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识 | 风味轮新解 · 气味谱 (二)
在各类争香豆醇的风味轮中,咖啡最为深奥难解,让爱客带你来解读!

咖啡、美酒和巧克力,风味万千,岂能以只字片语形容,研究人员于是绘制专属的味谱图,也就是风味轮(Flavor Wheel)加以阐述。
十多年来,葡萄酒、啤酒、威士忌. 香槟、枫糖浆、香吉士、草莓、巧克力、起司、雪茄、 大麻和咖啡的风味轮,争相出笼,解析奇香的味谱结构。

中焙强化坚果焦糖香气
浅焙的火候较温和,因此"酵催作用"的花草水果酸香物保留最多, 很容易闻出咖啡的花果酸香味。如果继续烘焙下去,也就是从一爆结束到二爆前的中倍,甚至刚点到二爆的中深焙,"酵催作用"的酸香味大部分已被裂解,改而由"糖褐变反应"(sugar Browning)与"梅纳反应"的味谱取代。中度烘焙的糖褐变反应,主要指焦糖化并产生焦糖香气,而梅纳反应更为复杂,是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结合的褐变与造香反应,产生坚果、稻麦、黑巧克力与奶油巧克力的迷人香气。
未烘焙过的咖啡生豆,不宜饮用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未经烘焙的咖啡生豆,因为含有催吐成分,诸如丙酸、丁酸和 戊酸,如果未经烘焙,直接煮水喝,很容易反胃甚至呕吐,但烘焙后这些成分都被中和了,反而衍生出更多迷人的香气。
生豆所含的蔗糖约占豆重的6%~ 9% , 是焦糖化的主要原料,蔗糖约在130℃ ~170℃左右,被热解为低分子量的单糖类,即葡萄糖与果糖,并释出香气与二氧化碳,但随着炉温升高,到了 180℃以上,这些低分子量的单糖不断聚合浓缩,生成颜色更深的中分子量焦糖成分,带有焦甜香气,焦糖化进行到摄氏200℃出头,已近尾声,最后完全碳化。
因此焦糖化随着温度提高,产出不同的化合物,而有不同的气味,是很复杂的化学反应,科学家至今仍不完全理解。基本上,焦糖化的香气在中焙至二爆之间,最为迷人(但并非绝对),这也就是为何SCAA杯测赛的烘焙度,会以Agtron#55的焦糖化程度为准。一旦进入二爆后的深焙世界,味谱则改由更难捉摸的干馏作用主导。

"呋喃"打造焦糖甜香
咖啡的迷人香气直到1926年才由两位顶尖科学家,瑞士的塔迪乌斯·雷契斯坦(Tadeus Reichstein) 以及德国的赫曼·史托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带头研究,首度揭开咖啡香的神秘面纱。1950年后,两人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分别赢得诺贝尔医学奖与化学奖,两位大师堪称咖啡化学的鼻祖。
雷契斯坦与史托丁格在1926年的研究报吿,首度揭橥呋喃(Furans) 、 烷基吡嗪(Alkylpyrazines) 、 二酮 ( a -diketones ) 与糖基硫醇(Furfuryl mercaptan )等29 类化合物是构成咖啡香气的主要成分,其中以喃化合物最重要,咖啡的焦糖、坚果、奶油、杏仁甚水果的甜美香气,均与"喃"化合物有关。
两位大师在当时尚无"气相层析质谱仪"( GC-MS )精密仪器辅助的艰困环境下,已难能可贵在咖啡熟豆发现了十多种喃化合物。千禧年后,科学家利用GC-MS等仪器,又从咖啡熟豆辨识出一百多种喃化合物,但并不全是迷人香,有些喃化合物气味很呛鼻,让世人更了解咖啡香气的组成。
过去以为喃是焦糖化的产物,也是中度烘焙焦糖味的主要来源。但近年科学家发觉咖啡香味的生成并不全靠焦糖化,还有许多喃化合物是由脂肪降解,甚至单糖(还原糖)与氨基酸交互作用,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梅纳反应才是生成更丰富喃化合物的主角,因此光靠焦糖化是无法解释咖啡烘焙的造香过程,梅纳反应才是咖啡千香万味的催生婆。

