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穷苦与感谢 |《布鲁克林有棵树》书评
关于爱
弗兰西,我现在随时都有可能生孩子,如果你不是离我太远的话,我会安心得多。你现在离我近些。要是我在上班的话,你不时来找我一下,看看我是什么状况。我真是全靠你了。我这时候指望不了尼雷,因为这种时候男孩子一点用都不顶。我现在特别需要你。你在附近,我就觉得安全得多。所以你就离我近些。
弗兰西心里对妈妈涌出无限温情。“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的,妈妈。”
“我女儿就是乖。”凯蒂用手压了压她的肩膀。
“也许,”弗兰西心想,“她不像爱尼雷那样爱我。可是她更需要我。我想,被人需要和被人爱一样好,或许更好呢。”
来自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
据说这是一部成长型小说,讲述困难中的家庭如何为孩子提供教育、爱,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些时候会想,这些宽泛的语言背后,人类究竟想要传达什么?无非是抓取着某种理解,在寻找验证自己假设的事情罢了。
我关注《伯德小姐》、我看《无声告白》获取了什么?不过是一种慰藉:看,世界上有人和我一样受过原生家庭的伤。
我一直在琢磨着最后一句话:“被人需要和被人爱一样好,或许更好呢。”成长中的我肯定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大家都不擅于表达爱,而被人需要的时候心里是满足的,自我价值是确认的,所以就把注意力放在会被人需要的场景中,通过服务的行动,去示好,去证明自己是被需要的。很常见的轨迹,比较早懂事的孩子大多走过这条路。
爱不爱,父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也会是问题。在他们的心中,爱孩子这个事情天经地义到不用想不用说,他们只是没想到,自己表达爱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怀疑:你真的爱我吗?是不是我满足你的期待你才会爱我?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只是我,你还承认我是你的孩子吗?
小时候的惩罚让孩子惊恐,害怕妈妈不认我这个女儿了;而长大的过程中,一旦我们做了什么不符合妈妈期待/要求的事情,妈妈就会无措,只能用不接电话来表达她因在意产生的愤怒,最后电话一通就会说:“你还记得你有这个母亲啊?”
妈妈也是脆弱的,她特别需要我们的顺从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来确认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来确认自己被尊重的需要。
可能旁人看得出,有很多的“牢笼”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戴上的。
在父母的角度,他们只是习惯性地爱我们而已,以着我们熟悉的方式,根本没想到什么模式,也没想到什么控制。他们只是用他们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己,来对我们好和传递爱了。从这个角度讲,这份纯粹与执着/强大的爱也是打动人的。
雅君有个观点,对于原生家庭,她觉得,关键不是父母在我们儿时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当时怎么看待那个事件,以及我们现在如何重新看待它。原生家庭理论只能作为某些时段的桥梁,而非目标。
曾经觉得很看重关系的自己负重重重,我身上有很多的角色,因为爱的多,走到哪里,羁绊也多。
风烛残年的麻风病康复者,大体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担心和他们关系好了,也差不多是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了。绕不开想不通的时候,只是让自己不再去产生羁绊,从而也断掉新的联结的可能性。后面慢慢放开了这个禁锢:曾经相处过的种种欢乐,可能是老人家最后日子里的光亮;只要有人记得,那就不是真正的死亡。
我想通了,妈妈还没有。妈妈觉得生的孩子多,实在是太惨了,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没个停歇。操心完这个孩子,又要担心那个孩子,完全可以想象在边界失衡的妈妈的世界里,孩子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她的事情。在妈妈厘不清边界时,除了沟通,生活中宁可让妈妈少知道一些事情,可能对于妈妈来说会是一种保护和关怀。所以这次做的小手术,虽然自己很紧张害怕(需要全身麻醉),但还是没有告诉妈妈。
凯蒂听弗兰西讲完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终于来了。”她在想,“这个时刻终于来了,无法再呵护孩子,不叫他们遇见不幸了。过去家里吃的东西少,你可以假装自己不饿,让孩子多吃点。夜里寒冷,你起床,把自己的毯子盖在他们身上,好让他们不受冻。谁要想伤害他们,你会跟他们拼命。比如那回在楼道,我真是要把那家伙干掉的。可是终归有一天,或许阳光灿烂,他们走出去,会有不幸遭遇,而你却无法知道。你拼了一生要阻挡他们去遭遇的痛苦,会找上他们的门。”
可能妈妈某个时刻也会有这样的认知,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自己真的没有办法为儿女挡掉所有的不幸遭遇,自己也是脆弱的。
那样的时刻总会到来。
想在那个时候,给自己和要强一辈子的妈妈,一个拥抱。

