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书评]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名篇赏析,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废名无烟火气的写作风格。在这篇摒弃了时代意识与新文学特质的小说中,废名用他风神散朗的文字追求着一种来自古典的冲淡诗情。不难看出,小说中的诗情几乎都集中在主人公三姑娘身上,使得她那在文字中显现的身影云淡风清。缄默的三姑娘、寂静的竹林背景,以及“我”行云流水的叙述,把《二十四诗品》中关于“冲淡”的描述进一步具体化了。记得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几句脍炙人口的四言体诗正是解读《竹林的故事》的一组密码。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的场面,小说中这样写道:“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然而,三姑娘的心灵并不因疏远社会生活而枯涩,她总能身临其境地回忆起当年父亲活着时带她看灯的情景,“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原来生命中美好的画面已在她心里定格,她明白重复的行为会导致自己所珍视回忆的磨损。这一切正如“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涵义: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儿女离群索居的行为,也许是会引起任何母亲的不满,三姑娘的母亲照例希望女儿能合群合辄,得到理该拥有的平凡通俗的幸福,为此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相依为命的爱女:“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母亲所不明白的这个“到底”正是女儿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超然物外心态。三姑娘的隐逸气质是自然天成的,她与这个尘世的关系只剩下对父母的孺慕,其余则再也提不起半丝兴致。这种处世态度正象是“饮之太和,独鹤与飞”一句所述:她宛若一只餐风饮露、独自飞翔的鹤。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超然物外者的气质有的如冰月的清辉般泠泠然不可近,也有的如丽日下的和风轻盈飘逸、温婉可亲,三姑娘显然是属于后一种,她“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这样动人的气质用“犹之惠风,荏苒在衣”一句来形容再恰当也没有:拂袖的春风和美舒缓,给人若有似无的舒畅宁静感受。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美当然不能只是内秀,更何况任何内在美也都是通过向外显现来得到鉴定。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美好的人与宁静的处所更是和谐的,“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阅音修篁,美曰载归”,沉浸在动人天籁中的叙述者“我”,面对着天人合一的情境,自然会产生与之俱归的愿望。竹林里的人和物是“我”内心深处最难忘的情结之一,即便是多年以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而这篇“风动玉声寒”的竹林故事,便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需要强调的是,这位三姑娘并非离群索居,远离尘嚣,为了生计她得上街卖菜。一个卖菜的农家少女,无论想到还是遇见都再寻常也没有,但这种寻常却自有其特别之处:“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最寻常的菜蔬经过三姑娘的手,也变得不寻常了。她所谓寻常的一面可用“遇之匪深,即之愈希”的意思表述:无心遇见,好像并不见其深,但有意靠近,却觉得不可窥寻。
“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再说到寻常,这个竹林里的精灵也是能与人晏晏笑语的,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但是她一听到我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绝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泥上偶尔留爪指,鸿飞哪复计东西”,三姑娘飘缈的心思正如“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一句所言:即便偶有形迹可寻,但甫一接触之下便似是而非了。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的场面,小说中这样写道:“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然而,三姑娘的心灵并不因疏远社会生活而枯涩,她总能身临其境地回忆起当年父亲活着时带她看灯的情景,“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原来生命中美好的画面已在她心里定格,她明白重复的行为会导致自己所珍视回忆的磨损。这一切正如“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涵义: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儿女离群索居的行为,也许是会引起任何母亲的不满,三姑娘的母亲照例希望女儿能合群合辄,得到理该拥有的平凡通俗的幸福,为此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相依为命的爱女:“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母亲所不明白的这个“到底”正是女儿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超然物外心态。三姑娘的隐逸气质是自然天成的,她与这个尘世的关系只剩下对父母的孺慕,其余则再也提不起半丝兴致。这种处世态度正象是“饮之太和,独鹤与飞”一句所述:她宛若一只餐风饮露、独自飞翔的鹤。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超然物外者的气质有的如冰月的清辉般泠泠然不可近,也有的如丽日下的和风轻盈飘逸、温婉可亲,三姑娘显然是属于后一种,她“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这样动人的气质用“犹之惠风,荏苒在衣”一句来形容再恰当也没有:拂袖的春风和美舒缓,给人若有似无的舒畅宁静感受。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美当然不能只是内秀,更何况任何内在美也都是通过向外显现来得到鉴定。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美好的人与宁静的处所更是和谐的,“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阅音修篁,美曰载归”,沉浸在动人天籁中的叙述者“我”,面对着天人合一的情境,自然会产生与之俱归的愿望。竹林里的人和物是“我”内心深处最难忘的情结之一,即便是多年以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而这篇“风动玉声寒”的竹林故事,便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需要强调的是,这位三姑娘并非离群索居,远离尘嚣,为了生计她得上街卖菜。一个卖菜的农家少女,无论想到还是遇见都再寻常也没有,但这种寻常却自有其特别之处:“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最寻常的菜蔬经过三姑娘的手,也变得不寻常了。她所谓寻常的一面可用“遇之匪深,即之愈希”的意思表述:无心遇见,好像并不见其深,但有意靠近,却觉得不可窥寻。
“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再说到寻常,这个竹林里的精灵也是能与人晏晏笑语的,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但是她一听到我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绝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泥上偶尔留爪指,鸿飞哪复计东西”,三姑娘飘缈的心思正如“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一句所言:即便偶有形迹可寻,但甫一接触之下便似是而非了。
-
羽子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4 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