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学骑车
最早对自行车的印象是家里的那辆金鹿牌二八自行车,黑色的车架缠着红色塑料布,锃亮的车把套着黑把套,俗称“大金鹿”。听父母讲,当年爸爸就是骑着这辆大金鹿去姥爷家迎的亲,后座垫条红线毯,一路颠簸着把妈从七八里外接回家。那条红线毯至今还在家中,那辆大金鹿却已经不知去向,我也常年不在家,估计是不好骑就卖掉了。
在我们村里学会骑自行车,是小孩子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上初中的准备工作之一。因为小学是在村里上,走路上学就可以,中学就要五里外的镇上,骑自行车就是成了必须的技艺。我并不像某些好动机灵的孩子,一二年级还没车子高就已经骑的飞快了,磨磨蹭蹭到六年级后半学期才开始学。虽然说已经比车子高了,但是也只是肩部超过车把而已,可想而知这头“大金鹿”对我是很不服气的。
小孩子学车一定会摔,不是摔伤自己,就是摔坏车子,当然祸不单行的时候也不在少数。所以车子需要进过特殊的处理,所需要的就是一根绳子和一根起码胳膊粗的长棍子,而要做的就是把这跟长棍子横放到车座上,用绳子牢牢绑住,这样在摔车的时候,木棍就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不让车子着地,也就不会压到小孩子。当时在我们那里只要看到某人的自行车上绑着一根棍子,就大体可以猜到他可能是在学车,如果对方是小孩子那就百分百可以确定了。
可想而知当我第一次推着大金鹿出门学车的时候,后面一定也驮着一根长木棍,那是爸爸精心挑选仔细捆绑过的。看着那根被五花大绑的棍子,心里可是踏实多了。不过,大金鹿可不吃这一套,别看平常在爸爸妈妈手里,服服帖帖,叫它往左不敢往右,叫它赶猫不敢打狗。可是到了我手里就开始撒野,握着那锃亮的钢铁车把如同握着一对牛角,在我手里左摇右晃总想挣脱掉,大木棍子对它也起不到丝毫震慑作用。从家门口推到练车场已经是满头汗了。
学车需要开阔的地方,村子里道路很窄,唯一的一条宽大街道,空间足够,可是平常人来车往也不适合初学者。而夏秋两季用来晒粮食的场院,冬春两季就成了我们的练车场。
首先是平坦,因为要晒粮食,所以场院每年都要翻起来洒上草灰,用磙子压的平整光滑;其次是开阔,场院大都是一家一户挨在一起,每块场院之间虽然会有高低起伏,但都可以忽略不计,放眼望去就是一个小广场。
这些都是基本条件,还有额外的保护措施,那就是一个一个的草垛,由不同的粮食桔梗堆成,有麦秸、有玉米秸有高粱秸,初学者对刹车无法掌控时,要让自行车停下来,除了摔车,就是撞草垛,既安全又舒适,如同今日的安全气囊一般。而且每种材质的草垛,会有不同的触感与反作用力,会在凹陷-静止-反弹的不同环节体现出来,有时候都不知道是因为无法刹车而撞草垛,还是当成一种游戏来玩。
学自行车有个基本的步骤,先要学会溜车,然后学会插空,其次是大梁,最后是座子,就算是修成正果,阿米陀佛了。当然也有不按步骤乱来的,比如不学溜车直接上梁之类,后来就会落下毛病,骑车的时候永远是直接上车,脚下一阵猛蹬,如同按了快进键的电影,直到车子达到一定速度,能够掌握平衡,才回到正常播放速度,充满喜剧效果。
溜车就是一脚踩脚踏一脚蹬地给车子一个速度,是上车前的准备工作。但是在脚蹬地与抬起之间会发生重心的变化,也就成了初学者的一个难点所在。尤其像我这种推车还左摇右晃的人来说,在这个部分要耗费不少的精力与时间。