关于穷苦
在幽暗的前屋里,弗兰西对着弟弟耳语:“你觉得怎样?”
“也好,妈妈这下也好松口气了。当然他不会变成爸爸的……”
“当然,爸爸……谁也替代不了。可是除此之外,他倒是个好人。”
“劳瑞以后的日子可好过了。”
“安妮·劳瑞·麦克舍恩!她不会像我们那样吃苦的,对不对?”
“不会的。不过也不会有我们那些快乐。”
“对啊!我们过去可开心了,是不是,尼雷?”
“是啊!”
“可怜的劳瑞。”弗兰西同情地说。
贫苦会是一种财富,看着过程中的孩子是如何被培养的。要贫穷到什么程度才出现《何以为家》当中的场景: 状告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最残酷的剧本往往即生活本身。
界限在哪里呢?无力抚养和教育,依旧不停止生育。
弗兰西的外婆玛丽·罗姆利笃定,改变命运的秘诀就是读书写字。她让自己的女儿每天读《莎士比亚》和《圣经》给孩子们听,即便是再苦再累,这个事情也不中断。“说话说实话,写故事靠想象”。十岁那年,弗兰西在好心老师的一席话下豁然开朗,找到了写作这个突破口。
贫穷可能让人更接近生活本身,一切都靠自己,凯蒂琢磨着如何把一分钱掰成两份来花,小小愿望的实现就可以有最简单的快乐,没东西吃的时候凯蒂就带着孩子们玩游戏:设想自己是在探索北极,要储存粮食,要探索更远的世界。
没觉得自己小的时候穷过,除了没有零花钱,似乎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都会被满足。可惜失去了一些自主掌控事情的机会,凡事被安排的孩子,自主性难免弱很多。
写进基因里的教养,是勤俭节约。同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关注的面还不一样。我和父母一样,很多东西都觉得还能用,换个方式使用又是一个好东西;食物不新鲜了,也不舍得倒掉;餐桌上吃撑了,依旧会吃力地清盘,因为不想浪费。
有好有不好的地方,勤俭持家是好品德,不过照顾好自己的胃更重要(来自婷宝的建议)。

关于感谢
“我明白。”佳恩达小姐轻声说。她伸手搂住弗兰西,领她走到门口。“我们这次谈话看来对你起作用了。污浊是个丑陋的词语,我很高兴你不喜欢我用这个词。说明你理解了。或许你会因此讨厌我,可是你要相信,我这是为你好。有朝一日,你会记得我说过的话,会因此感谢我的。”
弗兰西真希望大人不要老是对她这样说话。这个“有朝一日你会感谢我”已经给她够多负担的了。她在想,将来长大成人后,是不是要花大部分时间,把这些人一个个找出来,向他们挨个表示感谢呢?
感谢本来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将感谢表达出口,会让我们爱的体验更加完整。Ike说,自私一点吧,经常感谢吧。
很多小孩一直在听一句话:“我是为你好”。实在是让人无从反驳,密不透风的压力面罩从天上盖下来,无处可逃。孩子确实没有经历过你已经经历的事情,未知本身让人有期待也有不安,可常常这句话背后是以爱之名的担忧、恐吓,还有自身难以化解、无处安放的焦虑。(可能,看见了这份爱和焦虑,才是真正理解父母、走进父母内心的第一步吧~)
“我们同样想给孩子最好的,可问题在于我能给的,同样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奴隶社会。
我作为妈妈也不是什么都对的,这种退后一步,承认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这一步特别打动我。正如同同理倾听时,要以对方想要的方式来倾听对方。方式没有对错之分,选择标准只在被倾听的人身上。
我允许,我允许我的父母也是有局限的,我承认他们已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竭尽所能地爱我们。
我接纳,我接纳自己的父母是不完美的,我接纳我也可以是不完美的,我什么都不做,我也是值得被爱。

“活着,奋斗者,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
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贝蒂·史密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