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
成功的对话关键在于相关信息的自由交流,即双方愿意公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猜测。即使要表达的观点是充满争议或不受欢迎的,他们仍愿意并且能够积极和对方分享。 对话高手的做法是努力营建一种安全氛围,让双方都愿意向共享观点库中添加信息,哪怕这些观点乍一看多么富有争议、多么离谱、多么不符合对话者的想法。显然,此时此刻他们并不会同意所有的看法,他们只是努力做出一种保证,保证双方都能开诚布公地表达任何意见。 共享观点库是实现协同效应的前提。 如果我们在对话中陷入争吵、敌对、逃避或是表现得漠不关心,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和对方共享观点。 有时候,我们会通过暗示、讽刺、口出不逊、指桑骂槐和流露厌恶神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会表现得煞有其事,做出一副准备时刻帮助他人的样子。由于不敢面对某个人,我们往往会把问题推到整个团队身上,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战胜对方。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摧毁对话的第一杀手,天知道人类为什么如此喜欢争强好胜。首先,我们会纠正事实,抓住一些细节进行狡辩,指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有时候,随着愤怒情绪的增长,我们的心态会从希望战胜对方转变为蓄意伤害对方。 =========== 关注你的真实目的。只需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微小的思维干预对自我的重新定向产生重要影响。 改变关注目标。为了回归理智,继续对话,你必须暂时停止和对方的互动,转而审视自我,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审视自我。你可以这样问自己:“我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回归理智,继续对话,你必须暂时停止和对方的互动,转而审视自我,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审视自我。你可以这样问自己:“我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其次,拒绝做出“傻瓜式选择”。 认为要面对问题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极端化选择。我们会简单地做出这样的判断,要么就事论事,要么顾全面子。 面对复杂问题,问自己:“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为自己、为对方、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怎样的目标?” 首先,你应当阐明自己的真正目的。做到审视自我可以让你在对话中占据领先优势,如果能明确对话可为自己、他人以及你们的关系带来的重要意义,那你就能成功消除“傻瓜式选择”的影响了。 “我的目的是,让丈夫变得更加可靠,每次他承诺的事情都做不到,我已经受够了这种失望。” 其次,说明你不想实现的目标。这一点是对比说明法的关键所在。想想看,如果你放弃战胜对方或明哲保身的想法,会发生哪些对你不利的情况?如果你停止咄咄逼人的表现会带来哪些不好的结果?如果你不逃避问题,情况又会出现怎样的转变?例如: “我不希望看到的是毫无意义的激烈争论,这样不但让人心烦,而且无法改变情况。” 最后,给自己提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你应当把前两步结合起来,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迫使自己跳出沉默或暴力的怪圈,寻找更具创造力和建设性的选择。 “我该怎样和丈夫展开坦率对话,一方面能和他讨论更负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不会破坏情绪或浪费彼此的时间?” 通过观察对话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冲突,你可以马上做出应对。你必须关注以下三种因素:对话陷入危机的时刻,对方失去安全感的信号(即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倾向)以及你应对压力的方式。 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观察对方的安全感是否出现危机。通过降低对对话内容的关注,强调对安全气氛的观察,你可以重启大脑的思维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范围。当人们感到失去安全感时,他们往往朝向以下两种错误做法的方向走去。他们要么陷入沉默(拒绝进行观点交流)要么诉诸言语暴力(试图强迫对方接受其观点)。 最常见的三种沉默形式是掩饰、逃避和退缩。 冷嘲热讽、甜言蜜语和字斟句酌是掩饰做法的常见形式。逃避是指完全避开敏感话题的行为。我们虽然表面上在对话,但总是避重就轻,从不涉及真正重要的问题。退缩是指彻底退出对话机制。我们不是退出对话就是离开房间。 控制、贴标签和攻击是最常见的三种言语暴力形式。具体做法包括经常打断对方讲话,过度强调自己的观点,大量使用绝对性字眼,经常改变话题以及使用指令性问题控制对话过程。贴标签是指把某些人或某些观点加上标签,把它们视为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或物。 观察你的错误应对方式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对方觉得我在对话中是否关注其目的? ·对方是否信任我的对话动机? 强调“共同”性。共同目的中的“共同”二字可谓画龙点睛之处。共同目的并非一种技巧,要想顺利完成关键对话,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对方的利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我有一些想法,可以改进工作表现或是在月度报告工作中节省几千美元的成本。这个话题有些敏感,不过如果能和你谈谈,我想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双方都开始认真考虑该如何正确看待对方。