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课上答题
2018年4月19日
1.答: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存在明显区别,但同时也有以下几点联系: ⑴根本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⑵根本性质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 ⑶地位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答: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首次实行的有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积累了有关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得到解决。其历史经验主要有:
⑴和平方法改造。和平是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的愿景,是改造实施的前提。和平赎买土地,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⑵力求实事求是,风气要对。改造期间出现“浮夸风”“大跃进”等不良风气,为了追求纸上好看而伪造,让人民的真实情况被蒙蔽,间接影响决策失误,更为致命的是,这种风气势必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代人精神作风,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是潜在毒瘤。所以,在实施步骤前,应充分研究其合理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⑶不可片面一味追求,应多元发展。社会是多元化的,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的。在改造过程中,给人民种下了“一定要无条件服从,党说的全是对的”的种子,由于当时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中国历史由来已久的“奴性”觉醒不清,相对忽略了对文化、思想、教育方面的发展和改造,也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潜伏因果。提醒我们,在任何改造发展中,一定要注意多元发展。
⑷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几千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根深蒂固的,忌操之过急,要有一过渡阶段,才好进行“上层建筑”,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附手写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