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艺术大展——艺仓美术馆供
鲍勃·迪伦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艺术的崇敬,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他这么评价自己的艺术:“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他以世人都渴望的信仰的力量歌唱爱。突然间,我们世界里多数书卷气的诗篇都显得苍白。” “一位歌手/歌曲创作者, 如今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遥远的过去, 所有的诗歌都是被吟唱的, 诗人是行吟诗人。” 不会写诗的歌手不是好画家 如果挑选一个今天的新词来衡量鲍勃·迪伦,那便是“斜杠青年”。 “后现代的游吟诗人”;“民谣国王”;“摇滚诗人”; 格莱美奖;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诺贝尔奖... 众多的头衔和奖项定义了鲍勃·迪伦广阔的艺术生涯,音乐,诗歌,绘画,雕塑,都是他对艺术爱的载体。在他的眼中,艺术不存在任何定义,或者说,他自己就是对艺术的定义。







194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的音乐天赋自少年时便频频闪光。10岁时鲍勃·迪伦自学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加入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小型演出。在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1961年自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在音乐界逐渐名声鹊起的同时,迪伦以他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贪婪地捕捉身边一切,以绘画,诗歌,雕塑为媒介释放出不同维度的情感。






大女孩 我们的谈话 简短又甜蜜 几乎淹没我 难以抑制的双脚 我在雨中回来 而你在干地上 你造就了这所有 现在你是一个大女孩了 地平线上的小鸟 又停在栅栏上 它为我唱着歌 尽其所能 我就像那小鸟 也在为你唱歌 我希望你能听到 听到我歌里的眼泪 天气在变化 恶劣非常 但马在河流中,改变的想法是什么 我忘记以前种种 忍痛停止,重新开始 像螺丝锥着我的心 从未消失,自从我们分开 诗人周公度作为鲍勃·迪伦诗歌的中文译者,认为“鲍勃·迪伦越过他同时代的所有诗人,直接和惠特曼、迪金森站在一起。他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甚至比艾略特、弗罗斯特走得更远,更接近人之本义”。 迪伦诗句中简洁的美丽,甜蜜的忧伤,质朴的情感仿佛将读者置于一个梦境中奔跑,一闪而过的清淡之味无法不使人动容。 同时,不可否认,他的歌词即是诗歌。在那些饱含个人悲喜之外的文字之外,在那个对美国人来讲意味着“革命”的六十年代,时代的宏大主题,青年的彷徨困惑也是鲍勃·迪伦的关注点。而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美国一个文化符号的重要原因。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在视觉艺术方面,鲍勃·迪伦同样建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鲍勃·迪伦将每一种色彩都安排的恰到好处,以明快甚至童趣的风格传递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生命的积极感知,带给观赏者新鲜的体验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三十年里,迪伦一直都在创作金属雕塑。 他的艺术与音乐,诗歌一样,以“迪伦式”的方式传达着某种情感共鸣,在他的身上也印证着那句话“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