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北京的秋果然短暂,国庆的时候大家还穿着短袖,转眼间就到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霜降的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意思是霜降时节豺狼开始大量捕食猎物,草木枯黄,蛰虫都躲到洞中开始冬眠。“霜降杀百草”,从霜降开始,植物便没了生机。
霜降时节有吃柿子的习俗,柿子即是在霜降前后成熟,霜降之后摘的柿子就没有生涩的味道了。民间有种说法,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是不是真的,各位可以亲测一下。不过单就口感的话,柿子可以趁霜降时节吃清甜的脆柿子,可以等熟透后吃流汤儿的软柿子,还可以放到冬天吃冻柿子。另外还有好吃的富平柿饼、曹州耿饼任君挑选,真是各有各的滋味。柿子的品种多达上千,《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火晶柿子”产于西安临潼,陕西特色小吃“黄桂柿子饼”就是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的饼。而北京盛产的柿子品种叫做“磨盘柿子”,个儿大,中间有一圈磨盘印,识别度很高。
北京人喜欢在院子里种树,石榴树、玉兰、海棠、枣树、胡桃树、柿子树最为常见,这些树种不仅高度适宜,满足观赏性又不妨碍生活,并且多有吉祥的寓意,比如石榴树寓意着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玉兰丁香海棠寓意着金玉满堂;柿子树寓意着事事如意。坐落在丰富胡同的老舍故居里就保存有两棵老舍夫妇亲自栽种的柿子树,“丹柿小院”也是老舍故居的别名,《龙须沟》、《茶馆》等京味儿话剧都是老舍先生在这里创作完成的。每到霜降前后,柿子成熟的时候,老舍先生会把柿子送给街坊四邻,北京话叫“送树熟儿”,意思是送水果。老舍先生是典型的北京人,老北京人大多喜欢花鸟鱼虫,自家的四合院便是一方天地,宅居在此便不愿意出来,看似饱食终日、因循怠惰,实则有里儿有面儿,且充满了生活情趣。

兔肉是另一道霜降时节的节气美食。兔肉养胃健脾,能够缓解疲劳乏力,非常适合秋季进补,而且对于健身瘦身的人们来说,兔肉也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舅妈从保定带来的兔架子,用孜然调味,肉不算多,但很入味。这期稻香村的节气限定美食也是兔肉,不过有了兔架子解馋,我也就没有再捧霜降兔肉的场了。

除此之外,栗子是秋天必不可少的美食,“王老头”是我家附近最火的糖炒栗子,二娃着实爱吃。这次我试着网购了一些生的迁西板栗,然后放火上蒸着吃,味道也同样干面香甜,不比糖炒栗子差。蒸熟之后,把一部分栗子碾碎,加入低筋粉、奶油芝士和蛋黄活成面糊,再将蛋清打发和面糊混合,放入烤箱160度水浴烤大约1小时,就变成一款很美味的栗子芝士蛋糕。

秋天也正是吃南瓜的季节,每年我妈都会在院子里种南瓜,结出来的果,不是那种传统的大磨盘南瓜,而是长筒形的,有点像北瓜的样子。妈妈和婆婆都喜欢吃南瓜,或是蒸或是熬粥。喜欢吃糕点甜食的我则把南瓜蒸熟打成泥,和上各种配料做成各式甜点,南瓜本身自带的清甜,湿润的口感,入口即化,简直人间美味。且南瓜热量较低,作为主食消化,毫无负罪感。

说好的读诗、品诗,每次谈起吃却开始了长篇大论。这期熊大熊二朗读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个霜降时节里,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与北方“春华秋实”的景象截然不同,这首诗是诗人泊船夜游至苏州城外有感而发,描写的是江南深秋时节夜晚的景象,“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游子”无不衬托着诗人此时此刻的千愁万绪。夜深了,月亮已经不见了踪影,乌鸦啼叫,寒气逼人。我望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在忧愁中入睡。而此时,坐落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响起的钟声恰巧传到了我的船中。
与《枫桥夜泊》同样名扬中外的就是诗中提到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不同于一般的寺庙只在白天时敲钟,苏州附近的佛寺有夜里敲钟的风俗,叫做“分夜钟”。寒山寺每年的新年撞钟活动如今已家喻户晓,自1979年开始已经有40年的历史传统。每年各地游人纷至沓来,在108响钟声中祈福祝祷。
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寒山寺,两个具有年代感、标志性的特色建筑,在霜降时节呈现出不同的秋意。
无论身处何地,此情此景是入情入景的你心中的一面镜子,你若心如止水,此景便是秋色宜人,金风送爽;你若千愁万绪,此景便是秋风萧瑟,满目凄凉。




我们家的三个男人都极不爱照相,这次拍照前二娃还和我讨价还价,最后的成交价是10张照片。当我咔咔咔摁了三下快门试光后,二娃喊道:“妈妈,你刚才已经拍了三张了,还剩七张,知道了吗?”嘿...你们两个臭小子,算术学得不错是吧?
这张图的对话内容:
二宝:哥哥,妈妈怎么还要照啊? 大宝:兄弟,忍一忍吧。



请期待下一期: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