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日志|南京鸭血大洗劫&博物馆发烧友的天堂
Day 1
1.南京博物院(推荐游玩时长:3~4h)
占地7万余平方米,形成“一院六馆”的格局,包括了历史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数字馆、特展馆。
可以现场买票(无需费用),但强烈建议微信小程序提前预约,省去不少时间。
- “历史馆”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展出的物品实在是太多了,许多展台给人一种堆叠的挤挤挨挨之感。
这种人首鱼身形状的陶器还是第一次见到,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想到了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电影中两名警官对“美人鱼”速写画像的无厘头爆笑,只能说是东方想象力在时间洪流中衰退的可悲表现。

对陶俑的迷恋在这一次南京博物馆之旅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历史表情包果然名不虚传



以及每次逛博物馆都会心动的冷兵器,可能是一种对武侠的横向迷恋。

唐朝的浓妆高髻审美特色

偶遇一队小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讲解员讲得十分给力,小朋友们也挺有“博物馆礼仪”的,这才是博物馆和人的相处之道(拉回了一点点对于南京博物院熙攘的不良印象),那种现场氛围以及对大报恩寺拱门上的飞天造型的讲解,让我想到了今生最享受的那次“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艺术展的参观体验,由于对大报恩寺讲得很细致,所以这次南京之旅就没有去大报恩寺游走。
听讲解员讲到拱门曾遭战争破坏损毁,而明永乐帝朱棣在建造之初是要求打造了3/4组,其余放置于库房存储,可见备份的重要性。

- “民国馆”
虽然是网红打卡拍照点,但是地下幽暗的氛围和空气里难闻的味道,实在是不推荐进入,如果真的想打卡民国环境,还不如去横店影视城~或者上海车墩影视城~都比南京博物院的这个民国馆要来得敞亮舒服。
- “特展馆”
- 盛世华彩展厅(这次展出的是“釉里红”特色梅瓶)
“釉里红”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特色品种,被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釉里红瓷器在明洪武年间和青花瓷平分秋色,盛极一时,与朱元璋以红色为贵的礼制不无关联。
而梅瓶造型是一种兼具使用和观众功能的用具,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逐渐收敛,体型修长,亭亭玉立,流行于宋、元、明、清。
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
明代是梅瓶烧造的高峰阶段。早期,梅瓶仍主要作为酒器使用,永乐至崇祯时期则大量地被用于贵族陪葬品,成为等级身份的象征。
- 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特色展)

50元门票去看的特展,可以说是这次南京博物院最佳观展体验(要花钱的就是人少,人少就能有空间的沉浸体验)
这批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公元纪元前后的珍宝从2006年开始就在世界范围内巡展,南京博物院是展览的第26个巡展地,也是中国大陆巡回展的最后一站。
在展厅空间布局,展柜的样式,包括墙面背景,都采用了相互连接、无限延伸的“蜂巢”风格。正与阿富汗的历史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受到来自周边各国的文化影响不谋而合。
位于亚洲心脏地区的国家阿富汗,至今战火不断。战争对这个国家拥有的璀璨历史与绚烂文物造成的破坏不可估量,这次展出,以各个墓主的陪葬为切入,实在是感叹世纪初的工艺造诣与财富厚重。


人类在浩瀚的历史面前,真的要有足够的谦卑。
2.江宁织造博物馆(推荐游玩时长:1~1.5h)
除了云锦织造的一些发展和工艺展示,凑巧遇到了云锦织造体验团队,站在边上看素人小白亲手操作织机看了半天,只能说“男耕女织”的中原文化,现如今,男的不会耕地,女的不会织布,我们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然说到江宁织造,绕不过去的就是石头城的一个历史重要人物,所以博物馆的另一个重心是对曹雪芹家世和他那部旷世的《红楼梦》的主题展现。

这个博物馆其实很适合同“云锦博物馆”一起看(可惜这两个馆在地理位置上没那么毗邻),譬如云锦作品《九龙图》,在两个馆都出现了。而文武官员官服上的补子图案都是在云锦成列馆中出现。文官一品仙鹤补子,武官九品海马补子。


3.六朝博物馆(推荐游玩时长:1~2h)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合称“六朝”。六朝时期建都南京,南京因此习称“六朝古都”,而当时六朝时期的南京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由于在此地(地下2米)考古出土了一整面1700年前的六朝建康城夯土墙(长25米,宽10米),所以原地建造了这座博古馆,集中展现了“江南佳丽地”的风采。
由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整体的观赏性非常棒,不像一般博物馆的空间分割那样古板,真的是感叹“美感”的一次空间艺术体验。

