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世界?
译者:王培
近来,著名哲学家尼克·博斯特洛姆和商业巨贾埃隆·马斯克在各种场合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严重怀疑人类所在的世界是一个模拟世界!跟电脑游戏中的世界一样,人类世界有可能被更高级的力量所操控。
这一世界观并不新奇,早在17世纪笛卡尔就提出了相关的思想实验。何为真实?何为幻觉?这些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形而上学问题,直到今天,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才在当代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有了新的理解。与“生命”这个词一样,对“真实”的定义和判断看上去很容易,但实际则不然。
大卫·查尔默斯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哲学家,主要研究心灵哲学,是意识问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本文节选自大卫·查尔默斯发表于Edge网站的长文:‘The Mind bleeds Into the World’,他试图澄清人们对虚拟现实和模拟世界的误解和担忧。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说,虚拟现实是一种次等现实。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其《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一书中说道:“网络空间(也属于虚拟现实)是一种交感幻觉。”它是一种幻觉现实,而这种现实并非真实存在。如果你看过类似《黑客帝国》这样的电影,它所描绘的世界就好像是一种幻觉世界,就好像里面的所有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我认为,这是对虚拟现实的错误理解。一个虚拟的世界与一个物理的世界一样,都是真实的。当一个人生活在虚拟现实中;当一个人戴上Oculus Rift(译注:美国Oculus公司设计生产的VR头罩);或者,当一个人正在玩非沉浸式的电子游戏,比如,《魔兽世界》;那个人就是在与一个真实的数字世界互动。当一个人在虚拟世界中看见了自己的虚拟化身,那个化身也是一个真实的身体,只不过是数字身体而已。当一个人正与某个虚拟环境中的其他人进行互动,比如,在类似《第二条命》这样的虚拟环境中,那么,生活在该虚拟环境中的你和其他人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数字世界,这个世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讲并非是虚构的,它客观存在于计算机系统的电子回路中。当然,它只是一个数字世界,是一种与我们所熟悉的物理世界有所不同的世界,但绝对是真实的。当我们与虚拟现实打交道时,我们不需要用幻觉来看待它。我们能够感知到虚拟的事物,而那些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对哲学家而言,虚拟世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由勒内·笛卡尔在其《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所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一个关于魔鬼的思想实验。你怎么知道不是魔鬼愚弄了你,从而让你相信存在着一个充满各种物体、事物、树木、人群的世界,但其实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进而,我们应该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物都是一种幻觉。
这个思想实验有了当代版本:你怎么知道你没有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而它其实并不真实存在?你怎么知道你没有生活在虚拟现实中?也许,我一辈子都生活在虚拟现实中。若果真如此,我们就应该得出结论,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一场幻觉。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存在的。
我再次倾向于认为,我们看待虚拟现实或模拟世界的方式是错误的。模拟世界绝对是真实的世界,它们只不过是数字世界——完全基于数字信息的世界。如果我们发现,比如,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数字虚拟世界中,我们不应该认为,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存在;我们应该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每件事物都由数字信息所构成的真实世界中。
这有点像惠勒(译注:美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提出的著名假说:“万物源于比特”(It from bit)。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源于信息:惠勒把这一假说推演到了物理现象,他认为,物理现象可能正是基于信息的相互作用。然而,这只是关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假说,它并不意味着现实世界就是某种幻觉。物理现象仍然是真实的存在。在我看来,虚拟世界基于数字信息,这是看待虚拟世界的正确方式。如果我们身处虚拟世界,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万物源自比特”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基于数字信息构成的。当然,这些数字信息本身是由更高阶世界中的计算机所产生的。我们拥有不同层面的现实世界,但每一个层面的世界都是真实的。
