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不了大师的原因在这里
乔希·维茨金多次在象棋、太极拳比赛中获得冠军,他著的《学习之道》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回忆学习象棋与太极拳的过程,来探讨精通学习的重要品质。
作者从小就开始参加象棋国际大赛,与全世界高手对决,并且多次获得过冠军,所以,看了他的学习方法,你就知道自己为什么成不了大师了。
大师的学习之道:
1.学会面对不完美
不完美是生活的常态。你想认真看书时,可能马路上会有汽车的嘀嘀声,可能突然电话响了,这都扰乱了你看书的节奏。这很令人生气,可是,只要生气,你就输了!你可以换个地方读书,或者戴上耳塞,或者关上窗户,关上手机等等。环境倒是安静了,你的心情呢?你能怀着坏心情很高效地看书吗?
人往往是缺少什么,就对什么看的特别重。睡眠之于我,就像水之于鱼!(咳,这不废话嘛!)当妈的人,大概都有这种感受吧!
我家娃好像掌握了我的睡眠节奏,常常是我刚刚进入梦乡,突然,她哭了。我活了30多年,才体会到原来睡眠真的是可以“进入”的。很微妙,就是那种抽象的像走进一间屋子的感觉。我第一次发现时,更多的是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惊喜。次数多了,惊喜退了,生气占了上风。我起床哄娃,竖抱横抱,左抱右抱,娃睡了,气鼓鼓的我,却睡不着了。后来,我觉悟了,娃醒了,我无奈地哄,哄完倒头就睡。也许,是生活磨砺了我的耐心。你看我,接受了睡眠的不完美,就真的不生气了,就可以很快进入睡眠了。(其实,是我知道了越气睡眠越差。)
2.将不完美转化为优势,将不利因素为我所用
作者很擅长思考,在他参加比赛时,常有对手做小动作骚扰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有个俄罗斯选手在与他对决时,常常轻轻地敲击桌子,但是,不仔细听,又听不出来。这种轻微的敲击声,对他大脑有催眠作用,会影响他的发挥。后来,他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跟着敲击声进行有规律的思考,最终赢得了比赛。
3.自我激励
我们做事情,有外在驱动,有内在驱动。外在驱动是被动的,而内在驱动是主动的、内在的。比如:妈妈告诉孩子,你背会这一首诗,我给你10块钱。这10块钱,是外在驱动,而孩子背会诗时,本身就很开心,这种开心,是内在驱动。成功之人,都有很强的自驱动能力。
4.练就强大的内心
作者在比赛中练就了强大的内心,“穷则思变”,这一思想贯穿全书。如果作者成功一定有秘诀,那么就在此处。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自己的心境。最优秀的艺术家和运动员都很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高手的较量,到关键时刻,就是心理的较量。
孩子最好从小就抓住机会开始练习强大的内心,这样他们的适应性会增强,更能随机应变,临危不惧。咱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年轻时还特意到暄闹街道读书。毛主席的心宽广而强大,从他作的诗词就可窥一斑。
压力还是需要释放的,通过练习深呼吸、冥想这些方法,可以将压力释放。
5.万事开头难,坚持住,越走越顺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试想,当你想走过一个没有路的小树林时,你需要拿着斧头砍断挡路的树杈,需要踩倒高高的杂草,一点点地向前挪动。当第2次再去的时候,因为第1次已经开辟出了路,就会很轻松、很快速地走过去了。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有了路之后,车子骑起来才会更快。
作者在学习象棋时也一样。最开始时,他学习各个棋子的走法,不断的练习,渐渐的,才开始有了布局等后续的意识。
坚持,是一种很难坚持的品质。很多人没有多久就放弃了,成功的人总是少数。
有些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很紧张,各种补习班上起。其中关键的点,很可能是基础没有打牢。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基打不好,高楼就建不高。道理显而易见。家长应该抓住本质。
6.不断练习,将技能磨练的更深刻
学习需要刻意练习。比如,当刚开始开车时,很难同时注意前后、左右各方向的行人与来车,往往不是紧张害怕,就是手忙脚乱。开的次数多了,就能穿梭如云了。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象棋大师与普通象棋专家的区别:大多数人会惊讶地发现,如果你把象棋大师的思考过程和一个象棋专家(实力稍弱,但也是很有竞争力的象棋选手)的思考过程进行比较,你会经常发现象棋大师有意识的观察行为要少得多。也就是说,在象棋大师脑海中存在的信息组块使得他能够用更少的有意识思维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所以他观察得虽不多,但看到得却不少。
反复练习,是技能精湛的不二法宝。
7.与高手对决
如果你想拥有大师级的水平,就必须知道大师级的水平是什么样的。不断与高手对决,就会发现自己的劣势,然后反复练习,各个突破弱势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的训练也不断强化。
8.“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整体理论”说,我很聪明;“渐进理论”说,我很刻苦。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Carol Dweck)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他的研究表明,当遭遇挑战时,“渐进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
这一点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很有启发。在孩子做某事糟糕时,我们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因为孩子真的会认为自己笨。我们可以说,“我们再努力一下,下次能做的更好”,或者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我们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学会了”等。在孩子做的很棒时,不要简单的夸“你真聪明”,开动大脑,夸的更具体一点,再强调“你付出了努力,所以才做的这么棒”。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付出努力就能学好。他体会到了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这样也强化了自驱动能力。
另外,书中描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让我很有感触。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小朋友叫丹尼,他输棋时,妈妈就想告诉他输了没关系,但这很显然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当孩子失败时,你安慰孩子,要安慰的恰到好处。你说输了没关系,在孩子看起来,这可能是一句废话,也可能是一种侮辱。我们应该抱抱孩子,接受孩子委曲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开始复盘。
总体来说,作者将一切不利因素为我所用:不再否认自己内心情绪的爆发,勇气将提升我们的比赛状态,恐惧会使我们产生警觉,愤怒将让我们更加专注。
如果把学习比作游泳,那么全书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学会游泳的唯一办法是下水,游泳技能精湛的办法是下河水、下海水、下各种水、各种下水。
-
米典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4 21: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