六朝博物馆的展品陈列没有“挤”的感觉(对比南京博物院),每一件展出文物都有自己舒适的摆置空间,展馆的间隔隔断并不是“墙体”,有时候,一排室内竹子、一面屏风、一扇纱帘都是空间隔断装饰。

二楼《六朝风采》的休息座椅上有耳机插孔,可以欣赏丝竹管弦音乐,配合空间装置,是值得体验的室内艺术(音量有点大,建议调低)
三楼的《六朝人杰》展厅一出场就是这“箭镞阵”(这名字我乱取的),历史洪流铺面而来之感。

负一楼的《六朝帝都》展馆,有一整面的瓦当墙


瓦当是当时典型的房屋建筑装置特色,这面瓦当墙所展出的瓦当,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上雕刻的图案没有重复。

大小陶俑是南京各个博物馆的一大看点,佛教文化盛极一时,“南朝四百八十寺”,六朝博物馆的佛像造型也颇具历史意义。

除了大厅的第一层,其余三层都有特色小印章,可以自己带着小本本去敲章(不过印泥是真的着色能力太差,所以要超级用力~)

4.南京先锋书店(推荐游玩时长:40min)
纯粹是打卡的南京地标(五台山总店),草草得逛一圈,文创产品比书来得更加有意思,这大概是书店生存现状。



收银台附近翻看的漫画集——【我所有的朋友都在星期二过期了。】
Day 2
1.牛首山(建议游玩时长:4~5h)
远离市区,通勤花了很久很久(主要是因为没有地铁,得坐公交车,等车也蛮久的),在景区内搭乘观光车,真的不要自作聪明地选择路线,事实证明,买20元的景区交通车车票,按照“景区交通车游线”三号线(天阙站—三宝站—宝相湖站—吟龙湖站—牛首站—佛顶寺站—天阙站)是最最科学的路线了。

- 景点一:佛顶宫
南京有世界佛都的地位,其中2010年6月,在地宫重现的佛顶真骨舍利,更是为金陵佛界盛事,“见佛舍利,如见佛陀真身”,佛顶宫的释迦摩尼佛顶骨舍利对外公开瞻礼时间是有具体安排的,主要是重要的佛祖纪念日。

除了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还有36颗诸圣舍利(高僧大德的舍利)也在2016年被迎请入牛首山佛顶宫。这36颗诸圣舍利是在2008年和佛顶真骨舍利同一地宫出土的3000多颗的其中一部分,往往后世的诸圣舍利都是供奉在佛祖舍利附近的地宫中,如2008年出土的这种诸圣舍利和佛祖舍利同处一个地宫的现象十分罕见。


佛顶宫前的一整面浮雕石刻也挺壮观有美感的
佛顶宫入口外面还有很长的一条“千佛廊”,墙壁上展现了各个国度地区和各个时期的佛界知识。(也会有一些小姐姐在这条长廊上凹造型拍照,可见视觉上的足具观赏性)
整个佛顶宫建筑风格庄严与恢弘设计感并重,不愧是斥资40亿打造的。
- 景点二:佛顶塔
因为实在太累了,所以没有去,但是其实从佛顶宫前面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整个宝塔。

- 景点三:佛顶寺
太累了,实在太累了,和普通寺庙也没什么大的区别。

总的来说,牛首山国家AAAA旅游景区,是由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地而衍生出的一大片区域形旅游景点,但真正具有价值的还是佛顶宫,其他的景点都不免有一种“衍生品”的意味。
“牛首山景区”的solgan——"咫尺如来"确实是中文的魅力。
2.南京大排档(建议时间:3h)
南京大排档,排队火爆程度是不用多说的,早点去!早点去!这是唯一建议。
夫子庙里面的这家,我们是下午3:20取号的,等了40+分钟,吃了2个钟头。

