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混酒你能喝多少?
人们潜意识总认为:女性更容易醉/女性酒量不好,然而在这次的研究中发现,喝酒这件事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包括年龄/体重等因素都和酒量的关联不大。 真正影响酒量的原因可能包括个体在先天基因上的差异和后天降解酶活性的区别,也就是说,酒量这东西是天生的……
放假回家肯定要和基友闺蜜「小酌几杯」。
我的基友圈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
想当年,两位酒仙偶然碰面,一位号称「白酒千杯不醉」,另一位是刚退伍的「莽撞人」,两位好汉是谁也不服谁,最终各喝了两瓶白酒,两瓶黄酒,四瓶啤酒,莽撞人在听到另一位好汉在厕所晕倒后也相继倒下,最终以2秒的微妙优势夺得酒仙地位。
当晚两位酒仙就直接送到了急救室,到现在基友群里还流传着医院视频:酒仙们在晕倒后被轮流抽耳光(医生要求抽他们耳光保持清醒)。
战况之惨痛,至今历历在目。

相信经常有酒局的朋友都知道,单喝白酒没有问题,单喝啤酒也还好,但只要两种酒混到一起喝,还没到自己的酒量就已经快醉了。
我国自古就有酒不混饮之说,宋代陶谷在《清异录》中就说酒不可杂饮。杂之,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忌。

为什么啤酒和白酒混着喝好像更容易上头呢?
因为白酒是蒸馏酒,啤酒是发酵酒,酒的成分不一样。啤酒以及一些含有泡泡的酒,气泡中含有大量的的二氧化碳,会加快人体对白酒中乙醇的吸收。
啤酒中含有组胺和绿原酸,前者可以扩张胃壁的毛细血管加速吸收,后者也具有神经兴奋的作用,
尤其是啤酒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胃中,会像打气筒一样撑开幽门和小肠,使酒精迅速进入小肠,加速酒精的吸收,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而让人“醉倒”。

江湖上经常流传各式各样的解救大法:酸奶护胃、主食垫胃、浓茶解酒、猛嗑护肝片等等,究竟这些方式能不能帮助我们更快解酒呢?
近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科学家招募了近百位不同年龄段志愿者来探究:不同的喝酒方式,究竟哪种方式更容易「上头」。

实验者将志愿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志愿者首先饮用啤酒,在测试酒精浓度达到0.05%及以上后,再饮用葡萄酒,直到酒精浓度达到0.11%。
第二组:志愿者首先饮用葡萄酒,在测试酒精浓度达到0.05%及以上后,再饮用啤酒,直到酒精浓度达到0.11%。
第三组:只喝啤酒或葡萄酒直到酒精浓度达到0.11%。
当所有志愿者的酒精浓度达到0.11%后即停止饮酒,并给自己的醉酒程度打分,再饮用与体重等比的纯净水后睡觉,第二天再次进行宿醉问题的测试,最终测试结果为实验变量。

为了避免因为三组人群有个体差异出现不同效果,第二周再次邀请实验人员来到实验室,按反向顺序重复了一次实验流程。这回第一组是先葡后啤的顺序,第二组是先啤后葡,第三组人中,原先只喝葡萄酒的志愿者改喝啤酒,而喝啤酒的人反向操作。次日清晨,志愿者会再做一遍相同的试卷。
最终结果表明,志愿者们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宿醉状况。也就是说,不管怎样喝酒,喝到一定程度该醉的都会醉。

一个人醉酒快慢、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几乎只取决于血液酒精浓度。 一个成年人每小时只能分解10~12g酒精。大概相当于一杯355ml的啤酒或148ml的红酒。
为什么要用宿醉来判断饮酒者醉的程度呢?
因为喝完酒后,每个人的生理反应的表现都不尽相同。喝完酒的即刻反应并不能代表饮酒者完全吸收酒精后的状态,而宿醉的表现更能体现一个人身体的酒精处理能力。
和喝的方式没有关系,为什么有些人明显更容易醉?

人们潜意识总认为:女性更容易醉/女性酒量不好,然而在这次的研究中发现,喝酒这件事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包括年龄/体重等因素都和酒量的关联不大。
真正影响酒量的原因可能包括个体在先天基因上的差异和后天降解酶活性的区别,也就是说,酒量这东西是天生的,后期锻炼出来的只能是你身体对于酒精的忍耐力。
在长期的酒精轰炸下,身体已经适应了高浓度酒精的环境,以前喝半斤白酒就醉的不省人事,如今却仍然能端起酒杯继续战斗,虽然看似更能喝了,但身体内堆积的乙醇和乙醛却越来越多,对身体的伤害只会更大。
所以不要在纠结到底混酒喝会不会更容易醉,也没什么解酒万能大法,我能给你的权威建议只有一条:
小酌怡情,最好别饮。

-
豆友18855104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5 17:17:39
-
小叮当同学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2 23:57:20
-
松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2 15: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