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崔雪莉的死负责?

崔雪莉去世了,只有25岁。
昨天,她被发现在2楼的房间里,将绳子绑在照明灯上,上吊自杀。
消息几乎是瞬间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如同惊雷般震撼了每个人的心。“是恶作剧吧?!”“会不会有反转?”直到雪莉所属公司SM Entertainment发布声明“雪莉离开了我们,现在的情况太令人难以置信和悲痛了。”

雪莉为何自杀?!这是盘旋在每个人心中的疑问。有人想起屡受高层性侵犯而自杀的张紫妍;也有人谈起那长长的几十位自杀的韩国明星名单。仿佛乌云从未散开,阴影再次笼罩天空。
在接受警方询问时,雪莉的经纪人谈及雪莉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早前,雪莉在录制节目中曾苦笑说:“也更加了解我一些,观众朋友也请疼爱我一些吧,记者们请疼爱我一些吧。”

然而,这一哀求似乎变成了最后的诀别。
1
前段时间,雪莉和好友在餐厅相聚。期间雪莉通过社交网站直播与粉丝互动。怎料邻桌男子不停地偷拍,甚至直接举着手机走了过来。雪莉被吓得蜷曲到了桌子底下,好友见状马上关掉了直播,这让守在镜头前的粉丝非常愤怒,频频恶语相向。

一边被宠爱一边被diss,是雪莉近些年的真实写照。
雪莉出现在网络热搜中,是因为“No Bra”言论。在一次直播中,她再次真空上阵,有网友问她“光明正大no bra的理由是什么?”,雪莉回答“no bra是不需要理由的!”在雪莉看来,内衣只是装饰,穿不穿是自己的自由。
然而,这和她出道之初公司为她打造的“甜美形象”大相径庭,这让粉丝们有了“被欺骗”的感觉,那些带有强烈恶毒批判的攻击评论如潮水般侵蚀着这个20岁出头的少女。

在节目中,雪莉曾说,“可爱”不是她的性格,生活中的她并不是那种可爱得让人想随手带走的“口袋妹妹”。但是,公司容不下她的真实,她只好用另类的方式反抗。
在她的社交媒体中,她的日常装饰从公主裙慢慢变成性感的小吊带;类似头顶杯子、大口吃面的恶搞图片也被网友冠上了“恶趣味”的标签;

而把她推上风口浪尖的,是那些在爱豆届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大尺度照片和带有明显性暗示的图片。

有嘉宾曾当面评价雪莉:“你不该出生在韩国,你是很酷的好莱坞类型。”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点明了当下韩国文化的保守,另一方面表达了大众对雪莉“离经叛道”的认知——一个“我行我素”的酷女孩。
在人们的想象里,这样的姑娘天不怕地不怕,在舆论漩涡中,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怼天作地,和世俗反抗到底。这件事引起人们震撼更多的、更差异的一点就在于:死亡——绝不可能是这样的女孩会做出的事。

2
粉丝和艺人的关系就像一对别扭的双胞胎。
粉丝在艺人身上投射了太多个人情感和内心折射——那是他们心目中几近完美的理想。
不能胖、不能恋爱、不能乱发脾气、不能、不能…… 就连周杰伦也曾在歌里吐槽过“我到底是一个创作歌手,还是好人好事代表?”之前雪莉被网友diss长胖了,她立刻开始减肥,方法也是非常凶狠,直接泡在了冰桶里。

但是,艺人自己的心情真的被人体会过吗?
聚光灯之下,时刻展示最完美的笑容,忍受长枪短炮式的镜头侵蚀着生活的全部,圆滑应对争议维持人设不能忤逆大众,一切都是为了保持自己“被疼爱”的状态。
严格的“造星”体系把他们变成随时可替代的道具,满足人们的喜怒哀乐;艺人偶尔展露的锋芒,都化作粉丝语言的利刃,刺向自己脆弱的身体。
隔着一道道屏幕,网络的存在则让人在“下手”时越发毫不留情。

英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希尔斯教授曾说,当人们面对网络世界中的大量信息时,会依靠一系列的“偏见”来筛选数据流,同时更倾向于信息中的负面结果,从而让信息失衡、评论越发极端化。
网络暴力也因此滋生蔓延开来。
有人评价说,⎡粉丝陷入对雪莉人设的厌恶当中,只看到她的行为令他们憎恶的一面,拒绝认识真实的她是怎样一个复杂的人。他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光鲜的明星,其实过得很艰难。⎦

雪莉11岁就成了练习生,15岁就正式出道并主演了影视剧。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被镜头环绕,失去了外在人格的自我和生活。这种长期的压抑带来的痛苦是外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就在上个月,在一次直播中雪莉没有注意到衣领口太开,结果胸部直接外露在镜头下长达50秒。虽然她连忙关闭了直播,但这个片段还是被网友撷取上传网络,不仅引起高度讨论,媒体也争相报导,让雪莉再度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焦点。


雪莉曾说,她非常畏惧镜头带给她的压力和恐惧。她曾打算起诉一个恶评者。那是一个与她同岁的名牌大学学生。那个人仅仅因为“自己日常生活有压力,就把它发泄给我。”
最终,雪莉还是放过了这个人。
但网络暴力却没有放过雪莉。

我们曾无数次感慨“怎么会这样”、“实在太可怜了”,但一切与生者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了。在雪莉去世后,韩国发起净化网络语言行动,把雪莉生前那些恶毒标签消磨掉,换成“我爱你。雪莉”、“雪莉桃子”等内容。
这样的善举,如果能够提前24小时,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愿少女安息。
愿她的鲜血能够唤醒一些微末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