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尽苍凉未变初心——重读《倾城之恋》

1984年电影剧照
十几二十岁读张爱玲小说,总觉得不如她的散文那么有吸引力,阴冷、悲情,不欲再看。即便是被誉为代表作的《倾城之恋》,囫囵吞枣后也不知其所以然。时隔二十年重读,才不禁叫好! 这篇小说发表时,作者不过二十岁出头,然而已经可以老到、细致地描写旧式大家庭成员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新兴资本家阶层具有特色的势利精明、理智与情感又是如何在各人内心交锋,因其具体贴切,令人信服,又懂恰如其份节制,没有弄得令人厌烦。除了自小耳濡目染博闻强记练就这种本事,唯有天才能解释。 从《倾城之恋》里,作者流露善意:流苏的状况,放在现实世界里,遇见可心婚恋对象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但是小说努力塑造了柳原出现并一眼相中流苏的合理性,又借由香港沦落的背景促成这双原本还有所猜忌的鸳侣。之所以有这样美满的结局,我想作者并非出于市场的考虑,而是要以流苏“惊人的成就”,立出可供垂范的榜样,为女性暗暗打气。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里仅有的以圆满结尾的作品。我猜想这寄托着她的婚恋观,即男女恋爱当有一定的精神相契为基础(柳原钟情于流苏古典女性美和温存,流苏也爱柳原潇洒和有才智),但仅此还够不上结合成家(柳原与流苏各自有小算盘,周旋许久),必须要心里甘愿为此蒙受牺牲(一个自私的男子与一个自私的女子,把彼此看得透亮,但有彻底的谅解),有时,这种好姻缘需要一点外界的力量(柳原与流苏,如果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互相消耗下去,未必修成夫妻,只是在动荡的世界里,一切全不可靠了,只有当下最实在,他们毫不犹豫结了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觉得这是年轻的张爱玲对恋爱、婚姻的理想,这时,她还没有认识胡兰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