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出同门二词人一一黄庭坚与秦观 》 一一陈再明一一2019、10、9
北宋的大词人苏轼,他的两个弟子黄庭坚与秦观,被公认为是″当代词手″,也就是当时词坛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不仅是诗文唱和的词人才子,更是意气相投的莫逆之交。
黄、秦二人,如果其中一人写出了一首名作,那另外一个人就会较劲地要和。而且,要和出水平,和出自己的才华。不久,秦观离世。“人已去,词空在″(黄庭坚词句),他却留下一首著名的《千秋岁》。黄庭坚用了近十年的心力,才和下了这首《千秋岁》。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 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 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 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心盖
携手处 今谁在
日边请梦断 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是秦观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于处州(今浙江丽水)。″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是宋词中的千古名句。黄庭坚要和它,和来和去一直没写成。
秦观词成的七年后,也就是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担任太平州知州,治所在安徽当涂。他上任才9天,就匆匆忙忙去和当地的名人郭功父见面了。见面干什么?为的是去请教如何来和秦观的《千秋岁》这首词。他对郭功父说:″秦观的′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是句名句,′海'字这句韵太难押,写着写着就卡在这个字上了。″郭功父回答说:″这有何难?′孔北海'不是一个挺好的'海′字韵吗?″孔北海就是孔融,“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所以就称为“孔北海"。可是,黄庭坚不满意,就搁下来了。
崇宁三年(1104年),黄庭坚调往宜州(今广西河池),要经过湖南衡阳。衡阳知州孔毅甫,既是黄庭坚的好友,也是秦观的朋友。8年前,秦观被贬到彬州,也曾经过衡阳,他亲手抄录了这首《千秋岁》给孔毅甫。8年后,黄庭坚来了,他就把这首词拿给黄庭坚看,这时候秦观已去世几年了。黄庭坚一看是秦观的笔迹,突然有个灵感,立即挥笔把琢磨多年的这首和词写了出来。
《千秋岁》黄庭坚
苑边花外 记得同朝退
飞骑札 呜珂碎
齐歌云绕扇 赵舞风日带
严鼓断 杯盘狼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 醉卧藤阴盖
人已去 词空在
兔园高宴悄 虎观英游改
重感慨 波涛万倾珠沉海
黄庭竖在这首词里,抒发了深重的感慨,″人已去 词空在″。忆起与秦观同朝为官时的生活,记忆非常深刻。印象最深的是元祐七年(1092年),上巳节,宋哲宗召集馆阁26人,一起去游玩琼林苑和金明池。大家退朝以后,骑着马一起去了。宋哲宗赐花酒,让大家倍感荣幸。然后,一起听歌、一起观舞,酒宴持续到了鼓声停了、喝到杯盘狼藉。梁园现在静悄悄的,这些人已被贬到各地方去了,"洒泪谁能会″。秦观在处州,喝醉了写下″醉卧古藤阴下″,并死在广西藤县,″醉卧藤阴盖″。“珠沉海″对“愁如诲″,是黄庭坚用了近十年的心力,才和下的词句。写完了这首《千秋岁》和词的第二年,黄庭坚也去世了。
秦观与黄庭坚,他们都是苏轼的门生,因为苏轼的关系,他们俩就相识了。元丰元年(1078年),这一年秦观进京赶考,经过徐州。当时苏轼就在徐州,秦观带着苏轼好友李公择的手信来拜访他。苏轼此前就已经读过秦观的诗文,当时苏轼又刚刚建了一栋楼,叫“黄楼″,就要秦观帮忙写一篇《黄楼赋》。第一次见面,就把这么重要的文章交给他,可看出苏轼对秦观的重视。同样在这一年,黄庭坚开始给苏轼写信,苏轼收他为门生。而秦观与黄庭坚虽在同一年,成为“苏门弟子″,却在两年后才见面。
两年后,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官调太和县,路经高邮。秦观在高邮养病,黄庭坚去看他。秦观打起精神陪他两天。这两天他们就在家里聊诗词、聊人生,聊得十分尽兴。临走之时,黄庭坚把自己的两本诗集,送给了秦观。秦观也把自己写的两篇文章,请黄庭坚书写。因为黄庭坚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也就是所谓的″苏、黄、米、蔡″。两人在高邮的短短两天,却是相见恨晚的两天。黄庭坚走了以后,秦观把黄庭坚诗集,一首一首读,读得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又把请黄庭坚书写的两篇记文,寄到杭州刻石流传下来。
同样是″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但苏轼还是比较偏爱秦观。因为每当他写完一首词,都要问大家和秦观相比怎么祥?当然黄庭坚的诗歌比秦观出色。所以,写诗黄庭坚比秦观强,写词则秦观凌驾黄庭坚。″苏门弟子″在京城就引得大家刮目相看,而黄庭坚用了近十年的心力,才完成同门师弟秦观的和词,这也就成为了词坛上的一段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