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佛教与佛寺
面向大众的佛教科普著作
周绍良


白化文同志在二十年前写了一批介绍汉化佛教的寺院与僧人生活的文章,后来结集为《佛光的折射》一书, 由香港中华书局于1988年出版。台湾中华书局在1990年出版重印本。内地有两种经过不同增补的本子,各自有自己的书名,应该视为另两种版本。
此次此书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新的改定本,新版附丽于一套丛书中,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书,均有介绍性前言。由于我和佛教界及作者均有密切关系,作者和出版者都希望我为此书写一篇前言。谊不容辞,我乐于从命。
白化文同志认我为“ 本师”。这是个佛教专名词,原意指的是“ 最根本的教师” ,特指释迦牟尼佛。后来,中国的汉化佛教有“ 三师” ,即授业师、法幢师
和本师,本师特指嗣法之师。再往后,佛门弟子尊称传学之师也称本师。我想,他以如此尊称对我,是因为他在大学读书以及毕业以后,和别的老师关系都比较一般。在我这里算是“ 登堂人室”了。
他的另外的几位老师,他认为“ 授业师” 的,有周祖谟、吴小如等位先生;在他提职称时做过推荐的,如季羡林、顾廷龙、周一良、宿白等位先生,他认为“ 荐卷师”。
当然,他对于这些位老师,都是极为尊敬的。可是,大体上都不如我们之间亲切
羯鼓声高, 和弦音寂。……。将近散会( 当时无招待吃饭一说,更有粮票问题,故临近饭时必须散会),捧场领任务者寥寥。……《文史知识》还培养我进入了两门学术领域。一门是对汉化佛教的佛寺、佛像、法器服饰等方面的介绍性阐释,这是与旅游之风兴起有关联的。我师从周绍良先生,周先生那时已经由被迫家居而逐步东山再起,进入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了。我以近水楼台之便,得以经常出入庙门,就近研究。后来写出一批通俗性介绍汉化佛教的文章,并结集出版。这却是以自学为主的,出入寺院为我提供了直接的具体的素材。太老师周叔迦老先生的著作成为我规抚的蓝本。
白化文同志为庆祝中华书局九十周年大庆写的一篇文章,即《一以贯之地培养作者》
但是,我父亲周叔迦老居士是一位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注意向大众普及佛教知识的人,现在看来,可以说是近现代“ 佛教社科科普” 的先驱者了。他在
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与这方面有关的文章, 后来结集成《法苑谈丛》一书。
2002年8月23日 京郊双旭花园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完全具备宗教形
成与发展的四项条件:
一、它的教义,富于哲理性、学术性,吸收其他教派教义和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不少,传承发展中派系繁多;而且经典繁富,结集成“ 三藏” ,即“ 大
藏经”。
二、它是逐渐形成的一种多神教系统,有“ 佛”、“ 菩萨”“、罗汉”“、诸天”“、鬼神”等一系列庞大复杂的崇拜对象,并以图像显示。因图像繁多并成为信徒主要膜拜对象,又被人称为“ 像教”。
三、有用多层次的清规戒律严密组织起来的信徒“ 七众”。即,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对各种
信徒的要求宽严不同,接受的戒律不一。但加人组织时必须严格履行手续,即“ 受戒”。
四、以佛寺为主要根据地。
佛教在发展中,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 产生了许多教派。大致地说,较原始的佛教教派,被称为小乘佛教,以自利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
一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则以利他修菩萨行成佛为最终目的。小乘只承认释迦牟尼一人是佛,大乘则认为大千世界有无数佛。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中一
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小乘、大乘、密教,这就是南亚次大陆佛教流行中形成的三大派系。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置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 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 厨房)、斋堂( 食堂)、职事堂( 库房) 、茶堂( 接待室)等
“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 西侧),主要是云会堂( 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三十三观音的名称与形象特点分述于下:
①杨枝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常戴女式包头披肩长巾。
②龙头观音:画作云中乘龙之像。颇多艺术名家杰作。
③读经观音:坐岩头手持经卷的阅读像。颇受知识界喜爱,多有名家杰作。
④圆光观音:背后画出炽盛火焰圆光。
⑤游戏观音:闲适地在五色祥云之上。
⑥白衣观音:少见,因汉族以白衣为孝衣,故有避忌。然有偶见之名画。一般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
⑦莲卧观音:在池中莲花之上。
⑧泷见观音:欹倚山崖眺望瀑布流泉,颇具哲理艺术情趣,为知识界所喜爱。
⑨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拄颊,左手于膝头捻莲花之像。
⑩鱼篮观音:脚踏鳌鱼手提盛鱼竹篮之像,或仅手提鱼篮。自《西游记》据此形象大肆发挥,造出观音钓鱼降妖故事,佛家认为戏语,但却挡不住小说之
深入人心。
11德王观音:坐岩畔,手持树枝制成的杖。
12水月观音:作观水中月影状。水中月,喻诸法无实体。此像具哲理性,受知识界崇敬。名家名笔迭出。
13一叶观音: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之像。
14青颈观音:密宗所传,近代中国少见,日本较多
15威德观音:左手持莲花,坐岩畔。
16延命观音:特点是头上戴顶有佛像之宝冠。
17众宝观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膝上。
18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的像。
19能静观音:伫立岩畔望海沉思的像。
20阿耨观音: 阿耨是音译, 意为“ 极微” 。只有具天眼、轮王眼和能得佛果的菩萨, 才能看见“ 极微”。常画成远眺海上之像
21阿摩提观音:乘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密宗所传,近代中国少见。
22叶衣观音: 坐岩上, 垫着草叶。近代中国少见。
23琉璃观音:又名“ 香王菩萨”、“ 香王观音”,特点是手持香炉。
24多罗尊观音:多罗是梵语音译,意为“ 眼, 瞳子” 此尊为密宗系统,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近代中国少见。
25蛤蜊观音:乘于蛤蜊上,或竟画作居于两扇蛤蜊壳中。
26六时观音: 佛家依南亚次大陆之粗略计时法( 在古代不如中国细致进步),以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合称六时。佛教徒当每
日六时奉行佛法不断,六时菩萨取义于此。常作居士装束。少见。
27普慈观音:作大自在天化身形象。少见。
28马郎妇观音:有个故事,说唐代元和年间,陕西有一美女, 许多人要娶她她说:“ 一夜之间背会了《普门品》的,我就嫁。”到天亮时,有二十人会背;她再提出背《金刚经》,又有十几人会背了;再提出《法华经》,三天后只有姓马的郎君能通背出此经七卷。于是克期成婚,但此女在婚前死去并腐烂。
葬后,老僧以锡杖挖拨,见仅存锁子骨化为黄金。老僧说这是圣人点化愚蒙,说完也飞入空中去了。马郎妇菩萨据此故事点染而成,作民间妇女形象。
29合掌观音:合掌为其特点。
30一如观音:作乘云飞行状。
31不二观音:两手低垂,在水中坐莲叶上。
32持莲观音:坐莲叶上,两手持莲花,常为少女面孔。
33洒水观音:又名“ 滴水观音”,作右手持瓶泻水姿态。塑像( 特别是瓷像)中常暗藏滴水机关。
除三十三观音外,近代还流行“ 送子观音” 。这是一尊妇女像的观音,抱着个小男孩儿。她很受深中“ 无后为大”思想影响的某些妇女欢迎。当然,她也
是中国汉化佛教创造出来的一尊观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