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觉得你比较爱弟弟
Virgina Satir认为,在两人以上的家庭里,每个人都生活在三角关系中。这些三角关系的质量决定每位成员在家庭中的生活体验,进而决定家庭生活的整体质量。
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家庭内部一共存在三组“自我--配对”的三角关系:男主人视角的“男主人--女主人--孩子”,女主人视角的“女主人--男主人--孩子”,以及孩子视角的“孩子--女主人--男主人”。
家庭成员越多,需要处理的三角关系就越多:“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三组三角关系;一个四口之家就有十二组;一个五口之家是三十组;而一个十口之家就有二百八十组三角关系!”根据萨提亚的经验,越多的三角关系越容易造成紧张感:“很多家庭都告诉我,当整个家庭都聚集在一起时,他们感到沮丧,身体紧绷和不舒服。每个人都感受到来自不同成员的牵扯。”
龙应台在她那本温柔的《孩子你慢慢来》里说,老二出生以后,老大变得麻烦起来:“该刷牙的时候,他不刷牙......该吃饭的时候,他不吃饭。”她因此气急败坏,对着老大凶:“从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每一件事都要我用尽力气缠三十分钟你才肯去做——我怎么受得了啊你?”
老二的出生带来了家庭网络结构的变化:从三口之家向四口之家的转变,意味着从三组三角关系向十二组三角关系的转变。对于做母亲的而言,之前,她只要处理一组三角关系:“妈妈--爸爸--安安(老大)”;现在,她需要处理三组:(1)妈妈--爸爸--安安;(2)妈妈--爸爸--飞飞(老二);(3)妈妈--安安--飞飞。于是,难免会有焦头烂额、着急上火的时候。
问题的症结显然在于“妈妈--安安--飞飞”关系组合。在当下,作为新晋二胎妈妈,面对一个儿童一个婴儿,即使强大、睿智如龙应台,也会有提心吊胆或疲惫至极的时候。
她听过朋友家的故事:“我老二出生的时候啊,老大差点把他给谋杀了,用枕头压,屁股还坐在上面呢!用指头掐,打耳光,用铅笔尖......无所不用其极哩......”
她给老大做心理建设:让儿童安安隔着妈妈的肚皮告诉胎儿飞飞“我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听起来像不像让班上最顽皮的学生当纪律委员?
她还让弟弟“从天上”给哥哥带来一辆会翻筋斗的越野跑车作为见面礼,幽默地调侃说希望这份礼物“会软化老大的心,不让他恶从胆边生,干下不可弥补的罪行”。
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处可见对“妈妈--安安--飞飞”这组三角关系的考验。
妈妈被婴儿飞飞自带的可爱基因吸引:“那香香软软的娃娃开始长成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卷毛。一头卷发下面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睁开来看见世界就笑。妈妈看着他,觉得自己像被一块大磁铁吸住了,怎么也离不开那巨大的魔力.....她就这么不看时间、不看地点、忘了自己是谁地吻着那肥嘟嘟的小卷毛。”
却无意中让儿童安安感到很委屈。直到飞飞三岁,安安还会吃醋、独自躲在黄昏的房间里蒙着被子哭:“看到你刚刚去抱弟弟那个样子,你一直在亲他,看着他笑......我觉得你比较爱弟弟.....”
该吃饭了,六岁的儿童安安拒绝吃饭。“妈妈开始觉得这六岁的孩子真是不可理喻,都六岁了!”而“那两岁的小卷毛一旁快乐地吃着麦片,稀里哗啦地发出猪食的声响。他抬起脸,一脸都是黏黏糊糊的麦片,妈妈扑哧笑了出来。”
受了刺激的老大更不愿意吃饭,妈妈于是继续劝说、然后喝斥、再然后用木匙打、甚至气极了扯着自己前额的一撮头发喊:“你看见没有?妈妈满头白发,都是累出来的,你替我想想好不好?妈妈老死了,你就没有妈了......”
受了训斥、止住眼泪的老大沮丧地低着头,偏偏老二这个时候蹦出一句刚学来的“哥哥笨蛋”。妈妈为了照顾老大的情绪,拼命忍住笑。弟弟却狡黠地瞧着妈妈脸色,讨好地加上一句:“哥哥该打”。
妈妈再也忍不住。在妈妈的大笑声中,哥哥涨红了脸离开饭桌,内心认定妈妈比较爱弟弟。
好在龙应台是敏感的妈妈,懂得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在安安埋在被子里哭泣时,她会“把安安抱起来,搂在怀里,像搂一个婴儿一样”;在安安控诉“你比较爱弟弟......他可以不刷牙,他可以不吃饭,他可以不洗脸...他什么都可以我什么都不可以”时,她会温柔地说“他才两岁;你两岁的时候也是什么都可以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敏感型的母亲都能在“妈妈--老大--老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三角关系里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她首先必须是一位公正、带同理心的观察者。她可以是对孩子有着严格要求和较高期许的妈妈,但她一定不能是一位控制狂。她与孩子们的相处重点并不在于控制他们,而是投入地观察他们的成长。
龙应台懂自己的孩子:“飞飞出世,我开始了解什么叫命运。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安安吸吮时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条斯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轻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随意、简单。这就是命运。”
基于这种观察和懂得,龙应台让这组“妈妈--安安--飞飞”的亲子关系富有滋养力: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都能自由、轻松地表达对彼此的期许。安安可以大声投诉“弟弟什么都可以我什么都不可以”,龙应台则淡定回答“有些事是六岁的人可以做的,有些是两岁的人可以做的”。在《孩子你慢慢来》的跋里,十九岁的华安说母亲“用一种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而十五岁的华飞则开心地回忆童年“搞得妈妈无法工作,给我们莫大的成就感”。
萨提亚说,如果家庭成员通过了解家庭网络而意识到家庭生活有多么复杂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轻松不少。这个时候,个体成员不再着眼于控制每件事情的发展,而是投入地观察每个过程,并用创造性的方法规划和改善家庭运作。
是的,在家庭网络的每一组三角关系中,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个体,不需要扮演完美的夫/妻、父/母、子/女。我们需要站在各自视角,做公正、带同理心的观察者,尊重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也尊重其他个体和他们的感受。
进一步阅读
(美)维吉尼亚·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等译 (2006).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龙应台 (2005). 孩子你慢慢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