此时,对方在他们眼中已经成了和自己高度相似的人。他们尴尬地意识到,此前对方使用的种种伎俩其实和自己的做法并无二致。换句话说,认为他人的“罪行”和自己不同,这种心理更多的是由于双方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导致,而不是因为对方的本性存在问题。 /*非常有趣👆*/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或意图时,你应当暂停争执,然后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 对比法是一种是非型陈述,其结构包括: ·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否定部分)。 ·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肯定部分)。 (否定部分)“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认为我不想向公司副总汇报。” (肯定部分)“正相反,我认为你们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 注意不要为你的观点道歉。记住,使用对比法的目的不是在看法问题上打折扣,而是要确保对方准确地理解你的意图。你应当非常自信地提出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 “我没有说这是你的问题,实际上,我觉得这是我们两个人的问题。我不想把责任都推给你,我也不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我希望能和你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或许,这样还能帮助我改变响应你的方式。” “我明白了,所谓的交流,结果我还是被你排斥,你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和我谈过了”。拜托!这种交流不是自欺欺人吗?” “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咱们的关系如何牢固健康,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我只是想谈谈你和我彼此喜欢怎样和不喜欢怎样,这样才能找到改善关系的方法和原因。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能让我们都感到开心的解决办法。” 你正在和助手谈论对方工作不准时的问题,了解你的顾虑后,这位助手显得很紧张。这时,你会忍不住想缓和一下,告诉对方:“其实这件事也没有那么严重。”注意!不要这样做,不要收回你已经说过的话。“准确地说,我不想让你认为我对你的工作表现不满意。我希望能继续跟你合作,我认为你的表现不错,不过工作准时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希望你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如果你能在这个方面稍加关注,其他方面就没有问题了。” “看起来我们都在向对方强加自己的观点,我保证会继续和你讨论,直到找到咱们都满意的方案。” 我们期望实现的是一个目标,而对方希望实现的是另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种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等同起来。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在达成共同目的之前,你必须首先了解对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因此,你应当暂停先前的对话内容(因为它关注的是策略),转而探索策略背后隐藏的目的。 “对不起,我说话的方式不对。我没有说我的感受或行为是你造成的,那是我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但这件事是我们两个人的问题,正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做法都有错,所以情况才变得越来越糟糕。至少我觉得我是有责任的。” 有能力主观臆断的是且仅是我们自己,这就表明,如果能构思不同的情节,我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内心产生的想法。 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 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行为方式回顾 ·[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询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的?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如果你告诉自己暴力应对是因为“对方咎由自取”,那你肯定不会考虑改变这种做法。如果你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是他们先招惹我的”,或是认为自己的举动很合理,你也不会产生改变问题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你非但不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错误之处,反而会积极地为这种行为寻找借口。 因此,当错误的想法迫使你采取沉默或暴力应对方式时,你应当停下脚步,想想别人是怎么看待你的行为的。比如,如果《60分钟节目》把你的行为拍摄下来在电视上播放,别人会怎么看你的表现? 了解自己的感受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你应当学会用更准确的词汇来形容情绪感受。 在为错误行为辩护或是面对严重后果为自己摆脱干系时,我们经常使用三种方式进行主观臆断。 (1)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在大多数关键对话中,当你提出受害者想法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利用这种方式,你可以明智地避开自己的做法(或是不作为)造成的问题。 (2)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 给对方贴上带有某种“特色”的标签,我们便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打交道的对象是个愚蠢十足的家伙,而不是具有复杂心理情感的正常人。 (3)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要想弥补错误想法中遗漏的细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希望为自己、为他人、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 “我知道这样做很难,我不想让你生气,我只想确认我们能充分考虑要面对的每一件事情。” “我觉得你好像对我有些不满意,是不是我做了什么让你生气的事?” 在和他人讨论敏感问题时,对话“低手”的表现通常有两种,一是自顾自说,根本不顾他人感受;二是完全沉默,让对话失去意义。前者的表现通常是:“我知道你不喜欢听,但总有人要面对问题……”(典型的“傻瓜式选择”);后者的表现更简单,他们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 五种技巧总称为“综合式陈述法”,具体包括: ·分享事实经过 ·说出你的想法 ·征询对方观点 ·做出试探表述 ·鼓励做出尝试 自从我到这儿工作以来,你每天都要见我两次,对别的同事从来没有这样的要求。而且,你还让我必须先通报思路,然后才展开工作。[陈述事实] 费南多:你想说什么? 布莱恩:虽然不确定我的想法是否正确,但我感觉你好像不信任我。也许你觉得我不胜任这个工作,或是会给你造成麻烦,情况是这样吗?[提出可能看法] 试探性地做出表述,目的是说明这只是我们不成熟的想法,绝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可能你没有意识到……”表明你并不确信自己的判断;“我个人认为……”表明这只是你的想法,仅此而已。 要谨慎,但不要软弱。还有些表现强硬的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傻瓜式选择”中的退缩型反应。他们错误地认为,沟通棘手问题唯一安全的应对方式是表现得它们好像无足轻重。 让对方坦率说出心中想法。这四种技巧分别是: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和主动引导 “真的吗?从你说话的方式来看,好像感觉并不好。”“你嘴上说没事,可听起来不像没事的样子。” 大多数人会在对话中把一致变成争执,是因为我们不同意他们所说的部分内容。当然,我们不同意的只是对方观点中的一小部分。 “我同意你的看法。”然后对这些看法展开讨论。至少,这些相同之处是他们进行对话的出发点。 ·补充。如果对方的观点有遗漏之处,赞同你们共享的部分,然后做出补充。 ·比较。当你们的观点相差甚远时,不要简单地认为对方是错误的,而应当把你们的看法进行比较。 通常,我们有四种决策方式,即命令式、顾问式、投票式和共识式。 在对四种决策方式进行选择时,你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关注者。确定哪些人想参与决策,哪些人会受到决策影响,这些人通常都是参与决策的候选人。不要让对问题漠不关心的人参与决策。 ·知情者。确定哪些人具备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决策。不要让不了解情况的人参与决策。 ·支持者。确定哪些人在决策中会以管理者或影响者的身份对你表示支持。请他们参加决策的好处是,你不会因为自作主张让决策在最后关头遭到他们的公开抵制。 ·参与者。你的目的应当是让最少的人员参与决策,同时必须获得足够的支持以做出高质量的决策。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具备做出正确选择的足够参与人数?其他人要想获得承诺是否需要参加决策?” 布置任务——决策执行环节: 你应当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行动人 你必须指定其中某个人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让他对整个工作负责。 ·行动目标 ·行动时间 ·检查方法 ---------------- 你应当改变先前的想法。如果在对话之前你已经对这种错误行为长期容忍,你应当坦率承认这一点。这样可以帮助你把对方视为理智而正常的人,尽管其个别行为并不符合这一描述。 当你对对方产生一丝尊重感之后,就可以和他们展开对话了。你应当寻找交流的共同目的,然后用综合陈述法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 “我想和你谈谈一些影响我们合作的事情。虽然这个话题很棘手,但是我觉得谈开了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你觉得怎么样?”[建立共同目的] “我去你的办公室时,有时候你的眼睛会盯着我的身体一直看;坐在你旁边工作时,有时候你会把手臂搭在我的椅背上。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意这样做,但这些信号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我想和你谈谈。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利用综合陈述法说明观点] 如果你能以私密、尊重对方和坚决的态度进行对话,此类问题一般都会消失。 当夫妻之间遇到烦心事时,你应当尽早提出问题。在说明时,采用对比法也比较有帮助,例如:“我不想危言耸听,只想在问题失控之前加以解决。”你应当描述观察到的具体行为,如:“吉米的房间乱七八糟,你总是对他讽刺挖苦,说他‘比猪还脏’,然后若无其事地笑笑。”然后试探性地说出自己的结论(你的想法),如:“我觉得这样并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他不明白你的暗示,我担心这样下去他会讨厌你。”最后,你应当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对这件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接下来,你应当关注对话安全感是否出现危机,如果出现马上营造安全气氛。