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蔡官巷

一道石拱门,没有任何遮拦,这是蔡官巷23号。
我蹑手蹑脚走进去,推开有些掉漆的红色木门,一间正房,两间偏房,还有一溜低矮的平房,就这么局促地把院子围拢着。院子里有些乱,挂着的被单、堆在墙角的杂物、还有扯来扯去的电线、洗锅洗衣用的脸盆暖壶......老旧的生活气息占满了整个空间。平房里走出来一位女人,五六十岁的年纪,皮肤有着江南人的白皙,说话间鼻子都皱了起来。
“请问,这里是林徽因的故居吗?”
“这里不是的,她的房子老早就拆了,来,我指给你看看。”
她姓梁,不知道她曾经跟多少个特地来造访的人解释过,她既没有显出过分的热情,也没有不耐烦的神态,她带着我走出石拱门,朝远处一个高档小区的路灯那里指了指。
“喏,那下面晒着被子,你看到没?原先她出生在陆官巷和蔡官巷的交叉口。原本23号是那个地方的号码牌,我们这里是26号,后来开发商造房子,那条陆官巷就拆了。我们这里就变成23号了,但实际上她不出生在这里。”

来这里探访之前,我做足了功课,关于林徽因与蔡官巷。
林徽因,网上流传的是她少女时期的一张照片,黝黑浓密的黑发被分拢在脑后,细眉丹眼,鼻翼直挺,嘴唇微丰,上着民国盘扣修身上衣,是典型江南女子的模样。我又找到她更小时候的一张照片,一个小小的女孩子站在庭院中间,背靠着一张老式藤椅,清澈而又无辜的眼睛注视着前方。而拍这张照片的地点正是她的出生点——杭州西子湖畔的陆官巷。
从一些故事记载来看,林徽因9岁之前,都是在杭州度过的。林氏家族原籍福建闽侯,名门望族,最早据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忠臣比干。到了祖父林孝恂一带,先后在金华、孝丰、仁和、石门、海宁等诸地做过地方官,最后定居杭州,做了代理杭州知府。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正是诞生在林孝恂在杭州的深宅大院中。
作为家中的长孙女,林徽因的诞生给整个家族带来一丝欢喜。她的名字便是林孝恂亲自取的,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林孝恂希望她能继续美德,招来儿孙满堂。后因与当时另一个作家林徽音同名,遂自改名为“林徽因”。
林徽因小时候,父亲常年留学海外,多数时候她跟祖父林孝恂生活在一起。祖父有着平等的思想,从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禁锢眷属,而是倡导男女都应该接受教育。5岁那年,林徽因随家族搬到蔡官巷的一处宅院中,在这里住了三年。这三年里,她的姑姑林泽民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林泽民从小接受过私塾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也不落人后,正是在姑姑的教导下,林徽因从小就对读书这件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这段童年记忆里也全然并非快乐与充实,父母关系不和也给林徽因留下了不少阴影。父亲学成归国后,忙于政治理想,而母亲是个旧时代女性,与父亲毫无共同语言,后来父亲纳妾,母亲失宠,她把怒火发泄到林徽因身上,这让林徽因养成了谨小慎微的风格。后来,徐志摩为林徽因抛弃发妻,也无法打动她的发心,大抵也与她小时候目睹父母不幸婚姻有关。
及至9岁,父亲带着全家先是到上海,后又定居北平,很快她又远赴欧洲,邂逅徐志摩;后跟梁思成双双赴美留学,林徽因与杭州也渐行渐远。