- 两个女生的菜单(以作参考):
江米扣肉、天王烤鸭包、桂花拉糕、金陵烤鸭、招牌蟹黄豆腐、一品毛血旺、古法糖芋苗(由于排队时间过长的赠品)、两份米饭
糖芋苗很好吃,没有想象中的甜腻口感,反而有一股薄荷清凉感;
江米扣肉太容易饱了,和肉粽没有多大区别,不是特别推荐;
桂花拉糕得及早吃掉,建议作为餐后甜点追加点单;
毛血旺很上镜啊,也很好吃,在南京,把这半辈子该吃的鸭血都吃了,有一种给自己换血的感觉

还有一碗糖芋苗没登场
3.科举博物馆(推荐游玩时长:2h)
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科举考场,和北京的顺天贡院并称【南闱】和【北闱】。而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建设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具有专题性呈现意义,而且独特的是,博物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主体之一是地下四层的展厅,空阔之极。入口就在夫子庙商业街里面,可以晚上逛。

在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明远楼遗址保护区也是“南京科举博物馆的其中一部分”。有很多典型的及第牌匾和当时乡宴的菜色。


从地面进入地下的通道是一面整体感很强的瓦片装饰墙,适合凹造型拍照。包括地下展厅的装饰,其实都有点暗藏玄机,比如有一个展厅的天花板位置是许多悬挂式的牌匾。
整个地下展厅其实更多的是用现代科技做一些影像科普,其实还蛮适合中小学生做专题社会实践的,如果认真做笔记的话,收获颇丰,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Day 3
1.鸡鸣寺(推荐游玩时长:1h)
门口买票,网上攻略是说要用现金买票,但其实现金、支付宝、微信付款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带了现金的话,售票窗口的人会少很多,买票效率会高不少(所以还是推荐带现金)
进寺门就可以免费领线香,但是要到寺顶统一点燃供奉。

根据指示,在药师佛塔外围绕着顺时针走13圈,心诚则灵,进内叩拜即可。
寺庙整体不算大,但和四周青山掩映融洽,闹市中的一处清净地。
“药师佛塔”碑文介绍:西元527年(梁大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建同泰寺并九层宝塔,崇丽一时。十数年后,塔焚毁于雷火。拟造十二层宝塔,值侯景兵变而止。西元1387(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崇山侯李新督工,重建佛寺,御笔题名“鸡鸣寺”。宝志禅师法函于山巅,建五层宝塔。西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鸡鸣寺毁于兵火,塔遂没。同治、光绪年间,复建鸡鸣寺,未建宝塔。西元1988年春,鸡鸣寺复兴伊始,在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宗诚师太率莲华师太等众弟子积极呼吁并四处奔走后,南京市佛教界人士倡议兴建“药师佛塔”。天人护佑,十方共襄。“药师佛塔”于西元1990年四月落成。重建的“药师佛塔”总高44.8米,七级八面,门拱重檐,内梯外廊。塔院内的环行碑廊记载着东方琉璃药师佛的故事。塔顶矗立着重5吨、高11米的青铜塔刹,在阳光的照耀下,佛光金光溢射四方。佛塔底层高7米,供奉着明代铜铸药师佛像。四周光明灯,日夜长明。二层以上,每层均设有四层明代金丝楠木雕花佛龛,每座佛龛内供有一尊楠木雕的药师佛像。

2.云锦博物馆(推荐游玩时长:20min~30min)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锦,成都的蜀锦以产地命名、苏州的宋锦以朝代命名、广西的壮锦以民族命名,唯有南京的云锦,是以其锦面灿若云霞而得名。
云锦作为含金的织物,有金丝、银线、孔雀羽绒的用料,两名织工一天只能织成五到六厘米,可谓“寸锦寸金”,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一章回中,宝玉那件烧破了一个洞的外袍罩子恐怕就是这种名贵织缎,也只有在这座石头城,在这座拥有江宁织造的金陵胜地,才会有这样的文学想象。
“挑花结本”“通经段纬”“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这些手工技艺至今是机器无法代劳的。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云锦织造工艺中的“妆花”技法,色彩艳丽造型繁复,具有南京特色的妆花织物之一名为“金宝地”,听这名字就可以想见富贵模样。
云锦博物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旁边,出口处和商业购买区融为一体,目的性很强,博物馆重点感觉已经移接到了云锦织就技艺的现代传承,因此比较关注现代商业市场意义,比较适合走马观花。

写在最后,一点遗憾
由于是暑假的末尾去的,所以人流大还是中国旅游的一大特色,由于排队队伍长到难以想象,没能去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因此,如果有这项参观规划的朋友,可以建议早点出门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