程序的正义来保护和坚守吗?但讨论程序正义与目的正义的关系不是我的写作初衷。我想说的是人们谈论“抄袭”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涉及参与“抄袭”讨论时的概念界定、表达方式以及背后动机。
两个现象:
第一,“抄袭”这个词在如今被滥用了。
在Bing搜索“抄袭可耻”、“抄袭是什么”相关信息,会发现,人们常常是在对“抄袭”还认识模糊的情况下,便展开激烈批判。对问题的本质认识就已经出现了分歧,结果自然就是鸡同鸭讲,各执一词。
我认为,未能在起初便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达成至少一部分的合意,是这个时代的公共话题讨论大部分趋于混乱甚至崩盘(在网络平台尤甚)的主要问题所在。
第二,“抄袭”在网民的讨论中,其法律内涵被逐渐淡化,道德内涵被日益强化。
事实上,这是现象一的衍生。核心概念不明确+话题被过度讨论,必然导致离题万里。
讨论重心从事理变为道德后会发生什么?道德审判的扩散。从对当事人本身的攻讦,逐渐扩大到对持异见者的孤立和驱逐,最后演化为非理性集群行为,比如网络暴力。典型案例:“江歌案”中对江歌的恶毒唾骂;NBA-莫雷事件中发酵的网络民粹主义;或者,再早一些的“王凤雅小朋友之死”。总有人还没搞清楚事件经过,就骂人家不配做人。
对于作品的“抄袭”讨论,也往往容易延伸到对作者本身的讨论,甚至上升为人身攻击。作者本人被人肉搜索、被扒光隐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受害者如郭敬明、大风刮过,等等。这种“揭发”已经不是伸张正义,反而雪上加霜。
(我常常觉得,郭敬明的“脆弱”、“自负”和大风刮过的“懦弱”、“迎合”,一部分归因于其经历和性格,另一部分归因于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众口铄金,销神蚀骨。)
然而这种轻率的道德审判总是被纵容甚至助长。鹅组或者兔区等论坛,首页总飘着几个大红标题,称某某作者抄袭、借梗、玩CP、表里不一欺骗读者感情等等,帖子内却故意不指名道姓,故意吊吃瓜群众胃口。而前几楼的回帖也总是“别废话直接上锤”、“说到底是谁”等等看客言辞。
为抄袭感到可耻,就不为自己的窥私欲可耻吗?就不为自己用肾上腺素控制大脑感到可耻吗?
反对暴力,但究竟谁是施暴方,谁又是被施暴方?是魏莱,是小北,是陈念,还是你我?
这类平庸之恶,不想再理会,总有一天会自食恶果。




(《大象席地而坐》)
但还有一种情况,发生在当我们不是“看客”,而是“涉事者”。当事情牵涉自身,还能保持冷静吗?
回忆一下,你上一次感到“抄袭可耻”的时候。当心爱的作品竟被曝光“抄袭”且证据充分,且心爱的作者也被贴上了“抄袭犯”的标签时,内心作何感受?起先无所适从,接着阵阵羞耻。觉得为什么我眼光那么差,居然喜欢上了抄袭作品,是不是我这个人人品有问题啊。
仿佛此时此刻,自己也成了“抄袭”的共犯,民众的敌人。
要摆脱这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这种态度和行为相悖的“认知失调”该怎么办呢?路有很多,有两条最容易走:要么认为“抄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驱散对抄袭的排斥;要么故作冷漠,说作品抄袭雨我无瓜,我喜欢的是这部作品表达的情感/这部电影优秀的制作本身,它抄没抄关我屁事。
但是,这两种做法都是在认知失调面前改变自身,改变对问题本质的认知,甚至转向错误的认知,即,自降道德底线,提前认定“抄袭无罪”。
(这不就是小北和陈念所反抗的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吗?避重就轻,把虚伪合理化,为混乱找辩词。很有趣的是小北和陈念作为“少年”,感到失调时做出的决定不是改变自己,而是一起谋划改变这个世界。
《少年的我》之所以动人,就在于让人看到,这种年少的坚执和孤勇,我们已经通通失去了,甚至在青春期的尾巴,就已被四面八方的冷风吹熄。)
对抄袭感到可耻,是因为意识到了某种不合理的现实;做调色盘揭发抄袭,是为改变不合理而付诸行动;而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阅读、观看甚至喜欢上抄袭作品,也无需因羞愧而沉默、自责、甚至倒戈——因为抄袭这件事,真的不是你的错。
只要不违法不犯罪,不论处于哪种境地,都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群体的压力和人们的侧目,从而改变自己的本心,迎合甚至参与到道德审判当中。



(《柏林苍穹下》)
所以,我不喜欢江歌,但更讨厌骂江歌的人;我很难过《少年的你》原作抄袭,原作者相当缺乏专业素养,但更讨厌,在豆瓣上刷一星评论,在短评里谩骂原作者、导演、演员甚至演员粉丝的人。
时常提醒自己,恶意常因轻率始,常因自诩成熟、自我赋权始。还不如年少的自己。
“少年”们的真正出路,其实不是高考或其他,而是坚持相信公理和正义的存在,坚持相信暴力的非合理性和可消除性,并为制造这种希望不断、不断努力,成为一个理性、自控、合格的成年人。这也是在“改变世界”,虽然只是第一步。
而有些人,显然连抬脚的意识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