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游山西(一):暴走篇
十一假期来山西介休参加闺蜜婚礼,婚礼结束后,和朋友们结伴游了山西晋中的两大景致,王家大院和平遥古城。
这一次旅行,时间虽然短,但充实而紧凑,所以这一次分成三部分来写,第一部分就必然从景点开始写了。十一真的是不宜出游啊,据统计,今年十一出行人次有8亿人,而我们,就是那8亿分之三。先上一张平遥古城的街拍,随意感受一下……

算下来,完整的旅游只有2天而已,走的地方也没有那么多,可是单单想逛好一个平遥,可能2天都是不够的。这一次的行程很简单:10月2日,从介休出发前往王家大院→10月2日傍晚,动车前往平遥→10月3日,平遥古城一整天
(一)王家大院
一部电视剧,拍火了乔家大院,我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更对王家大院念念不忘,介休和王家大院相距不远,婚礼第二天便果断前往王家大院。
走过这么多地方,见了这么多建筑,欧洲的华丽,江南的景致,西安的古朴,北京的亲切,可山西的建筑却从称呼到样貌,都完全不同。明显的砖质结构,高高的举架,弧形的房顶,村称“堡(bǔ)”,房称“窑”。而有着“民间故宫”之称的王家大院集山西传统建筑于大成,依山而建,层层高去,一个来自西北的礼仪之家的生活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来的还算早,人还不算多。
从视履堡(高家崖)到恒贞堡(红门堡),大小院落纵横交错,与传统的中式建筑的几进几出不同,这里大小院落之间至少都有一条正路一条小路相互连接。主路是主人可行,小路则是仆人所走。甚至堡门都是一大一小,作用也是一样的。

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路,若是没有地图,很容易迷路或遗漏。五福临门的照壁,通往恒贞堡的桥尽头堡门上的“吉”,屋脊上的瑞兽,写满了这个大户人家的愿景。

没有江南的亭台楼阁,朋友说,这里的建筑总让人觉得很“硬”。是的,这里线条粗犷,黑色的砖瓦不加修饰,这里的每一处,都很“真”,砖是它本来的颜色,石是它本来的颜色,木也是它本来的颜色,除了少数的牌匾涂着漆,无论是墙上的石雕还是屋檐的木雕,都是它们天然的色彩。

几乎每一个院子里,院墙上都有一个祭龛,小而精致,雕刻着他们的虔诚。

院内的浮雕和铭文时刻不忘教育晚辈。这个由农从商,由商入仕的大家族,从来没有忘记教导晚辈,也从来不敢忘记祖先。

临近恒贞堡出口,终于有那么几间窑室可以进入,也终于见识到了山西建筑的举架是如何的高。弧形的大门和屋顶,是山西建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是每一个房间都会这样,但总会有那么几间。


沿着路走上高高的堡墙,整个王家大院的样貌在眼下清晰了起来,也终于可以看清屋顶的装饰,我们一直猜测那到底是什么,走上堡墙才知道那是一个个的小烟囱。每一个烟囱,都雕成亭台或兽首的样子,精致而不突兀。
王家大院的最后,我们尝试了山西的养生醋,用当地朋友的话说,他们尝醋都是用勺子舀的。我们尝试了苹果醋、红枣醋、蜂蜜醋和传统的陈醋,味道果然不同。若不是拎起来太重,朋友可能会带上几斤回去。

(二)平遥古城
作为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平遥遍地都是博物馆。其实比起丽江,我更喜欢平遥。虽然同样是严重的商业化,但平遥保存得明显要比丽江强上不少,单单这遍地的博物馆,就够转上两天。
这天正是旅游人最多的一天,平遥的街上挤满了人,景区更是一样,实在太难拍到没有人的照片。但一整天的博物馆逛下来,相当过瘾。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从南城墙出发,由南向北,文庙,城隍庙(时间原因没有进去),镖局博物馆,钱庄博物馆,平遥县衙,日升昌票号。这些必打卡博物馆逛完后,发现时间还相对充裕,于是路上随缘碰到一个进去一个,民居博物馆,商会博物馆。还有前一天晚上路过的平遥牛肉博物馆。
1. 城墙
早晨早早地去了,主要是为了拍大片,比起众多城墙,平遥的城墙无论是高度还是城楼,都要相对逊色一些。但天很蓝,站在城墙上,很适合看古城全景,但由于城墙高度有限,加上我身高有限,看到的全景并不完整。

早晨上城墙,拍照还是很合适的,人少天好易出片。


2. 文庙
三个人专程来拜孔圣人。文庙和科举博物馆在一起,不得不说,这里花钱的地方确实不少,进门有钟,楼前有鼓,敲钟10元十下,敲鼓10元六下。正殿门口可以求祈愿符,红色50元,求平安,黄色100元,求学业。殿前的水池里有福禄寿喜财的石墩,还有金榜题名的大铜钱,可以投硬币许愿。不管敲钟敲鼓还是投币,都有着不同的说法,一下求什么,两下求什么……

不能免俗,我们三人一起敲了十下钟。又换了硬币,我的硬币刚好击中了“金榜题名”的大铜钱,开心得不行。
前往正殿的路上,有一个“龙门”,高高的门槛,旁边写着说明,每跳一次,都有个说法,一个同行的朋友果断跳了六次。

