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谈作家
查看话题 >张爱玲和张恨水,粉丝与偶像的另一种模式

张爱玲是很多人的文学偶像,尤其对于很多文艺女青年来说。但是张爱玲的粉丝们不知道的事,张爱玲的偶像之一,居然是张恨水——那个写下《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孔庆东曾在微博里说过:今晚读书,想到两位姓张的现代作家,张恨水与张爱玲。一个是男作家,却有女性的细腻;一个是女作家,却有男性的通达。一个号称通俗却文笔清雅,一个貌似高雅却毫不避俗。一个写得水漫金山;一个写得玲珑剔透。一个名字里带恨,却对生活充满了爱;一个名字里带爱,却撒向人间都是恨。
张爱玲是他的忠实读者——张爱玲在散文《存稿》中说:“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回忆也证明这一点:“我父亲离婚至再婚的三四年间,可说是我们与他最亲近的一段时间。我记得姊姊放学回家,多在他的书房看书,和他闲谈她对哪一本小说的看法……《红楼梦》《海上花列传》《金瓶梅》—……以及《歇浦潮》、张恨水的长篇小说等等,都是我姊姊在他的书房里找来读的。”1944年3月16日,上海《杂志》社举办“女作家聚谈会”,张爱玲应邀出席,在谈到读什么书时,她说:“读S.Maugham,A.Huxley的小说,近代的西洋戏剧、唐诗、小报、张恨水。”和好友宋淇夫妇的书信中,也说道:“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甚至1971年水晶访问张爱玲后评价说:“她对于张恨水,嗜之若命了。”
张爱玲的父亲离婚那年张爱玲9岁,她1920年出生,按虚岁9岁的话,那年应该是1928年,按周岁的话,是1929年。她父亲离婚到再婚的三四年间,张爱玲应该是是9-13岁的这段年纪。
张恨水生于1895年,于1913年发表第一篇长篇小说《旧新娘》,其小说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是在1924-1927连载的。张爱玲父亲离婚到再婚的这段时间,应该是《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最流行的时间,猜测一下的话,张爱玲当时看的,多半是这两部小说,但如果进一步猜测的话,也有可能当时已经连载完毕出版成书的小说,张爱玲都看过。
写《金粉世家》和《春明外史》的时候,张恨水已在北京,自己既是新闻出版人又是作家,写的小说都是发在北京的报纸上,但在此之前,张恨水都是给上海的《民国日报》投稿,曾在上海文坛引起很大的注意。可能当时,张爱玲家里如果买报纸的话,会看过张恨水当时连载的小说,不过那时候,张恨水的代表作还未出世。
张恨水的写作之路,都在他的《我的写作生涯》这部分书稿里。
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显而易见,在她的青少年时期,是明显受到了张恨水的影响的。1943年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和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44年被邀请参加“女作家聚谈会”时依然坦诚地说自己在看张恨水的小说。当时一鸣惊人的她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人人皆知张爱玲,但很少有人去说张恨水了。
张爱玲的作品被抬高到了“真正的文学作品”的高度,而她的偶像张恨水的作品则依然是“不入流的、老式的爱情小说”。
张爱玲喜欢张恨水的小说,固然是因为张恨水小说情节出色引人入胜,但是,其内在可能还因为两个人的阅读品味相通。
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跌进小说圈》《礼拜六派的胚子》两篇中写过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喜欢《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在《关于读小说》这篇文章中,他也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等书进行了一番分析。他后来专门写了很多红楼、三国、水浒人物的评价文章。另外他也喜欢《儒林外史》等社会批判小说,其后来创作的小说中的“批判性部分”,就是受到了《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小说的影响。除了古典小说,他还看了很多野史杂书,声韵诗词等,所以,古文功底相比很多作家深厚许多,进而才能熟练写作章回体小说——毕竟,光是章回体的目录,句句对仗又能概括内容,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张爱玲也喜欢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喜欢《红楼梦》,同时也熟读《老残游记》《醒世姻缘》《海上花列传》等,这一点上,张爱玲与张恨水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金粉世家》被称作“民国版红楼梦”,张爱玲深爱《红楼梦》进而喜欢《金粉世家》,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张爱玲最终走上文学之路,不能说是由张恨水的影响直接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至少张恨水的作品对她有一定的影响。而张爱玲对张恨水作品的喜爱,也可以说是发自内心且经久不衰的。
张爱玲作为张恨水的铁粉,最终在文坛地位上比自己的偶像还高,这才是一个粉丝追星的正确方式。当然,我们没法要求每个人都像张爱玲一样有才华,但是,我们可以要求自己端正心态,向偶像学习他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这样,对自己也好,对偶像也好。
作为张爱玲的偶像,张恨水并不知道这个后来成就极高的女作家是他的迷妹,但是,张恨水本身也的确当得起文坛偶像。
除却他的那些畅销小说不谈,张恨水其实还参与并创办过很多报纸,《皖江日报》《益世报》《工商日报》《世界日报》《南京人报》等,这使得他一直处于实时消息的第一线,对当时社会的了解比别人更多也更快。于是,这样的条件下,促使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非常通透,这不仅在他的小说中有所体现,更着重体现在他的散杂文里。
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未可忽视之电影编剧家》《无法安贫 焉能知命》《贫不必炫 富不必隐》《说话也当节约》《恢复文化自尊心》《文化入超》《一马不行百马忧》《越穷越闹越穷》《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张恨水的评论文章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往往寥寥数笔,就直指事情核心,这是顶级新闻人的能力体现。
张爱玲和张恨水的文学作品,都是很值得一读的。但张爱玲的作品,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张恨水的作品,则由于种种原因,名声不显。
张恨水的散文精选集《我把人生看透了》,就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了解张恨水的机会。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散杂文精选,都是张恨水对社会、对人世的犀利看法;第二部分是《写作生涯回忆》,相当于他的自传,讲述了他怎样喜欢上小说,怎么走上写作之路,以及很多作品背后的故事等。
如果你想了解张恨水,并想看一些好看的文章,《我把人生看透了》是个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