插空则是右脚穿过大梁下的空间,来骑行的一种方式。因为小孩子个子不高上不了大梁和座子,只有这种骑行方式最适合,这是一种折中也是一种折磨。因为手要扶把、脚要踩蹬子,所以上下都是在车子的中央,而身体却要绕过大梁悬在车左边,从前面看人与车就是一个字母D的形状,而且身体重量全在脚上,骑起来非常吃力,基本5里以外就费了。这个我是有教训的,中学有一次去其他村子的同学家,骑到后半段腿酸脚无力只能靠同学拖车,幸亏那时候车子后座都有绳子,可以随时实施救援。
大梁则是个子已经足够上梁而尚未到达座子时的一种骑行方式,比起插空算是进步很多,起码重心居中了,不必耗费额外的体力去调整。当然要是身高不够的话,就很惨,裆下被钢铁车梁挤压如同酷刑,说不定还会影响发育,所以不能霸王硬上弓,一定要量力而行。
大梁升到座子,算是相对简单的多,身高腿长够了,屁股从大梁上一抬就上座了。第一次上座骑觉得特别省力,因为多了一个支撑点,身体的重量从双脚上注意到车座上,脚下就马上轻松很多。所以很多脚还够不太到脚踏的小孩子,也还是愿意座到座子上去骑车,但是脚又要拼命去踩脚踏,所以屁股就不停的左右调整,远远看去如同左右摇臀的一种舞蹈,算是当时的一道风景。
这全部的过程我没有偷工减料,是一步一步一板一眼学的。像个小小牛仔,与大金鹿不断周旋,摔下来,爬上去,又摔下来,再爬上去。日落时节,场院摔车声四起,黄土随之飞扬,金色夕阳映衬之下,俨然一副经典西部片的场景。
后来的三年初中,我每天都骑着大金鹿背着书包往返于村子与镇上,风掠过耳边,雨打在额头,雪落在肩上,四季都没有停歇。
自行车让我第一次有了一种超越自身之外的速度,充满自由的感觉。大撒把的时候,张开双臂迎风招展,道路两旁的大树纷纷向身后退去,仿佛穿梭在时光里的旅行者,不留神已是十几年岁月,屏幕前的自己。时间之轮然滚滚向前,人生路上依然不愿意抓住车把。
在我们村里学会骑自行车,是小孩子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上初中的准备工作之一。因为小学是在村里上,走路上学就可以,中学就要五里外的镇上,骑自行车就是成了必须的技艺。我并不像某些好动机灵的孩子,一二年级还没车子高就已经骑的飞快了,磨磨蹭蹭到六年级后半学期才开始学。虽然说已经比车子高了,但是也只是肩部超过车把而已,可想而知这头“大金鹿”对我是很不服气的。
小孩子学车一定会摔,不是摔伤自己,就是摔坏车子,当然祸不单行的时候也不在少数。所以车子需要进过特殊的处理,所需要的就是一根绳子和一根起码胳膊粗的长棍子,而要做的就是把这跟长棍子横放到车座上,用绳子牢牢绑住,这样在摔车的时候,木棍就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不让车子着地,也就不会压到小孩子。当时在我们那里只要看到某人的自行车上绑着一根棍子,就大体可以猜到他可能是在学车,如果对方是小孩子那就百分百可以确定了。
可想而知当我第一次推着大金鹿出门学车的时候,后面一定也驮着一根长木棍,那是爸爸精心挑选仔细捆绑过的。看着那根被五花大绑的棍子,心里可是踏实多了。不过,大金鹿可不吃这一套,别看平常在爸爸妈妈手里,服服帖帖,叫它往左不敢往右,叫它赶猫不敢打狗。可是到了我手里就开始撒野,握着那锃亮的钢铁车把如同握着一对牛角,在我手里左摇右晃总想挣脱掉,大木棍子对它也起不到丝毫震慑作用。从家门口推到练车场已经是满头汗了。
