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开学综合症”阴影笼罩下孩子:厌学,缺乏专注力,学习效率低,父母怎么办?
昨晚的家长群里,又一次炸开了锅。
原因无他,只是有个宝妈说,十一假期都过去一周了,孩子还是像丢了魂一样,没有恢复学习状态。她的话,像打开了话匣子,群里的家长们都纷纷吐槽“开学综合症”,场面热闹极了。
有妈妈说,假期想趁着有空,给孩子做好吃的补补。一日三餐,外加汤汤水水的间食,孩子的嘴就没听过。而且没有了早操和体育课,孩子除了在外补课,就是待在家里,几乎没有什么运动量。谁知道一个假期,孩子体重竟然涨了5-6斤,开学了还被同学嘲笑。心情一直很低落。
也有爸爸说,家里是男孩,平时就喜欢玩手机游戏。放假有空了,儿子拿着手机不撒手。除了吃饭、睡觉,只要睁眼就放不下手机。开学前近视度数有加深了,还得花钱带孩子去重新配副眼镜。
也有很多父母们吐槽,是孩子在假期时,作息不规律。每天晚睡晚起,到开学了生物钟也没调整过来。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上课精力不集中,每天浑浑噩噩的,学习效率极低。
假期,原本是孩子修养身心的好时机。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反而会患上“假期综合症”呢?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这样表现,还不都是家长惯的,捶一顿就好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令人恐怖的“开学综合症”
2019年9月1日在日本埼玉县川口市,又有一名15岁初中学生跳楼身亡。而在此之前,男孩已经有过3次自杀行为。

男孩的行为,绝非偶然。根据日本的官方统计,每年的9月1日,全国的未成年人自杀率都会飙升。9月1日也被网友称为称为“被诅咒的日子”,“开学即死亡”。
因为日本的9月1日,是大部分中小学开学的日子。
“我实在是不想上学了,校服让我恶心。” “一想起上学,我的心就砰砰地跳。我想过自杀,那样会让事情简单些吧。”
针对日本逐年上升的未成年人开学日自杀率提高问题,就有专家提出,希望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追本溯源阻止“开学综合症”悲剧的发生。

02 “开学综合症”的成因
开学综合症又称假期综合症等,属于医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其实质是一种缺乏有效自我调节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疾病。
在假期中,孩子们由紧张的学习状态变得陡然轻松,可以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自由玩耍、看电视、玩游戏等娱乐上,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假期的时候,也会有相当多的家庭聚会、同学聚餐,有的孩子管不住嘴,打破了原先的饮食起居规律,引发身心失衡。
打个比方,一根皮筋在紧张的状态下,不容易断。如果一会紧张、一会放松的话,那么皮筋很容易失去弹力,稍稍用力就容易断开了。
与之相对的,随着学者对“开学综合症”的调查深入,发现在它的背后,也并不仅仅是孩子们身心失衡的原因这么简单。
愈演愈烈的校园霸凌,也可能是让孩子恐惧上学,把孩子推向深渊的幕后黑手。
03 倾听孩子,成就孩子健全人格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的方法,来减轻孩子的开学焦虑,帮助他们恢复精力。但是在我看来,那些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技巧。
孩子在假期中的暴饮暴食、沉迷网络、晚睡晚起,有可能都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在参加工作坊的时候,有个孩子特别不喜欢拍照。不管是集体照,还是团体照,他总能想办法找借口溜走。
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个孩子不喜欢照相,是因为他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来看他,走之前都会拍照留念。久而久之,拍照对他意味着离别。
而他,特别不喜欢这种拍照,因为这会激发他的分离焦虑情绪。
如果我们家长,没有共情式地倾听孩子,那么就会感觉他们是在人性胡闹。
美国医学委员会认证的儿科医生、《今日心理》专栏作家克劳迪亚•戈尔德,从事普通儿科和行为学科25年。她主张用采用预防性的机制,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她在其所著的《倾听,成就孩子的健全人格:实现更高水平的情感连接和交流》,就曾经这样描绘倾听的作用:
一个得到关心和倾听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越来越独立自强的人,对世界勇于探索,善于与他人合作,即便遭遇挫折,也仍然能偶给予别人同情和帮助。

当我们有机会去倾听时,我们常常发现“叛逆”的行为,其实是孩子试图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交流方式。
书中也举了一个6岁女孩麦琪的例子。小姑娘有着严重睡眠问题,甚至拒绝上床睡觉,全家人束手无策。
克劳迪亚•戈尔德博士通过倾听,发现孩子只是想让妈妈在睡前陪伴她,给她讲故事,让她有着安全感。随着倾听的不断深入,克劳迪亚也发现,女孩的爸爸有着酗酒的问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母女俩。最近又找上门来,这也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原因,才是麦琪产生睡眠问题的本质。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呢?
首先,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温暖的家庭环境。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认为:
安全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石,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环境、融入社会。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学说,只有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求,我们才有余力准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其次,倾听孩子的前提,是放下自己的预设的想法、判断,全然接受对方。
倾听孩子最难的一点,是家长特别喜欢建议、指导、安慰孩子,这就相当于把孩子的嘴“堵住”。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沉默了,家长还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一天,他的女儿在照镜子的时候说了句:我丑得像一只猪。
作为父亲,他忍不住的对女儿大声说: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博士本是好意,以为这样可以让女儿开心一点。
谁知道闻听此言,女儿十分不高兴的看了他一眼,然后喊了一声“爸爸呀!”,然后摔门而去。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博士又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景。
他发现自己的安慰,反而好像否定了孩子的感受一样。

如果他直接坦然地问女儿,是不是对自己今天的妆发,不太满意?那么,这种交流肯定会比“善意的谎言”似的安慰,更加诚恳、自然。
女儿也会更愿意和他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心事。
孩子是有灵性的,他们会很自然地分辨出,父母话语中的隐含之意。
所以,父母在倾听孩子时,请低下身子,用心去倾听,而不是光用耳朵去听。
我们总是在表达, 想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 看起来是交流, 实际上是自言自语。
“开学焦虑症”表面上是孩子身心失调引发的“惨案”,其实本质上还是亲子间沟通不良,教养模式问题的外在表现。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每一个的心结,也都需要及时的宣泄。
只有父母放下自己的权威,真正用心去贴心,才会换取孩子的尊重与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