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稻祖师袁隆平:只有他能说我胖

这可能是最近最魔幻的热搜了——90后梗王袁隆平。
乍一看还挺迷惑的,但仔细一想才觉得太合理了。
爷爷今年虚岁90了,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梗王。
谈起带学生时,老爷子是这样的:
脑瓜疼,动作些许狂躁。

改论文什么的,死脑细胞的,还是种水稻简单。

身为顶流,就有顶流的自觉。
回家粉丝太多,干脆就不回了。

战术微笑。
谈起理解中的退休生活时,爷爷稍显严肃。

结果下一句就反转了:

社会我袁哥,人狠话不多。
这个视频一放出来就爆了,阅读量飙到3.7亿,讨论度直接11.9万。
爷爷是真的实红啊。
今天就想跟你们聊聊,袁隆平其人,不止可爱,不止牛逼,他的心中住着一个真正的江湖。

还是先扒拉扒拉,爷爷的「迷惑可爱行为大赏」。
首先,爷爷特别单纯。
你可能想象不到,90岁的人了,每天对待水稻都和谈恋爱似的。
出门领奖,要和水稻打招呼,你们乖乖的啊,我过段时间就回来了。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下田去看水稻,好久不见,好想你们啊。
晚上做梦都在梦水稻,“也不知道长得怎么样了。”
心中就三件事:水稻、水稻、以及水稻。

连生日蛋糕都是水稻。
其次,爷爷还特别喜欢打脸。
梗王视频里,爷爷谈起自己的形象:
我han不handsome,实际上不handsome。
结果去领共和国功勋奖时,大清早就开始捯饬自己。
又要穿西装,又要扎领带,对着镜子自我欣赏。
旁人问他,袁老师你帅不帅今天?
爷爷立即骄傲脸加立正:帅!

不过话说回来,爷爷年轻时候,是真的不赖。
爷爷这个人,还有一股浑然天成的野生感。
怎么说呢?
用老师给他年轻时的评语讲,就是:特长散漫,爱好自由。

仿佛一匹不羁的野马。
结果爷爷一散漫,就散漫到了90岁。
在采访里他特别骄傲地跟记者说,我现在上班都不打卡滴!大家都要打卡,但我是特殊滴!
在不打卡面前,杂交水稻之父快乐地像个孩子。
本来笑笑就过去了,但我在找资料时看到了一句话,心顿时被戳了一下。
评论说:爷爷与其说是可爱,不如说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做梦都在想稻田,是因为他把这一生,都奉献在了田野里。
1970年,爷爷试验田附近的县城发生了7.2级地震。
睡梦中爷爷惊醒后,先是跑出了屋外,然后又冲回了屋里:
稻种还在铁桶里。
抢救出稻种后,刚出门,房屋轰然倒塌。
那时候,所有人都要撤离,他不肯。
然后他就在余震中,搭起塑料棚,守着那些即将下田的稻种,培育了整整三个月。
可惜,那一次试验最终失败了,但也就是在那次失败后,他们很快发现了“野败”——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从那一刻开始,饥荒,就此有希望了。中国,就此有希望了。

这个说自己不帅,结果领奖时西装笔挺的老人。
在平常,其实只穿35块的衣服。
记者问他:真的假的?
老人回答:真的。还有一件比这个还漂亮一点,也是35块,在海南岛买的。
而那次穿西装,是为了领取共和国功勋奖。
是为了说,“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亩产1200公斤了。”

站在台上的他,瘦瘦小小,却让人觉得很伟大。
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喂饱了全世界21%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袁隆平爷爷很牛逼。
但或许你们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牛逼。
两件事。
第一次发现“野败”后,用了3年时间,爷爷和同伴们研发出了“南优1号”。
从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生产的国家。
什么意思?
就是那个时候,我们种出的水稻,充分遗传了它父母的优点。
随着一代代改进、培育,中国人,终于吃饱了饭。

1996年 - 2000年,超级稻指标亩产700公斤。
2001年 - 2006年,超级稻指标亩产800公斤。
2006年 - 2015年,超级稻指标亩产900公斤。
2016年,超级稻指标亩产1000公斤。
超级稻的亩产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提前完成。
现在的目标,是1200公斤。

去年,有一条新闻,叫做《袁隆平团队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
沙漠——淡水少,沙尘暴,昼夜温差极大的地方。
就是在这里,爷爷的团队种出了耐盐碱“海水稻”,量产还并不低。
并且,海水稻还有改良土壤、降低盐碱的效果,有望能让盐碱地化为良田。

或许正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老百姓成为了他的“自来水”。
这个90岁的老人,一年内上了十几个热搜。所到之处,点赞都是10万起步。
抖音上有个视频,爷爷去一家餐馆吃饭,老板说,爷爷来了,这顿饭说什么也得免单。
网友还自行给爷爷造了好多梗:
“只有袁隆平能说我胖,因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还有人说,爷爷放在古代,是会被称神的。

金庸先生有句话,叫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而我在想,袁隆平爷爷,或许就是当代最符合“大侠”定义的人。
这个老人,不止牛逼,不止可爱,最重要的,是他有真的情怀。
爷爷年轻时,被调配去偏远山区,妈妈心疼:到了那儿就要吃苦了。
当时的爷爷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后来,有人给他拍摄了这张照片:

可以说,没有谁比他更能担得起这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也就是在一片片田野中,爷爷和他的同伴们,研究出了超级稻,喂饱了饥荒下的中国人。
他曾经说过,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是希望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他和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特别诗意,又赋予生机。
覆盖全球梦,是在讲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稻田种上了杂交稻,就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喂饱更多饥饿的人。
江湖之远,心怀天下。
直到现在,爷爷还在不停歇地做着这两件事。
他不服老,因为他知道,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梗王的视频里,爷爷说了句话,我感触特别深刻。
他跟主持人说,你还年轻,没见过以前饥荒的时候,真的能饿死人。
我们都没见过,但资料里的饥荒是这样的:
三年困难时期,死亡人数巨大,中外研究人员统计的数字大多在1650万到4300万之间。
每个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抢树皮,抢毒草,抢泥土。
剧毒的东西也吃,因为吃了还能活上十天,不吃就活不过今天。
有人在文章里写,那时候的山,被挖得像蜂窝煤一样。
或许只有这样的对比,才知道拯救了饥荒的超级稻有多珍贵,袁隆平爷爷和他的同伴们,又有多伟大。
那个视频里,主持人问袁老,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听到这里,爷爷认真地说了八个字: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说完,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和当年那一批人,已经用粮食,救起了那个曾经被绊倒的国家。

如今,我们生活过得都挺好。
能吃饱穿暖,能吃香喝辣,能拍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
建国70周年,我们看着山河无恙、国富兵强,清楚地知道,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
高兴之余,更多的,其实是感激。
今天的太平盛世,全只因为,当年有一批像袁隆平这样的人,在各个领域做起了中国的脊梁。
如今,他们的背都已经被岁月压弯,而我们挺拔成长。
少年的你啊,一往前行的路上,要记得时时回头——
向曾经所有负重前行的人,致敬!

-
璇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2 14: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