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翻译18-西湖西路·冷泉亭
【译文】
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的左边。红墙绿树,树林浓密成荫,一片阴凉。亭子对着陡峭的山崖,一条水涧流过,水声凄凉冷清。亭子后边有十多棵栗树,树干都有合抱那么粗,凉风吹过路旁的遮阴树,让人全身都觉得清凉。初秋的时候,栗子熟了,像樱桃般大小,剥开皮品尝,颜色像琥珀,气味像莲子一样香甜。天启甲子年即1624年,我在岣嵝山房读书,寺里的僧人取来栗子放在案头,为书斋生活增添了情趣。我认为鸡头果没它松脆,鲜胡桃没它香甜。夏天乘凉,把枕头席子拿到亭子里对着月亮躺下,泉水在山涧淙淙作响,就像各种乐器一起弹奏。张公亮听到流水声,随声吟诵林丹山的诗:“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说这流水自带钟磬的乐音,已经先作了歌舞声,不流向西湖流向哪里呢!我曾经说过住在西湖边的人,没有人不带歌舞,没有山不带歌舞,没有水不带歌舞,脂粉纨绮,即使是村中妇女和山里僧人,都在所难免。于是我想起陈眉公说过:“西湖有名山,无处士;有古刹,无高僧;有红粉,无佳人;有花朝,无月夕。”大意是说西湖有名山,但没有德才兼备而不愿做官的人;有古刹,但没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有红粉,但没有佳人;有有鲜花的早晨,但没有有明月的夜晚。曹娥雪也写过诗嘲讽:“烧鹅羊肉石灰汤,先到湖心次岳王。斜日未曛客未醉,齐抛明月进钱塘。”我在西湖的时候,多寄居在湖船上,每夜都能欣赏湖上的月色。而今又避开喧嚣来到灵隐寺,夜里坐在冷泉亭,每夜又可看到山间的明月,哪来的这福分享受!所以我说欣赏西湖的景色,没人能超过苏东坡,但苏东坡也免不了一到晚上就进城中。而深山冷清寂静,明月挂在当空,枕着山石听水流淌,卧在花丛中在花影中醒来,除了林和靖和李岣嵝体验过之外,也不见有其他人了。即使是慧理和骆宾王,也没能做到如此这般。
袁宏道写有《冷泉亭小记》,大意如下:
灵隐寺在北高峰的下面,风景最是奇特优美,尤其寺门的景色,更让人称赞。
由飞来峰到冷泉亭一带,山涧的泉水流淌,像玉一样,画壁飘荡着清香,这里是北高峰风景最佳的地方。冷泉亭在灵隐寺寺门外边,我曾经读过白居易写的游记,大意是说:“冷泉亭建在北高峰山下,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高不过十六尺,宽不到两丈,但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春天,草香怡人,树木欣欣向荣,在这里可以吸纳纯净新鲜的空气;夏天,清风凉爽,泉水明净清澈,在这里可以消除烦恼,一洗酒醒后的疲惫。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伞盖,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朵朵白云从亭子画梁上生出,泉水与亭子的台阶相齐平。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的清泉洗脚;卧着玩赏,可在床上垂竿钓鱼。再加上潺潺溪水,不停地在眼前缓缓流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那些邪门左道,心里想着的嘴里要说的肮脏话,不用等着洗涤清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从白居易的记载来看,冷泉亭是在水中,而今立在山涧旁边。山涧不够一丈多,无处盖亭子。然而冷泉的风景,相比原先大概得逊色了十分之七。
【原文】
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冷飔暗樾,遍体清凉。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天启甲子,余读书岣嵝山房,寺僧取作清供。余谓鸡头实无其松脆,鲜胡桃逊其甘芳也。夏月乘凉,移枕簟就亭中卧月,涧流淙淙,丝竹并作。张公亮听此水声,吟林丹山诗:“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言此水声带金石,已先作歌舞声矣,不入西湖安入乎!余尝谓住西湖之人,无人不带歌舞,无山不带歌舞,无水不带歌舞,脂粉纨绮,即村妇山僧,亦所不免。因忆眉公之言曰:“西湖有名山,无处士;有古刹,无高僧;有红粉,无佳人;有花朝,无月夕。”曹娥雪亦有诗嘲之曰:“烧鹅羊肉石灰汤,先到湖心次岳王。斜日未曛客未醉,齐抛明月进钱塘。”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岣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即慧理、宾王,亦不许其同在卧次。
袁宏道《冷泉亭小记》:
灵隐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胜,门景尤好。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壁流香,是山之极胜处。亭在山门外,尝读乐天记有云:“亭在山下水中,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撮奇搜胜,物无遁形。春之日,草薰木欣,可以导和纳粹;夏之日,风泠泉渟,可以蠲烦析酲。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可垂钓于枕上。潺湲洁澈,甘粹柔滑,眼目之嚣,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观此记,亭当在水中,今依涧而立。涧阔不丈余,无可置亭者。然则冷泉之景,比旧盖减十分之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