我认为,这些观点至少可以部分回应笛卡尔关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的怀疑。即便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我们周围的物体也仍然是真实的,仍然存在着桌子、椅子等等。只不过,这些物体是更低阶的数字实体,就好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物体都符合量子力学机制。即便我们关于我们所在世界的印象是由魔鬼产生的,魔鬼也会有自己的能够处理大量信息的心智,在它的心智中,也会有一个我们所在世界的复杂模型。因此,我们所在环境中的桌子和椅子仍然是真实的,它们只不过是由魔鬼心智中的信息所构成的。
更为根本的是,我们的经验模式让我们有很好的理由去相信,某种抽象的信息结构存在于我们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中。经验当然无法告诉我们,这种信息结构是否是由计算机所呈现,由魔鬼的心智所呈现,或者由普通的非虚拟物质世界所呈现。然而,这并不重要!如果我的看法是对的,那么,这种信息结构本身就足以证明我们在外部世界中所感知到的实体是真实存在的。无论世界是虚拟的,还是非虚拟的,都存在着真实的桌子和椅子、树木和山峦、微粒和人群。这至少足以部分回答笛卡尔的问题。
你可能会认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太不真实了,以致于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物体就不可能具有我们所感知到的那种硬度。然而,我们从物理学中知道,物体的绝大部分是由真空构成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硬度,是构成物质的诸多微粒相互作用造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的模式也可以存在于虚拟世界之中。
你可能还会担心空间的问题。有些人会认为,如果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物体就不可能按照它们所显现出来的样子在空间中延展开来。然而,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新近的理论都逐渐表明,没有任何事物完全符合我们对于空间的直观感觉,这种感觉把空间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容器。跟物体的硬度一样,空间的形成也是基于事物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一句我很喜欢的名言是这么说的,“距离就是没有行为发生的地方”,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距离就是有较少行为发生的地方”。某些物体之所以被认为在空间上很致密,是因为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这种看待空间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如何产生于一个量子力学的世界、一个弦理论的世界或一个比特信息的世界。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如何能够在一个虚拟世界中产生。虚拟的物体也具有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某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成为了虚拟物体所在空间的基础。这种空间与非虚拟空间并不完全一样,但它仍然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空间。
我把这种观点看作是一种关于空间、硬度和物理世界其他特性的功能主义或结构主义。对于物理世界而言,重要的是相互作用的模式。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量子力学和其他物理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我们所体验到的这个物质世界。这一视角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虚拟世界。
当然,现在已经有人在猜想,我们也许一直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许是虚拟的。这是一种假说,认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由计算机所模拟的世界。类似《黑客帝国》这样的电影让这种假说变得十分有名。最近,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供了一些理由,认为我们也许应该严肃对待这种假说。
我们的模拟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先进。可以预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能够制造出越来越复杂的模拟世界。进而,你也许还可以期待,任何智能文明(译注:这里包括了人类之外的智能文明)最终都将制造出多重模拟世界。很可能存在着比非模拟世界多得多的模拟世界;存在着比非模拟生物多得多的模拟生物。博斯特罗姆问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为幸运儿的几率有多大?也即是说,成为少数非模拟生物的几率有多大?如果非模拟生物数量很少,那么,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被模拟的生物。虽然有很多方式可以表明这种推理是错误的,但在最低程度上,我们有理由严肃对待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的假说。进而,我们需要思考,如果这种假说为真,会有什么后果。