"梅纳反应"胜过"焦糖化"
"梅纳反应"是指单糖类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阿拉伯糖和乳糖)与蛋白质(氨基酸)进行一连串降解与聚合反应,颜色也会变深,1912年由法国科学家梅纳(Louis Camille Maillard )发现的。
"焦糖化"仅止于糖类受热的"氧化"或"褐变"反应,"梅纳反应"范围更广,各类单糖与氧基酸在不同温度下反应,会产生更庞杂的香气, 远比焦糖化更为复杂,因为焦糖成分在炉温持续增加下,再度降解并与氨基酸聚合成吡嗪杂环芳香化合物,这是巧克力风味的来源。然而,一般人误以为焦糖化是咖啡甜美香醇的主要功臣,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梅纳反应,这与焦糖化较为动听,而梅纳反应的名称较为生硬冷僻有绝对关系。
要知道烘焙过程的坚果、杏仁、奶油和巧克力香气来自梅纳反应,而非焦糖化,换言之,咖啡如果只有焦糖化而无梅纳反应,就只剩下单调的甘苦味,而不是千香万味的饮品了。
林格大师将"气味谱"的坚果与诸多甜美香气归类为焦糖化反应,似乎太简化甜香的形成,笔者补入梅纳反应,期能更接近事实。
焦糖化与梅纳反应下的"气味谱",可旧为三大韵味:坚果韵、焦糖韵、巧克力韵, 如以下表列。
1.坚果韵:核果与麦芽
核果:杏仁、花生、胡挑
麦芽:玉米、稻麦、谷物、烤面包
2.焦糖韵:糖果与糖浆味
糖果:太妃糖、榛果、甘草
糖浆:蜂蜜、枫糖
3.巧克力韵:黑巧克力与奶油巧克力
黑巧克力: 苦香巧克力、荷兰巧克力
奶油巧克力:瑞士巧克力、杏仁巧克力
以上是焦糖化与梅纳反应在中焙至中深焙过程所产生的"香气谱",其烘焙度与分子量依序为:坚果气味<焦糖气味<巧克力气味。
换言之,坚果香气约在浅焙至中焙最明显;焦糖香气出现稍晚,约在中焙之后最凸出;巧克力香气更晚,约在中焙至中深焙,甚至深焙也有。基本上,坚果、焦糖与巧克力气味的分子量与烘焙度,均高于酵催作用的水果酸香味。如果再继续烘焙下去,进入中深焙或深焙世界,化合物不断脱水与聚合反应,分子量更高,豆表颜色更深且挥发性更低,但苦味更高,呈现截然不同的干馏味谱。

深焙凸显木质熏香
浅焙派独钟花草水栗酸香的明亮气味,但无药可救的深焙迷却爱上树脂成分(注5 )的薫香、闷香、呛香与酒气,此乃梅纳反应与干馏作用的产物。"干馏作用"(Dry Distillation )是指固体或有机物隔离空气,干烧到完全碳化,而隔绝空气旨在防止氧气助燃或爆炸。
注5:松柏类的松科与杉科,皆分泌烯类化合物的松脂,具有辛香味以抵御虫害或松鼠啃食。
以木片包在锡箔纸内进行干馏为例,可制造木炭并生成甲醇、醋酸、焦油和煤气等焦呛产物。咖啡烘焙虽在半封闭的滚筒或金属槽进行,氧气仍可进出,似平不像干馏的无氧闷烧环境,但在正常烘焙状况下,咖啡豆不可能烘到完全碳化燃烧,因此重焙豆在燃烧前出炉,所经历的脱水、热解、脱氢和焦化,均与干馏差不多,而且重焙豆也会生成很多焦香或辛呛气味成分。因此林格将深焙的香气归因于干馏作用,不愧为大师的诠释。
浅焙与中焙的芳香物属于低、中分子量,但进入二爆后的深焙世界,碳化加剧,焦糖化气数已尽,但梅纳反应持续进行,氨基酸与多糖类的纤维,不断降解与聚合,产生更多高分子量的黏稠化合物,香味诠释权从焦糖化转由梅纳反应与干馏主导,以焦香、闷香与辛呛为主。
老美常说: “One Man`sMeat Is Another Man`s Ponison",即某人视为美味,他人却视同毒药。重焙咖啡正是如此,爱者如痴,恨者如仇。
干馏的"香气谱" 分为三大类: 树脂韵、辛香韵、碳化韵,如以下表列。
1.树脂韵:松节油与呛药味
松节油:松脂、菊苣、香桃木、酒气、黑醋栗枝叶
呛药味:迷迭香、桉油醇、尤加利叶、樟脑
2.辛香韵:温暖与呛香
温暖:杉木、香柏、芹菜籽、胡椒、肉豆寇
呛香:玉桂子、丁香、月桂叶、苦杏、百里香、辣椒
3.碳化韵:呛烟与灰烬味
呛烟味:焦油、柏油、轮胎、烟草
灰烬味:烧焦、焦炭

