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生活断裂处(标题与内容无关)
昨天没有认真看参考书,却在翻陈力丹老师写的研究生培养建议,里面推荐了一篇文章,平日生活断裂处历史呈现。这个名字吸引了我,找到了看完了它。主要讲的是居伊德波与它所著的《景观社会》,怎么说呢,对我来说理解还是有难度的。但是我想这样的文章让我在一年以前看,我可能都看不下去,不管怎么说,这一年还是有点进步的。看的时候,莫名有种兴奋与激动,发现原来思考可以到一个这样的高度。批判性思维到底什么?即使复习了一年,在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我仍旧会时常被带节奏,很难客观的看待,更何况批判性的思考了。我发现作为一个21岁即将22岁的成年人来说,我的阅读是断裂的。小时候会看一些童话书,初中只少少的看了一些质量较低的删减版名著。之后就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断档,高中痴迷于各种鸡汤书,刘同的书,卢思浩的书,张皓宸的书,大冰的几本书,张嘉佳的书。却始终没有看过更多的有价值的书,高中毕业那年认真看过的也就是嫌疑人x的献身。刚上大学时,励志努力读书,借了一本人类简史,还有什么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的一些作品集。好的人类简史看了三十页左右,到了期限还了回去。那个诺奖的更是没打开看过。后来就是陆陆续续的读,不成体系,也读的很少。绞尽脑汁想想,大概有活着、倾城之恋、月亮与六便士、面纱、纯真博物馆、撒哈拉的故事几本书,可能还有两三本别的书吧。还有我看了三分之一左右的艺术的故事。综上,作为一个已经22岁的人,看的书寥寥无几,大部头的书更是没有,有学术价值的大概只有考研复习时看的传播学教程与新闻学概论。我感到十分惭愧,到了一定的年龄却没有和年龄匹配的知识体系。我想如果下去,看书会很困难的。在这里保存一个愿望和计划,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按照不同学科阅读,广泛涉猎。也能够认真的读完那些看起来就枯燥的书。也希望和愿意拯救一下我这四级低分飘过的英语,并许个以后可以看英文原著的美好期许。
——分割线——
可能是因为断裂一词的联想,昨晚在床上我脑子里想到了拆除这个词。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有多小呢,现在那里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每届只有100个学生左右,我在初中时还能将近两百人,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说拆除?我大概六岁到16岁一直住在同一个房子。那是一个不大的平房,有前院和后院,都很小。三个屋子,很小的厨房,很小的卧室。和一个稍大一点却很冷的客厅(也是爸妈的卧室)。我还要在冬天穿着厚厚的棉服去外面上茅厕。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却盛满了我关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全部回忆。愿意很小,仓房的房梁上却又小时候爸爸给我绑的秋千,会停放三辆自行车(我爸我妈和我的)。还有院子里左面一颗樱桃树(非常好吃),右面一颗杏树(长的果子都是虫子)。 这个小小的房子还养过三只猫和很多只狗。可是它们都没有能够在人间留的久一些。
初二初三的时候,我家前面的房子棚户区拆迁,盖了新楼,把我家的全部阳光挡住了。于是按照规则,我家可以得到“房号”——购买棚户区楼房的资格。就这样我在一天只能有一会光的小卧室里复习直到中考,那期间家里也在给楼房装修。前面提到小镇很小,我中考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所以没办法去市里的高中,只能去另一个更大的镇念高中。
于是我开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活,我想如果按照帕穆克说的,那么三年的高中生活就是我的“黄金时代”。爸妈心疼我,在高中附近租了平房,就这样我开启了走读生涯。高一的房子很小,没有很多记忆,高二高三都租的一间房。也很小只有两个屋子和硬生生隔开的厨房,大概有20几平米。又是一个狭窄的屋子,盛满了我所有回忆。我在这个房子里复习,为破破的房子贴上海报,悄悄的在木板门上写励志的话,以期激励以后的房客好好学习。房子到学校我的座位只要五分钟,我无数次和高中时期的好友一起回家,也几次把住校的同学找来家里吃饭。在那个房子里,认真的写日记,给同学写生日贺卡准备礼物,悄悄地拿着手机看言情小说。还有因为房东始终不清理厕所(平房的厕所你懂的),而且白天厕所人太多了,一共有七八户学生。就在晚上学完习十一点多十二点多时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下打着手电筒去隔壁家上厕所。
刚上高中的十一假期,我家的楼房基本就装修好了。但只有寒假能回家。就这样我童年和少年全部的回忆留在了平房(想要得到房号就要把自己家的房子交上去),高中盛满回忆的屋子是租来的。对家里楼房一共也没有住上过一年。
就这样我的回忆被拆除了,断裂了。
虽然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我却找不到温度。我喜欢家里的果树,喜欢家乡只要一辆自行车就可以从北河骑到南山。喜欢家里几乎每天都有的满天星斗,想念家里那棵小学时就砍倒的臭李子树,想起小时候趴着柴火垛朝邻居家望,被训斥的样子。
也想起高中披星戴月的自己,想起高中后面倾听我所有心事的大坝。想起校门口比我以后吃的所有手抓饼都好吃的小摊。想起教室后窗永远美丽的晚霞。昨晚阴历十五,月亮又大又圆,非常美丽,我却拍不清楚。只好把它记在脑海里。和之前所有的美好,只能留存在记忆里一样。

-
钟雨珰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5 07: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