你可以把模拟假说理解为同时存在着多重世界,而我们生活在多重世界中的一个模拟世界。我们的世界是多重世界的一个部分,进而,我们可以推论,创造了这个模拟世界的主体也创造了其他的模拟世界,也许这个主体在一夜之间创造了一百万个在参数上有着细微差别的模拟世界,然后时刻观察这些世界的运转,见证这些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因此,一个多重世界——其中有一百万个模拟世界——总是被另一个更高阶的世界所包含。当然,谁又能说更高阶的世界又不是模拟的世界呢?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多重世界包含结构:一个世界包含了另一个世界,而另一个世界又包含了另一个世界……也许,总有一个最高阶的世界,它不是被模拟的世界,但它之下的所有世界都是模拟世界,一个包含着另一个。
这里出现了一个神学问题。无论是谁创造了我们的世界——模拟者——它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造物主。它可能是全知全能的,能够掌控我们的世界。有人甚至提议,我们应该围绕我们的模拟者就是我们的上帝这一观念创造新的宗教。
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但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些宗教问题。模拟者被看成是造物主,它是全知全能的。然而,与此同时,它又被更高阶世界的物理法则所解释。在那个更高阶的世界,该模拟者就不再具有超现实能力了。作为一种宗教,必须要有崇拜或某种深度的精神性参与其中。我们可能会对创造了我们所在的虚拟世界的模拟者抱有敬意,甚至是敬畏,因为它全知全能。然而,我个人不会崇拜那个模拟者。谁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呢?也许,它只不过是更高阶世界中的一个年轻黑客,它纯粹出于好玩创造了我们这个模拟世界。当然,我很高兴我由此成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谢谢模拟者!但是,我拒绝崇拜你。
出于诸多理由,我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其中,最根本的理由是我无法想象有任何一种存在值得人们去崇拜。对任何事物的崇拜都是一种不恰当的态度。因此,即便存在着局部的全能创造者,那很好,但我不会在人群中为它建立一种宗教。我倾向于认为,这些创造者——我们的模拟者们——最多不过是小写字母g的那种gods(上帝),而不是大写字母G的那种God(上帝)。
当然,上帝问题又会出现在更高阶的世界,另一个水平的世界:谁创造了那个世界?谁创造了整个多重世界系统?我不知道答案,也认为没有理由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也许,你想寻求一个真实的传统的上帝,那么,你就是在寻求一个创造了整个多重世界而非仅仅创造了一个局部世界的造物主。基于目前的认知,我没有理由认为,存在着一个为整个多重世界负责的上帝。你能寻求到的上帝大概率是在模拟世界的神学中出现的上帝,一个低阶的上帝。然而,这显然亵渎了传统宗教对上帝的看法。
人们可以基于任何事物发展出一种宗教信仰。你可以在很多人身上发现强烈的宗教气质,但我身上没有这种气质。有人可能会出于模拟世界的观念来建立一种宗教,几十年内也许我们就将拥有模拟世界神学和模拟世界宗教。人们向局部上帝、向模拟者、向造物主祈祷。这种做法犯了十分糟糕的错误。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基于模拟概念去创设一种新的宗教。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基于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而去创设一套完全不同的道德规则。
与此同时,模拟的概念相当有趣,因为它给出了一个传统上帝假说的低阶版本,而这个版本的一神论假说与科学似乎是相容的。我不会说,这个低阶版本的神学假说是一种科学概念,能够用科学方法得以证明,或者有可能得以证明。很有可能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因此,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低阶上帝存在与否。或者,即便我们没有生活在虚拟世界,我们也还是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与否。因此,我不会说,低阶神学假说属于科学假说的范畴,它更多属于一种哲学假说。
有趣的是,这种低阶版本的上帝假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科学是相容的,因为你完全可以设想其它版本的科学假说,而这些科学假说要求设想超越于这个世界一般图景的某些事物:精神、力、全善和爱。然而,模拟世界假说不需要这么做。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更高阶世界的物理法则是什么,模拟技术又是什么。尽管我们已经掌握了创造人工世界的技术,也许将来真的会出现人工世界,到那时,我们只需要变换视角,然后说,也许我们生活在人工世界,这就是我们所在的环境,我们的世界是以科学可以解释的方式创建的。
我再次呼吁,不要基于模拟世界建立一种新的宗教,但你可以有一些传统的宗教看法:有一个造物主,拥有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巨大能力和无穷知识。有人可能会猜想死亡之后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是由数字编码构成的,那么,这些编码可以被上传到不同的环境,也许,被上传到了更高阶的世界。他们把这种想法看成是传统宗教与科学兼容的版本。
有些人确实把虚拟世界看成是实现永生的一条路径,至少,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实现永生。热门美剧《黑镜》最近就有这样一个片段,主角把他们自己上传到一个虚拟世界,在那天堂般的环境中实现了永生。这段剧情是非常田园牧歌式的。他们生活在海滩,听着轻柔的音乐,开着运动跑车。我有一种感觉,这种天堂生活在一年两年之后会变得令人厌倦,人们可能会希望生活在非虚拟的世界中。
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会为我们自己创造出虚拟世界,这样的世界就跟物质的、有趣的和真实的世界一样,很多人会选择一辈子生活在那些虚拟世界中。