褒贬不一的松杉香气
虽然林格所绘的风味轮,将松脂香以及无尾熊最爱的尤加利叶等辛呛味,归类为干馏作用的香气。但这类辛香味并非深焙的专利,尚未进入二爆的中焙亦常出现。
最近美国杯测界就为哥伦比亚南部产区娜玲妞 ( Narino ) 、胡伊拉( Huila )的"超凡杯"优胜咖啡,以及萨尔瓦多国宝品种帕卡玛拉(Pacamara) 、夏威夷柯娜和林东曼特宁,时而有松香味(piney ), 而且洪都拉斯知名庄园豆亦有尤加利树的香气,大惑不解,经专家热烈讨论后, 最后结论是,这些咖啡庄园说巧不巧,皆有种松树、杉树或尤加利树,这可能是松杉香气的来源。
但仍有专家不相信咖啡树附近种了松、杉、樟脑或尤加利树,辛香成分会被咖啡种子吸收,而旦经过烘焙后,居然成为挥发性香味,被鼻子闻出。
此议题又为浪漫咖香添增几许惊奇。
松脂香究竟该加分或扣分?业界亦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松节油是恶心的杂味,但另有人认为似有若无的松杉香可增加层次感。持平而论,咖啡淡雅的松杉香气只要不呛鼻,并非不好。要知道咖啡豆本身是硬质的纤维质,多少会有木头味或纸浆味,巴西平地的大宗商用豆就有此问题反观1500米以上的优质阿拉比卡豆,冲泡后散发清淡温馨的家具松杉香,总比陈腐的朽木味更令人惊喜吧!
至于深焙豆恼人的碳化烟呛味,多半来自银皮或纤维的碳化粒子堆积豆表所致,另一部分来自高分子量的挥发性杂环化物以及酚类化合物。
因此,干馏作用打造的树脂香、辛香以及碳化气味中,只要焦呛味有效控制,进而凸显淡雅的松香、雪松、冷杉香,甚至松节油微微的酒气, 就应该给予掌声才对。

纤维素是万香之源
以上是烘焙进入二爆后,干馏作用与梅纳反应的"气味谱",看来挺吓人,居然有松脂味和碳化味,然而,二爆后的中深焙至深焙,因酸味较低,却是普罗大众最能接受的烘焙度,台湾地区南部尤其明显,浅中焙的酸香韵在南部怕酸不怕苦的咖啡市场,并不吃香。
虽然近年欧美吹起精品咖啡"第三波"旋风,以较浅的中焙至中深焙为主,很少烘焙到二爆尾的深焙(Agtron # 30 -40 )或二爆结束(Agtron #20-30 )的重焙,但是二爆尾的烘焙度却是十多年前精品咖啡"第二波"的绝活,豆表油亮亮的,技术好的话,不但不焦苦,还散发醇酒与松脂的甜呛味,近似香蕉油(醋酸异戊醋)、树脂、香杉或肉豆寇的呛香, 又如同居家松木家具的温馨香气,每逢寒冬,一杯在手,温暖上心头。
美国西雅图知名的caffe D'arte堪为此呛香的典型,萃取出来的浓缩咖啡会有酒气与杉柏的香味,煞是迷入。
最近科学家发现中深焙与深焙咖啡的浓郁香气,不是来自蔗糖的焦糖化,而是来自生豆厚实细胞壁结构的多糖类纤维素,这才是孕育硫醇化合物《Merecaptan compounds)的"温床",而硫醇化合物则是熟豆散发浓香与酒气的主要来源。

