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态度如何影响我们对知识的存储效果
今天和刘老师讨论她为什么以前读书的时候的英语很好,词汇量也很大,但是现在再考试的时候就都忘了的事情。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像是动漫和小说人物的被封印的技能一样,他在我身体里,或者说我以前有过,现在只需要揭开封印就都回来了的东西。
我想从记忆存储的方式说起。
我们都知道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具体的瞬时记忆什么的我们就不探讨了。我觉得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当我们在学习时,大脑会把一些输入的知识分类为,短期应试的,长期需要应用的,分别存储。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为了考试死记的,就一定会忘,而如果你是弄清楚了原理的,并且希望未来可以应用的,学活了,就不会轻易忘记。
想到一个很久以前看书上说的记忆钩的概念。大概就是说,你输入的信息存放在大脑里,形成记忆,当你需要提取的时候,有一个钩子去把这个信息钩出来,这个钩子就是记忆钩。而这个钩子,我觉得更像是一个脑子里电信号传导的通路,当你重复次数越多,这条路就会越宽越稳定,以后坍塌的可能性越小。类似于肌肉记忆的道理。反之亦反。
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加了一个前提:到达这块区域的记忆钩,用到高考完,之后就可以不用再建立提取通路了。或者,这部分内容,考完这个试,就不用了,通路可以废掉。
这样的存储,恐怕等到将来冷不丁需要再用的时候,就宛若初见了。
这就是我和刘老师说的,你以前是背过四级单词,但是你现在还不是宛若初见。忘了,和没记过,实际效果都一样,你得从头再背,再建立通路。而不是,从前有条路,修得足够宽,走了很多车。就算十年后,路没了,我稍微清理下垃圾,还能再走车,会比重新修一条路省力气很多。不,不会,因为路已经费了,基础也没用了。也许没有这么极端,但是原理应该差不多。
这样的分析提醒了我一件事,在学习的时候,尽量不要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做应试性的存储。要保持记忆钩的提取力度足够强,你就要长期维护道路。简单说,你高中以前的学习,不能是为了应试。因为那些东西鬼知道那天会派上用场。我现在也不知道高中时候的数学,英语,生物,地理现在需要我工作中天天用啊。那个时候傻逼地问,我学二次函数干嘛?买菜又不用,现在想来,傻不傻?谁知道未来你得用什么知识呢?所以啊,留心点,别去赌,丢了就得重新捡了。
我们的记忆是靠重复来加深的,所以道路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但是你可能要问,如果我记得越多,就越要重复更多条路,不是工作量太大了吗?当然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比如,建立好良好的基础设施,也就是说,让你更多的记忆模块化,而且和其他的模块之间发生关系,这样就能用一个钩子带出来一串模块了。应该能省下不少事。听起来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就像你高考复习时,在脑子里按目录或者复习大纲翻书,那个时候,你的记忆信息就被模块化了,一个强壮的大钩子能提取出很多小钩子和连带信息。要是你没有这种经历,你就回忆下别的,一个点能想出一串事情的例子吧。想想,用爱情这个词,能提取出多少信息,你或许就明白了。
而且,用常用的,已有的知识体系去理解新学的知识,当你理解透了之后记忆,应该是更容易长久的。因为基础够稳固,联系足够多且紧密。通路更顺畅过后,你重复那些日常常用的信息,就顺带将其他钩子维护了,因为他们之间的联系足够多嘛,这样,就算其中一个钩子断了,还有别的钩子连着,也不容易让某个模块在你的潜意识里彻底失去联系。
回到之前说的刘老师的问题,她那些单词,由于通路久了不维护,断了,而且又没有让那些单词和其他的熟悉的东西发生联系,所以,唯一的钩子断了,就沉睡在她的潜意识深处,可能永远石沉大海了。当然,也许还有别的办法找回来,只是我现在不知道,她也不知道。
所以啊,来个鸡汤结尾。学习是不能走捷径的。一是要态度端正,明白学是为了理解和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把真正有效信息存储到,我要用的长期记忆那一栏。至于怎么去衡量和区分,就自己去想吧。二是不要为了快,考试,或者别的目的找捷径,因为捷径代表,只有一条钩子钩着,搭了个独木桥,现在过去了,以后就过不去了,再次需要用的时候,还得重头来过。快就是慢,慢才是快。
-
渝仔Jo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0 13: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