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宝气的后宫生活
在宫斗剧里,观众的致命爽点就是女主在一片血雨腥风中走向人生巅峰。

从清汤寡水的小白花到珠光宝气的女魔头,她们的首饰同样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不断进化。
最直接的证据,就在故宫珍宝馆里。
珍宝馆位于钟表馆东侧

同样门票10元,展品却是钟表馆的4倍,需要2-3个小时才能匆匆一略。
今天,我们就从后宫妃嫔的珠宝首饰揭开它的冰山一角。
虽然当时清朝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但首饰制造却一点儿也不落后,不仅材料繁多,中西合璧;而且制作精细、程序复杂。


点翠
“点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需要将金片制作成带有图案的底座,再用金丝沿着边缘焊槽,在中间部分涂上胶水,最后将翠鸟羽毛修剪成相应外形,贴在凹陷处。

最终制作出的首饰色彩鲜艳、华丽异常,在康雍乾时期的皇室极为流行。不过,为了使翠鸟羽毛保持光泽,制作时需要从活鸟身上生拔羽毛。

可以说每样饰品的诞生都是以翠鸟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是项非常残忍的工艺。
累丝
累丝在清廷首饰的呈现中也很常见。首先需要拔丝,将一根根银丝通过几十次拉制,缩小到0.15毫米。


再经由掐丝、填丝、焊接,以各种花样编织起来,镶嵌进珍珠宝石,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饰品。


这些工艺到底为后宫创造出怎样的珠光宝气?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扁方
清朝初年的时候,满族女子流行“两把头”,扁方相当于现代的长发卡,用来固定头发。

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宫里财富不断累积,后妃们想展示出更多的首饰,于是,更有气势的高髻发型“大拉翅”开始流行,扁方更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超稳固”发卡。


除了扁方,一些用于点缀和固定发型的簪子也很受欢迎。


流苏
在宫中吉庆节日时,后妃们都会佩戴一种形似簪子,连着下垂珠穗的饰物,人们称之为流苏。

它会随着走动微微摇摆,不经意间流露出妩媚动人的小心机。

耳环
满族旧俗中的女孩儿一出生,就要打三个耳洞,带上耳环,俗称“一耳三钳”。后宫里耳环珠子的等级越高,妃子们的身份地位也就越显贵。


而宫女们,由于穷又没地位,只有一双耳饰,其余耳洞只能佩戴铜圈了。

不过除了朝服需要搭配三只耳环,平时也没那么严格,后妃们还是有许多款式可以选择。

钿子
我们常在各类清宫戏里看到妃嫔们戴着一种“帽子”,它叫做“钿子”,用藤丝编织而成,上面镶嵌着各种珍珠宝石。

钿子上有许多装饰,位置不同叫法也不一样,比如钿口、头面、簪,结子等等。

钿口是钿子边沿的装饰物,花纹繁多,以凤纹为贵。凤纹分为九、七、五三个等级,其中九凤最高,只有皇太后和皇后才能用。



和现代的礼帽礼服一样,钿子也分不同款式,与吉服搭配用于不同的庆典场合。
凤钿-婚礼

满钿-年轻女子

半钿-孀居、老年妇

朝冠
朝冠是后宫女人们参加大型庆典时戴的帽子,代表着她们的身份和脸面。

比如这顶金嵌珍珠皇后冬朝冠是清代皇后、皇太后参加冬季大典时佩戴的礼帽。貂皮(现在可不提倡哈)帽子上装饰着金累丝编织的凤、上面还镶嵌着珍珠和猫睛石。

帽顶中央由飞舞的凤和昂贵的大东珠组成。

而在帽子的背面,则是300多颗珍珠和一颗青金石串连而成的吊坠。

再看这顶点翠嵌珍珠宝石龙凤冠,它是万历帝孝靖皇后的礼帽,通体满满装饰着点翠、珍珠和宝石,算下来足足有5000余颗珍珠和100多块红蓝宝石。

如此奢华隆重的礼帽,才担得起皇后的排面。
金约
不过在戴朝冠前,得先束发。金约相当于那时的发箍,它的节数和后面的串珠行数越多,妃子们的地位也就越高

珍宝馆展示的这圈金约为嫔所用,串珠已经遗失了,只剩下八节金箍上,装饰着累丝和东珠。

领约
参加这些大场面,还需要一件领约,这是乾隆规定穿朝服时的必配单品。

它的外形类似项圈,上面镶嵌着各种珠宝,两端的丝绦上也缀着宝石。

珠宝数量决定了它的主人地位,比如皇后的领约有11颗东珠,而皇贵妃,却只有七颗。 正式场合以外,妃嫔们则更喜欢选择一些精致饰品,凸显出细节搭配上的小巧思。

朝珠
在清朝凡是文官5品、女子受封5品以上,以及武官4品的人,都要佩戴朝珠。

它的外形类似念珠,一共108颗,是一种门槛极高的礼制性饰物。

十八子
同样由念珠演化而来的十八子,由18颗珠子组成,可以挂在衣服上做压襟,也可以做手链把玩,是不受等级约束可以随意佩戴的小饰品。

除了手串,手镯也深受后妃们喜爱。

扳指
以前,扳指是射箭时为防止拇指划伤而设计的指套,不过到了清朝,它已经成为了一件时尚单品,尤其是乾隆,更是它的忠实粉丝。

后宫嫔妃们也会佩戴戒指,什么红蓝宝石、白金镶钻,都曾在她们的纤纤玉指上出现过。



好了,以上就是故宫珍宝馆的珠宝首饰的全部介绍。 它们包揽了后宫妃子们浑身上下的美丽与虚荣,甚至在百年以后,依旧让源源不断前来参观的女孩子们痴迷向往。
也许,这就是发光石头最昂贵的魅力所在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不难玩儿
-
白描图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3 2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