"硫醇"造就深焙浓香
自从雷契斯坦与使托丁格两位诺贝尔冠于1926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喃、硫醇化物、烷基吡嗪、二酮与是打造咖啡香的要角后,七十多年来,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全球知名的卡夫食品公司( Kraft Foods)化学家汤玛士 •帕勒曼(Thomas H. Parliment)与豪尔·史脱 (Howard D. Stahl)以及英国牛津化学公司(Oxford Chemicals)的大卫·罗威(David Rowe)等学者研究报告,不约而同指出咖啡的迷人香,不论浅焙、中焙或重焙,主要来自硫醇化合物,也就是"硫醇"(Meraptan或 Thiol)与“喃”、“乙醇”、"酮类"或"醛类"衍生的浓香化合物。
但咖啡生豆并不含这类化合物,硫醇化合物是在烈火焠练下的产物,会随着烘焙度加深而增加,硫醇化物的生成恰与怕火的酸香物背道而驰,深焙豆的硫醇浓度明显高于浅中焙,这就是为何进入二爆的熟豆会比一爆尚未结束的咖啡,更香醇迷人,且更为普罗大众接受。
打开咖啡袋或磨成粉时,飘出令人陶醉的酒香,主要来自硫醇化物,但它很容易氧化,新鲜熟豆的硫醇化合物含量远高于不新鲜的走味豆,因此学术界常以硫醇含量多寡,作为判定咖啡是否新鲜的标准。

硫醇身世揭秘
根据《咖啡香味化学》收录帕勒曼与史脱的研究指出,硫醇化合物的前驱成分"阿拉伯半乳聚糖" (Arabinogalactan)以及"半胱氨酸" (Cysteine) , 就储藏在咖啡豆厚实细胞壁的纤维素(Cellulose)与木质素 ( Lignin ) 内。
而合成硫醇化合物的原料之一"喃甲醛 (Furfuryl) 就是"阿拉伯半乳聚糖"的降解产物,而硫醇化合物的第二原料"硫",来自"半胱氨酸"热解的产物。换言之, 硫醇化合物是咖啡豆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和氧基酸降解与聚合反应的芳香产物,说穿了还是糖类与氨基酸的梅纳反应功劳,硫醇化物也可说是"喃"以及"醛酮"类与"硫"的聚合物。
一般人看到"硫"这个字会联想到硫磺与臭鸡蛋的恶味,但硫与喃和醛酮类结合,会造出迷人香,此乃咖啡浓香的最高机密!
帕勒曼与史脱在美国化学协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发表的《食品中的硫化物》 (The Sulfur Compounds in Foods)指出,硫醇会随着咖啡烘焙度增加而增加,根据气相层析仪测得的结果,极浅焙咖啡 (Agtron # 95)的硫醇单位不到一万中焙(Agtron # 55)的硫醇剧增到五万单位深焙(Agtron#32)的硫醇飙高到七万单位。
实验室中以"碳水化合物"以及"半胱氨酸"复制硫醇,皆需以较高的能量才能造出,这与硫醇在中深焙以上的含量远高于浅中焙不谋而合,显示硫醇的产出需要较高的能量。
硫醇化物带有巧克力、奶油糖、可可、焦香、蛋香,甚至肉香, 是浅、中、深焙咖啡的浓香功臣。另外,还有三个化合物与咖啡香密不可分,包括 "4-乙基愈创木酚"( 4-ethylguaiacol ) 、"烷基吡嗪" (Alkylpyrazines)以及"异戊烯基硫醇"(Prenyl mercaptan) 。三者又与咖啡厚实的细胞壁有关,咖啡豆的纤维素占豆重的40%, 这使得咖啡细胞壁结构远比其他种子更为坚硬肥厚。
帕勒曼与史脱在《咖啡为何这么香? 》 (what Makes That Coffee smell So Good? )的结语指出,先前的研究均显示,硫醇化物的前驱成分,极可能就藏在咖啡厚实坚硬的细胞壁内,此一发现足为"咖啡为何比其他种籽或豆类更为香醇迷人"的疑问,提供部分解答。
开课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