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花蕊夫人宫词,游览古典中国美景
我是在阅读《花间集》并写作《“花间”物事》的过程中,间接了解花蕊夫人的,进而对她的生活环境产生兴趣,但印象朦胧,因为前蜀政权短暂的历程并没留下丰富资料,仅靠浏览花蕊夫人的宫词,似很难在脑海里建构什么。所以,翻开《宣华录:花蕊夫人宫词中的晚唐五代》一书,顿觉劈面惊艳。
作者像侦探一样,先将花蕊夫人的作品详加考证,再根据其内容,渐渐为我勾勒了一座宫廷花园的样貌,部分细节甚为生动——
此时,花蕊夫人无意描写水景,她将目光转投,窥向会真殿内,但见“御炉香气扑龙床”……
——紧接着,作者开始介绍炉飘香雾的两个历史瞬间:北齐文宣帝听琵琶圣手演奏时,御炉香雾随音律而动;唐代宰相杨收家的炉中香雾,缭绕成亭台楼阁状。原本简洁的诗文,在作者的演绎下,内容越来越丰富,后蜀宫廷生活环境不但有空间层面的建构,甚至有视觉、味觉层面的“体验”。跟随作者的步伐,犹如置身影院。
因为花蕊夫人宫词中,颇多写实片段,再加上一些零散历史文献,包括考古发现,建构一座后蜀宫廷花园,是有可能的。只是,需要素心人来慢慢做这件事。感谢作者苏泓月,她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学者型作家,愿意埋头故纸堆细细梳理、推敲,为这个貌似繁华的世界营造另一种真正的辉煌,即文化意义上的古代宫殿、花园——
江水由蜀王宫西侧的乾正门流入御沟,经过仁政楼向东流出,汇入城东大慈寺内的解玉溪……
——根据如此详细的描述,可以制作旅游路线图了。而百首宫词,则是这块景点最好的导游词。那么,将本书作者视为一位特殊的导游,亦未尝不可。她在古典文化层面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绚丽的时空,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娓娓道来,置身其中所获之享受,可谓丰富。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重新审视并推崇传统文化,古代经典作品是最重要的发掘资源。我个人认为此潮流的一个功利目的是:让中国人在这个背景上团结起来,凝聚力量谋发展。而在这个功利目的之外,它还可能造就一批真正有文化韵味的中国人。从古代经典作品中看,那时的中国人几乎不像今天中国人的祖先,原因是作为不屑子孙的我们,淡漠甚至丢失了祖先丰厚的文化遗产,穿上西装后,大家身上的中国味并不明显。所以,有必要跟随苏泓月这样的学者、作家,通过花蕊夫人的宫词,游览古典中国的美景,至少这是最浅层次的文化承传吧?
牡丹移向苑中栽,尽是藩方进入来。
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
——花蕊夫人的这首宫词很直白,今天的中国人完全能读懂。古典文化有它容易理解与接受的一面。问题是需要某个“入口”,让人们一窥样貌,进而产生兴趣,乃至步步深入。直接读古人诗词、小说等等当然很好,如果再有《宣华录:花蕊夫人宫词中的晚唐五代》这类有趣而雅致的图书来助力,则更显五彩缤纷。
-
独角兽和金雀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4 1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