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歪说3|蒋介石:就算惹毛丘吉尔,我也要见甘地!

一、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旋即,美国对日本宣战。
对于几乎只身抵抗日本长达十年之久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于时任国民政府的领袖蒋介石而言,更是如此——这是一个深陷战争泥淖、早已遍体鳞伤弱国过去的结束,也是一个生机勃勃、浴火重生大国新生的伊始。
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作东,提议成立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协调东亚、东南亚甚至南亚的盟军作战事宜。罗斯福提议,由蒋介石负责指挥。罗斯福又特别当面向蒋介石的特使宋子文表示,欢迎中国成为与美国、英国、苏联并肩的四强。
面对如此厚遇,蒋介石心中怎么想呢?
在日记里,蒋介石写道,“甚恐名不符实,故更戒惧不胜也”。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就国力论,当时连汽车和油料都全部依赖进口的中国,不要说和富得流油的美国、英国去比,就是和新秀苏联都无法相提并论。
既然如此,那就惟有担起国际重任,努力让中国名副其实成为世界大国才可。
那该怎么做呢?
蒋介石想到的是,他要尽快出访印度。
二、
为什么蒋介石非要急着跑去印度呢?
因为,在蒋介石的心中,对日作战,中国固然一定要打赢;战争之后,中国也要求得更合理的国际格局。印度,与中国同有灿烂的文明,共忍屈辱的昨天,均有大量的人口,自当成为盟友。
早在1941年8月29日,蒋介石便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与印度两国之人口,合为九万万员名,占全世界人口十分之六以上,必使此两国能完全独立与平等,然后世界与人类方得真正之和平,中国革命必须以此为目的”。
在蒋介石看来,现在的反法西斯战争,就是像中国、印度这般在国际上饱受欺负的国家改变命运的契机。蒋介石也为中国找到了一个跻身四强的合理理由与有力站位,那就是代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与她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可蒋介石出访印度并与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会晤的请求,惹恼了大名鼎鼎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众所周知的丘吉尔坚忍而强硬,绝不妥协与屈服。
是的,作为英国的政府首脑,面对纳粹,丘吉尔确实是铮铮铁骨。
另一面,作为占据若干殖民地的大英帝国的政府首脑,面对越来越汹涌的民族解放浪潮,丘吉尔也是一步也不可让、一丁点也不想改。
英国政府甚至连国大党的意见也没征询,就替印度做了主——印度就跟着英国,对德国宣战。这自然会深深地激怒视民族独立比自己生命还要珍贵的尼赫鲁和甘地。
甚至前国大党主席鲍斯,对英国殖民者憎恶至极,直接前往德国,后来又领导了日本扶植的“印度国民军”。毕竟,日本还打着解放亚洲人的旗号向印度和东南亚殖民地的人呼号。
越是如此,丘吉尔越是希望印度就像聋子、哑巴一样,一声也坑不了。可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分明是想让全世界的聚光灯汇聚在印度。
可蒋介石并不为所动,印度他是去定了。
1942年2月5日,蒋介石夫妇抵达加尔各答,开始访问印度。蒋介石上一次出访,已是大约20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出访国是苏联,那时蒋介石的身份仅是一名国民党的青年军官。
三、
在印度,蒋介石最想见的自然是甘地与尼赫鲁。可英国驻华大使卡尔也紧随蒋介石追到了印度,多方受限,又说蒋介石不能去甘地的居住地华达去见甘地,又说必须先去见英国驻印总督才能去见尼赫鲁。
蒋介石无奈,只得先去见总督。在与总督会见中,蒋介石明确指出,英国应立即宣布印度为自治领。当天傍晚,尼赫鲁来见蒋介石,双方相谈甚欢,会谈了一个小时。蒋介石再次表示,自己很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见到甘地。
蒋介石在印度还会见了支持印巴分治的头面人物真纳。这次会面让蒋介石心生了一肚子火。他在日记中痛骂真纳是“下等无赖之流”,并说“英人利用之人乃如此者,更可证明印度教与回教不能一致之非事实”。蒋介石见惯了中国的四分五裂,他自然认为这是中国孱弱的重要原因。因而,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国家惟有统一才能强大,而国家的强大是高于一切的。
蒋介石在印度的访问很快就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暴。丘吉尔还是不放心,催促手下不断给蒋介石发深夜电报,警告他不要去拜访甘地。此时,一股被胁迫的感觉涌上了蒋介石的心头,他对英方的要求不置一词,既不答应,也不反驳。
2月15日的午夜,蒋介石接到了甘地发来的电报,函称,“任何国家一旦失去自由,乃千百年长久之损失”。
蒋介石读罢深受感动,“更觉失国者失去自由之苦痛也”。甘地的心痛感染了蒋介石,甘地的铁骨也深得蒋介石感佩。甘地,他必须见。甘地,他必须这次就见到,哪怕是惹毛了丘吉尔,他也在所不惜。
一早,蒋介石就召来了英国大使卡尔,陈说自己必须在离开印度之前见到甘地。其实早在两天前,蒋介石与卡尔就为见不见甘地大吵过一架。
面对当时不愿表态的蒋介石卡尔不好直接回驳,便以退为进,说蒋介石不可以去拜访甘地,可以召甘地前来。言外之意就是,甘地不来,那是甘地的问题,而非英国使绊。但是,你蒋介石还是见不到甘地。

