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二三事
暑期正是上海书展,各类书籍应接不暇。若说哪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孙颙先生的长篇小说《风眼》莫属。
《风眼》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说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上海出版界与文化界的一段风云激荡的往事:彼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所有的事情都未有定论,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也。出版社年轻有为的副社长秦含,政治嗅觉敏锐,捕捉到国家领导们欲放弃计划经济,推行市场经济,便鼓励与携手女编辑牛鹭鹭策划出版了一套《市场经济常识丛书》。市场证明的了郭副总的前瞻性,丛书甫一上市,便洛阳纸贵、一书难求,成为了超级畅销书。
可在大好局面之下,却突遭危机:远在南边休假的出版局领导魏书记一封信递到唐社长中,指出“市场经济常识”乃是“想影响舆论,想要挑战国家前进的方向。”魏书记的言辞不可谓不严厉,一场波及上海文化界的风暴即将来临,而出版社、社长、编辑们正处于风眼中心,岌岌可危。于是,一场拯救出版社的行动就此展开。与此同时,唐社长又患上重病,出版社内部亦准备换届。出版局的压力、社里内部的争夺、年轻男女的情感……大事小事,都夹缠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运筹帷幄的唐社长、稳妥谨慎的牛副社长、年轻踏实的郭道海、冒进投机的秦含、漂亮聪明的牛鹭鹭……每个人处于风眼中心的人物,皆栩栩如生,若在眼前。
在整部小说里,我最为喜欢的人物乃是郭道海,最不喜之人乃是秦含。两位富有才干的年轻人,却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郭道海不善于言辞,只默默做事,沉潜于学问,一心一意地做书。而秦含呢,则是个投机之人,嗅到一点儿信号,便大胆冒进,试图为自己的前途争夺更多的筹码。因此,一旦遇到关乎出版社“生死存亡”之事,两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截然不同。
尽管《市场经济常识丛书》并非是郭道海主持,但他却主动承担起责任,按照唐社长、牛副社长的安排,邀请专家、开闭门研讨会,帮助出版社度过危机;而原本应该承担责任的秦含却像是“脚底抹了油”,一方面以不耻的手段把责任推到牛鹭鹭、唐社长等人身上,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而另一方面则更为过分,他不但玩弄女青年牛鹭鹭的情感,还在出事后毫无廉耻地通过丈人,将自己调离出版系统,远离“风眼”。至于出版社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至于郭道海、秦含、牛鹭鹭等人物的命运如何,我还是就此打住,不再剧透。
出版社、编辑,向来是文艺青年所向往的单位与职业。前两年,日本电影《编舟记》火爆之时,更是让人编书、出版的浪漫。在电影中,主人公十余年如一日地编纂词典,专注而坚韧地追求着理想,近乎不计回报地整理与弘扬文化,着实令人感动。如果说《编舟记》是浪漫的,那么《风眼》则是残酷的。为何?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事实:一本书的出版,实在牵涉太多,所要承担的风险,亦是太大。当一本书被读者拿起时,其背后已经凝聚无数编辑智慧与辛苦的汗水。
说说编辑。大约是十余年前,我尚在读大学,每月喜欢到报亭、书摊中买杂志、报纸。有些杂志会专门开辟一个“编辑室的故事”的栏目,里面所写无非是编辑们的日常,比如选题会怎么开、遇到拖稿作者怎么办等等。我读了之后,对编辑这份工作颇为向往,因此毕业之后,曾一度前往北京,想在图书公司谋个职位,便于追求自己的文字理想。在北京的遭遇,结果自然是不容乐观的。直至来到上海,面试几家图书公司后,得知编辑工资颇为羞涩,我内心深处的编辑的“火焰”,终于渐渐熄灭。本以为自己从此就与编辑无缘了,可谁知在2018年加入现在的公司后,业务几经调整,终于成为一家图书公司。而我所负责的事儿,审稿、撰写选题表、作者签约、撰写封面文案、后期图书营销等等,基本上是属于编辑的活儿。你瞧,兜兜转转,我最终还是成为与编辑这个行业搭上边。
没有做编辑之前,我的身份是作者。每次编辑来约稿,确认了交稿日期后,就只负责写,任务相当纯粹。自己写的稿子,遇到种种原因不能刊登,心中亦会苦闷。做了编辑之后,赫然发现有太多的因素可直接影响到文章刊登与图书出版。但凡一个环节做错了,极有可能就会对文章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像。况且,编辑所做的事儿,又是像改错别字、纠正语法等极为考验人的定性与韧性的“细活”。所以,在早些年,我还觉得作者的表达重要,不愿意轻易删减或改动一词一句,而现在但凡编辑跟我说,哪里用词不对或表达不合适,需要怎么修改,我都会积极配合修改或授权编辑直接删减。
相对于其他行业,编辑可能需要综合素养最高的行业。过硬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自然是不可或缺。每天趴在桌子上审稿、读稿,这样一个细致活儿,真不是普通人能胜任。再者,编辑若是一味地埋头编校,可则可矣,但终究职业天花板不会太高。因此,好的编辑得学会挖掘与维系作者。作为“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挖掘与培养出自己的作者,方能体现一位编辑最大价值。
最近几年,图书出版屡屡被人认为是“夕阳产业”。事实似乎也是如此,新书首印数普遍降低,图书越来越不好卖,而多数编辑的薪水,亦不尽人意。一个月前,公司里的同事,做了编辑的工作之后,悲观地预估自己的职业天花板后,选择离开,转行到其他职业。唯有一声叹息。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并不会对图书行业或编辑职业感到悲观。事实上,图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它不会亦不可能消失。只有图书存在的一天,编辑便不可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