院墙上布满了爬山虎,又是朋友发现的拍照的好去处。

去过很多科举博物馆,西安的高家大院,这里的文庙,每一处都能见识到新的东西。这一次在顶层魁星像旁,有幸看到了保存得最完整的状元卷,那精致的蝇头小楷吸引了我,果断买了一套缩印版。想着状元卷带回家,总也算个好兆头吧。
3. 镖局博物馆
这样的博物馆真的是第一次来,因为好奇,拍下了所有有趣的知识点,比如镖师的“三会一不”,“水路三规”,“镖师三忌”,住店的“三不住”、“三不离”,镖局的专用语言“春点”。每一个都是那么有意思。镖局的业务范围里写着“威武镖、仁义镖、偷镖”,看到这里,不自觉地就哼起了《龙门镖局》的片头曲。

院内的照壁上是一个大大的“镖”字,前面摆着各类兵器,后院是练武场,墙上写着大大的“义”字,场内摆着几个石锁,尝试着提起来一个,看来这么久的铁没白撸,这几天的主食也没有白吃,哈哈。


4. 钱庄博物馆——协同庆
由于人太多,照片反而少了很多。平遥的各种博物馆,可以说是是做得很用心了,这一家大大的票号,从前院到后院,从账房,到信房,到经理房,最后到地下金库,都有着详细的说明和精心的保护,相关知识点也是随处可见。
当然也少不了可以花钱的地方,在“办公室”开具的银票,可以到地下金库兑换“黄金”,感受一下当古代有钱人的感觉。这份钱我倒是没花,但是这个银票的样式还是值得纪念一下的。

地下金库里,每一间内室都有一个编码,展示了陈列金银的库柜,从元宝到金条,柜里依旧少不了游客们的“香火钱”。


5. 平遥县衙
这是我们上午的最后一处行程,已经走到脚打跌了,走进县衙大门,两边的石阶上就坐满了人,朋友说,这都是“阵亡”的战士们。
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明镜高悬的大堂,正堂桌上的令箭,下方的师爷桌,两侧的肃静牌子和杀威棍,无声地讲述着昔日这一县之府的威严。

穿过二堂和内宅,最后是一座“大仙楼”,这是我意料之外的建筑,楼上供奉着的是保护官印的狐仙,据说是平遥县衙所独有。
院内有一株600余年的第五代汉槐,从汉代更生至今,2000年来,它始终在这里,这是我见过的年龄最大的古树,如果它会说话,它将向人们讲述怎样的历史呢?

6. 票号博物馆——日升昌
这位手写银票的大叔,如果不是时不时动一动,差点以为他也是个蜡像。

协同庆记的二掌柜和三掌柜房间是相对而建,不同的是,日升昌则是大掌柜和二掌柜相对而建,三掌柜的房间则和普通的一个员工对面而建,我和朋友们说起这个,朋友们悄悄吐槽,可能这就是股份制和国有制的区别吧。
日升昌的金库入口则显得小了很多,因为不能进去,所以并不知道规模是不是也小了很多。

7. 古民居博物馆
这里曾经住的是昔日平遥首富“侯百万”,虽然跟王家大院没法比,但是在这个县城里,看得出来,这家的主人,是何等的富庶。

因为人太多,没有拍太多的照片,唯一拍了一张,是那块“四世同堂”的门匾。这是古人的愿景,也是现代人的愿望。还有那个总是让我不由想起来的“小羊圈”。
8. 商会博物馆
累到炸裂的朋友们终于抛弃了我,在门口等我,放我一个人进去看。因为不是网红博物馆,这里冷清了许多,但丝毫不影响这里向人们展示晋商的辉煌。“护国扶商”四个大字高悬在楼上,安静的会议室让人闭眼可见昔年在这里商讨要事的委员们。


9. 其他——老巷、老宅
平遥的主街很挤,人很多,但是离开主街,走在老巷里,路过老宅前,就仿佛走在普通的村落里,静谧,祥和,偶尔会看到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

夜里的老宅看上去有点吓人,由于他们的砖质院门,加上夜里不点灯的院子,若是院门开着,看着深深的庭院,没有透出一丝光亮,暗夜里不知这些小路会通往何方,想象力若是丰富一点甚至会觉得有些惊怖。其实也不过是普通的宅院,从室内的窗子里,可以看到灯光,只是院子里的静谧和黑暗,缺少了别处宅院的生气。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每一户老建筑,院门的样子都不一样,有宽有窄,有圆有方,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虽然别处的宅院也各自不同,但不会让人一眼就感受到各自的特点,总是大同小异的,但这里,每一个仿佛都是一个全新的建筑一样。



有的院门开着,一眼能看到,这庭院到底有多么的深,也难怪,夜里即使开着门,屋里点着灯,也还是觉得那样黑,那样静。
前往县衙的路上有一条小巷,很窄,左右都是高墙,很适合拍照。


离开平遥,因为我们都走得太累,终于坐上了那个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观光车,坐在最后一排,看着这个县城渐行渐远,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建筑,这里的美食,这里的博物馆。仅仅两天,我走过了晋中,走过了王家,走过了平遥,走过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