如果利用综合陈述法表明自己观点之后对方出现抵触情绪,不愿和你进行讨论,你应当努力回顾刚才的做法有何不妥之处,然后跳出谈话内容,用各种必要的方法确保对方能感到安全的氛围,最后重新利用综合陈述法坦率地说出你的看法。 当管理者遇到下属盲目顺从,或者说是拍马屁的情形时,他们常常会犯两种错误,一是错误判断对方害怕说实话的原因,二是鲁莽地批评对方的做法。 错误判断原因。通常,管理者会否认自己是造成对方产生恐惧感的原因,他们会说:“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没有做什么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实际上,他们缺乏的是关注对方的能力,不了解自己应对压力的方式。除此之外,他们的表达方式、喜欢绝对化的习惯语气、无意识地以势压人,这些都是造成对方在对话中感到恐惧进而盲目顺从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错误判断。面对下属溜须拍马的管理者会觉得他们肯定是做错了事,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习惯了对前任领导这样做。他们努力做到开放心态,支持他人和参与对话,但结果人们还是对他们敬而远之。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习惯性地把领导视为明星或独裁者,哪怕他们根本没有做过符合这些身份特征的事。你应当奖励敢于冒险说真话的人,鼓励他们挑战你的观点。当下属表达不同观点之后,你应当对他们的真诚做法表示感谢。如果对方还是不敢反驳你的意见,你可以用自我否定的方式鼓励对方,让他们感觉到任何观点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必要的时候你可以离开房间,给对方留出自由讨论的空间。 在讨论信任问题时你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就人论事。在讨论是否应当继续相信对方时,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你只要眼下信任他们即可,不用事事都要求对方达到你的信任标准。为了维护对话安全感,你应当用综合陈述法说明自己的看法。例如:“我感觉你只说出了方案中有利的一面,我想听听你的方案有什么潜在的风险,可以吗?”如果他们耍花招,你必须马上指出问题。 此外,注意不要把失信当做惩罚对方的手段。如果他们在某个方面让你失去信任,不要把这种问题盲目扩大,影响你对他们其他方面品质的看法。如果在内心中把他们描述成完全不值得信任的坏蛋,你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对方坚信这种错误看法。换句话说,抹黑对方只会让你弄巧成拙,离自己期望的目的越来越远。 首先寻找自身原因。或许你的配偶厌恶所有关键对话,甚至是和高手展开的对话。尽管如此,你还是只能从改变自己做起。你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谈起,不要一上来就尝试棘手的问题。你应当努力营造安全气氛,密切关注对方什么情况下会感到不自在。这时,你应当使用试探性的语言,分清目的和结果之间的区别。例如:“我相信你的目的不是要……”如果对方一直不愿谈论自己的问题,你可以尝试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每次一有机会就练习这些对话技巧。简而言之,从简单问题谈起,在对话中努力应用各种技巧。 你应当说明进行对话和不进行对话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后果,说明这样做对你们各自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接下来,你应当鼓励对方一起寻找以前难以面对的话题,轮流说明你们准备如何跟对方交流,讨论帮助对方改善对话技巧会带来哪些好处。 用具体事例指出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浅尝辄止,不愿多做努力。你应当提高要求并明确告诉对方,和对方一起寻找办法,看怎样做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既做出必要的努力又充满创意。 学会关注模式问题。你不应把目光局限于一次单独事件,而是应当注意反复出现的行为,利用综合陈述法说明对方的行为模式。例如,某人开会迟到,答应你下次会改正错误,如果下次对方又这样,你应当讨论的不是迟到问题,而是对方没有信守承诺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更大更严重的问题,它关系到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和尊重。 /*行为问题,建立改进承诺,若不尊守,将问题转移到守信问题*/ 另外要注意的是,随着借口逐渐增多,你应当和对方讨论的不是上次的借口,而是错误的行为模式问题。 以下犯上的问题一点都不能宽容,你必须马上以尊重对方的方式指出问题。暂停对当前问题的讨论,转而说明对方的错误举动。当对方表现出任何目无上级的苗头时,你必须及时加以处理,以免升级成更严重的错误行为或反抗举动,明确告诉对方带着情绪讨论问题最终会走上危险的道路。 随着问题的积累,等他们忍无可忍不得不面对问题时,结果经常会从平日的沉默状态一跃变成暴力状态,使用各种玩笑、外号和其他隐蔽的手段模棱两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些人很会耍嘴皮子,能想出各种办法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 任务分配完之后,你必须明确告诉员工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按时完成任务,二是遇到问题时马上通知你,绝不能搞什么“最后惊喜”。利用以前的错误行为做例子,让对方对行为结果承担责任。不要纠缠于某个具体行为的讨论,你应当和对方探讨的是行为模式问题。 面对奇葩:你应当积极寻找最让你生气的问题和最容易解决的问题,选中一个作为突破口。然后,你应当建立共同目的,用一种能引发对方关注的方式展开对话。利用综合陈述法说明你的观点,然后努力解决问题。不要唠叨抱怨,不要企图一次性地解决所有问题,你应当每次选择一个方面,一步一步改变问题。
-
瓛 玦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3 2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