学车需要开阔的地方,村子里道路很窄,唯一的一条宽大街道,空间足够,可是平常人来车往也不适合初学者。而夏秋两季用来晒粮食的场院,冬春两季就成了我们的练车场。
首先是平坦,因为要晒粮食,所以场院每年都要翻起来洒上草灰,用磙子压的平整光滑;其次是开阔,场院大都是一家一户挨在一起,每块场院之间虽然会有高低起伏,但都可以忽略不计,放眼望去就是一个小广场。
这些都是基本条件,还有额外的保护措施,那就是一个一个的草垛,由不同的粮食桔梗堆成,有麦秸、有玉米秸有高粱秸,初学者对刹车无法掌控时,要让自行车停下来,除了摔车,就是撞草垛,既安全又舒适,如同今日的安全气囊一般。而且每种材质的草垛,会有不同的触感与反作用力,会在凹陷-静止-反弹的不同环节体现出来,有时候都不知道是因为无法刹车而撞草垛,还是当成一种游戏来玩。
学自行车有个基本的步骤,先要学会溜车,然后学会插空,其次是大梁,最后是座子,就算是修成正果,阿米陀佛了。当然也有不按步骤乱来的,比如不学溜车直接上梁之类,后来就会落下毛病,骑车的时候永远是直接上车,脚下一阵猛蹬,如同按了快进键的电影,直到车子达到一定速度,能够掌握平衡,才回到正常播放速度,充满喜剧效果。
溜车就是一脚踩脚踏一脚蹬地给车子一个速度,是上车前的准备工作。但是在脚蹬地与抬起之间会发生重心的变化,也就成了初学者的一个难点所在。尤其像我这种推车还左摇右晃的人来说,在这个部分要耗费不少的精力与时间。
插空则是右脚穿过大梁下的空间,来骑行的一种方式。因为小孩子个子不高上不了大梁和座子,只有这种骑行方式最适合,这是一种折中也是一种折磨。因为手要扶把、脚要踩蹬子,所以上下都是在车子的中央,而身体却要绕过大梁悬在车左边,从前面看人与车就是一个字母D的形状,而且身体重量全在脚上,骑起来非常吃力,基本5里以外就费了。这个我是有教训的,中学有一次去其他村子的同学家,骑到后半段腿酸脚无力只能靠同学拖车,幸亏那时候车子后座都有绳子,可以随时实施救援。
大梁则是个子已经足够上梁而尚未到达座子时的一种骑行方式,比起插空算是进步很多,起码重心居中了,不必耗费额外的体力去调整。当然要是身高不够的话,就很惨,裆下被钢铁车梁挤压如同酷刑,说不定还会影响发育,所以不能霸王硬上弓,一定要量力而行。
大梁升到座子,算是相对简单的多,身高腿长够了,屁股从大梁上一抬就上座了。第一次上座骑觉得特别省力,因为多了一个支撑点,身体的重量从双脚上注意到车座上,脚下就马上轻松很多。所以很多脚还够不太到脚踏的小孩子,也还是愿意座到座子上去骑车,但是脚又要拼命去踩脚踏,所以屁股就不停的左右调整,远远看去如同左右摇臀的一种舞蹈,算是当时的一道风景。
这全部的过程我没有偷工减料,是一步一步一板一眼学的。像个小小牛仔,与大金鹿不断周旋,摔下来,爬上去,又摔下来,再爬上去。日落时节,场院摔车声四起,黄土随之飞扬,金色夕阳映衬之下,俨然一副经典西部片的场景。
后来的三年初中,我每天都骑着大金鹿背着书包往返于村子与镇上,风掠过耳边,雨打在额头,雪落在肩上,四季都没有停歇。
自行车让我第一次有了一种超越自身之外的速度,充满自由的感觉。大撒把的时候,张开双臂迎风招展,道路两旁的大树纷纷向身后退去,仿佛穿梭在时光里的旅行者,不留神已是十几年岁月,屏幕前的自己。时间之轮然滚滚向前,人生路上依然不愿意抓住车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