蒋介石觉得非常奇怪,反驳了卡尔的歪理,并说既然如此,那他就直接回国了事。二人不欢而散。
于是,当卡尔再次被蒋介石召来时,他便知道,蒋介石是没有办法被阻拦了。
动辄就叫嚷着退出、辞职、我不干了……似乎总显得小家子气。但没有办法,这是弱者仅剩不多的武器。可慰的是,这武器有时还是有用的。
蒋介石与甘地定于在加尔各答相会。
四、
见到梦寐以求的甘地,蒋介石是什么感受?
四个字,大失所望。
蒋介石与甘地长谈了5个小时,宋美龄在一旁担任翻译。
甘地对蒋介石说,他对中国的抗日深表同情,不会妨碍英国援助中国。
蒋介石则试着提出中国与印度联手共同抗击日本的想法。甘地则没有给出答复,而是表示“不应强迫他改变自己的原则”。
蒋介石方要劝说,甘地就旁若无人地摇动纺车,纺起棉花来。会谈以尬聊开场,以尬得聊不下去而收场。
蒋介石在当日的日记里评价甘地说,“彼惟知爱印度,有印度,而不知有世界及其他之人类也”。
为什么甘地不愿与中国携手抗日呢?
在甘地看来,英国殖民者才是最可恨的。只要他们让做的,印度就不做,更何况日本当时还没有直接侵略印度。可在蒋介石看来,印度惟有像中国一般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苦苦相撑、浴血牺牲,才会有民族命运的转机。这一点上的分歧,是难以调和的。
纵然如此,在出访印度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告别演说中,一方面用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教训提醒印度民众,暗示他们不要把反对帝国主义的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
蒋介石说,如果盟国战败,“世界文明必倒退百年不止”。另一方面,他则将中国的自由与印度的自由明确地联系起来,并提醒英国应该在印度人民自己提出要求之前就将政治实权移交给印度人民。
不难设想,丘吉尔听到这番话会是怎样的反映。
五、
1942年的8月,国大党全印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9日,甘地、尼赫鲁和10万名运动的参与者被殖民当局逮捕。蒋介石闻讯,在日记中写道,“若中国不仗义执言,则世界无公道也”。
蒋介石多方设法营救,他致电罗斯福,要求美国主持公道。他请英印总督转交安慰甘地与尼赫鲁的电报。他又召见英国大使要求英国“将自由还给印度人民”。
谈话中,蒋介石了解到丘吉尔有访问重庆的意愿,他决定不理不睬。
8月31日,丘吉尔致电蒋介石,强硬表示国大党不能代表印度。丘吉尔确实是强硬得堪比铁石。
1943年11月22日,丘吉尔终于与蒋介石夫妇在开罗相见。见面时,丘吉尔问宋美龄,你平时一定想,丘吉尔是一个最坏的老头儿吧?
宋美龄反问,要请问,你自己是否是坏人?
丘吉尔回答,我不是恶人。
宋美龄答,如此就好了。

从这段对话可见,丘吉尔深知与蒋介石芥蒂之深,但这无法直接问蒋介石。因而,他委婉地问宋美龄。宋美龄则相当高妙地消解了丘吉尔的疑问,既符合礼节似的外交辞令,又规避了直接回答。
那么蒋介石到底在心底是怎么看丘吉尔的呢?
仅仅两天后的日记里,蒋介石写道,丘吉尔“狭隘浮滑,自私顽固八字尽之矣”。
在蒋介石心中,丘吉尔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