如果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吗?在模拟世界中,你可能会重建所有的关于世界运转的因果结构,并将这一结构与有意识的人类连接起来,实现与人类的互动。这样一种世界会失去某些根本的东西吗?有人认为,生活在虚拟的模拟世界会让人类生活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实际上,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曾经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实验。有一种体验机器,你可以选择进入该机器,过完你的余生。体验机器可以模拟你原来的世界,制造出所有的美妙体验,比如,你是一个成功人士,有很多很棒的朋友,成为了世界冠军,等等。但是,这些体验都是被机器设定和模拟出来的。诺齐克说,“你不应该选择进入那个世界,我自己也不会选择进入那个世界”。有些人接受了诺齐克的理由,认为虚拟世界是次等世界,至少是一个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不能让你过上自我实现的生活。
我认为,诺齐克的想法是错的。至少,他的推理没能证明虚拟世界的生活毫无意义的结论。你从诺齐克思想实验中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事先设定好的世界中,那个世界的创造者决定了你的所有遭遇,那么,这种生活即便不能说是毫无意义的,它也缺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寻求的意义感,比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过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克服各种困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个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不会提供这些意义给我们。
然而,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虚拟世界是被事先设定好了的。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而言,我之前所定义的虚拟世界是一个互动的世界。你,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的人,可以掌控你的生活。你仍然可以进行思考,你可以控制你的身体,你可以与他人互动,你在虚拟世界中还拥有许多自由意志。从原则上讲,至少你的生活与非虚拟世界的生活没有太大差异。
因此,就我目前所知,虚拟世界并不意味着被事先设定。诺齐克还担心,虚拟世界是一种幻觉,在那样一个世界中,我们的身体并不是真实的,等等。我已经说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虚拟世界,我们拥有真实的虚拟身体,它不是一种幻觉。从原则上讲,一个虚拟的身体可以扮演跟非虚拟身体一样的角色。诺齐克的第三个担忧是,虚拟世界是人为制造的。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自然事物比人工事物更有价值。然而,这种担忧同样适用于城市生活,很多人都能很好地生活在人工建造的城市中,并且获得生活的意义。
就我自己而言,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你不能在虚拟环境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至少从原则上讲,虚拟环境与非虚拟环境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当然,就目前而言,虚拟世界还非常低级,非常稀少,在这个世界中,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并不像常见的物质实体那样丰富,但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十年或二十年内,我敢肯定,我们将会开始创造真正的虚拟世界,至少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这个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不会有太大差异。但要模拟其他一些事物则更为困难:身体、饥饿、口渴、性、繁衍和死亡等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事物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被创造成虚拟现实。但我相信,在一百年之内,《黑客帝国》式的虚拟世界就会出现,那个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基本没有差异。
如果《黑客帝国》式的虚拟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没有了差异,也许在某些方面前者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那个虚拟世界包含了我们至今无法想象的有利特征——但另一方面,它是否也会有一些根本的弊端呢?比如,如果你选择生活在虚拟世界,你是否会或多或少失去赋予你生活以意义的某些事物呢?有些人的确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原则上,虚拟世界不会让我们失去任何有意义的事物,我们可以在那样一个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我们严重破坏了我们所在世界的环境,那么,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就将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对有些人而言,我们所在的非虚拟世界更适宜于居住。但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就像他可以在非虚拟世界中发现生活的意义一样。
我相信,关于虚拟世界与非虚拟世界之间的区分,我们将面临一场讨论,甚至是一场政治辩论。对于这两个世界,我们可能都有很多东西要探讨,但至少,我并没有在哲学层面发现,在虚拟世界过上十分有意义的生活会面临任何障碍。虚拟世界并不必然是一种次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