如今的蔡官巷是再难寻得庭院深深的景象了。关于“蔡官巷”的名字渊源,据传明代有一姓蔡的武将居于此,故称蔡官儿巷、蔡市头巷。民国时称蔡官巷。1966年改名群力巷,1981年恢复旧名。旧时巷内曾有铜佛寺,后改称如意庵,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蔡官巷很短,200米不到。从法国梧桐遍布的南山路过来,路过中国美院,再经过清波街,转个弯就到了蔡官巷,一路往上,经过四宜路,就可以爬上吴山。
或许是在杭州留下的印迹太少,林徽因不曾像郁达夫、盖叫天等人一样留下几栋建筑,让后人凭吊。随着陆官巷的拆除,蔡官巷也变得如杭城其他大小街巷一般平常,仅有的一丝痕迹,是在一面墙上写了一段林徽因的语录。
整条小巷,只有梁阿姨居住的庭院是老房子。老房子的另一侧,一个名为“吴庄”的高端楼盘已经拔地而起。一旁是高档的小区,一旁是破败的房子,这样老旧与新兴的对比,已经成为城市普遍的一景,在上海黄浦,在杭州南山路都在上演。站在门口面容威严的保安让人却步,寻常人家的巷陌烟火气也被冲淡了不少。
“这房子开盘时就喊叫7万多,现在已经涨到快二十万了。”好似天价的价格,如今在梁阿姨眼中也已稀松平常。对于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个高档社区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整个蔡官巷都整修了一遍。“以前蔡官巷比现在还要窄,也不是现在的混凝土水泥路,两辆车对面开过来,都错不开身。现在新修之后才算好些。”




从前,梁阿姨经常看到背包客在她家门口流连拍照,自己近些年才知道这里曾经住着一位民国的大才女。“以前也没听说过,这两年陆陆续续有人过来询问,我才得知。”
我问:“林徽因的后人还跟这里有联系吗?”
“现在没什么人啦,不过我们住的院子主人是林世和,跟林徽因是同乡,也曾经是同学。现在她的子女都在外边,房子一直空在那里。”
这栋木砖混合结构的房子,门、窗、梁都是典型的木制结构,外面的门柱上还有上个世纪流行的国外雕花装饰,足以可见这家人当时对精致生活的追求。“这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因为是私人住房,所以政府一直也没介入管理......”梁阿姨补充说。
“那时候就他们一家子住,正房是主人住,偏房这几间是佣人住的,现在你看这个院子里,一共挤了八户人家。”——这是时代在这代人留下的印记,曾经的“王谢堂前”,最终成为“寻常百姓家”。
“那你们是什么时候住进来的呢?”
“1969年就搬过来了,一直住到现在。”掰着指头一算,已经有50年了。梁阿姨对这个数字有些难以置信,自言自语“50年这么快就过去了啊!”
“当时我家兄弟姐妹共五个,当时住得很紧张,挤在11个平方的房子里,后来父亲实在没办法,就向房管单位申请房子,房管局就在这个院子里对面起了一套房子,30多个平方,分给我们。那时我才上初中。”她指了指自家的房子,这时才发现,她们的房子是新中国成立后那种老居民平房的样式,跟正房的“民国风”截然不同。
“我原先是省体委的餐厅服务员,经常有接待任务,一个大会议厅就是四五十桌,忙得咧......”平淡普通的人生,不代表没有故事。梁阿姨和爱人,凭一己之力把女儿抚养成人,送到美国去留学并在他国嫁人生子。
如今,老两口已经退休,除了打扫收拾做饭,生活同其他老底子杭州人没有什么区别,每晚去西湖边散步,或取道去吴山遛弯......至于林徽因的故事,就当作是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味剂,偶尔被问起来,聊一聊叹一叹,也是居住在蔡官巷的一种乐趣。
2019.10发于random
-
Becky La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4 03:04:41
-
梧桐花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18:28:38
-
溺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07:58:5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9 03:59:31
-
lonely god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3 08:08:12
-
青彬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00:08:54
-
海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2 16:01:28
-
观赏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8 21:40:56
-
monk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09:26:57
-
孙sunsu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3 17:49:48
-
阮玲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8 04:05:33
-
晚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3 14:40:15
-
歆羡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17:28:34
-
小愛_160419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31 22:17:26
-
松荫溪畔扫雪僧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9 09:32:40
-
An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8 09:47:1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2 20:50:02
-
Q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2 15: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