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尔干半岛的第四天
今天从塞尔维亚过境黑山,边境设置非常简单,在塞尔维亚这边,只是个路边的小亭子,警察上车将大家护照收走,逐个检查盖章,再还回来。而到了黑山境内,边检站像是收费站一样,检查下护照很快就放行了。
在这次旅行开始之前,巴尔干应该只存在于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政治时事要闻的记忆中,火药桶,萨拉热窝,一战导火索,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科索沃战争。在真正踏上这边土地,这些曾经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
出发的前一天,看了部电影《无主之地》,曾获2001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讲的是90年代初波黑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当时虽然觉得这是部好电影,但对于里面不同阵营之间冲突的原因很不了解,看起来有点懵,现在再回想,很多东西就懂了。
向导在见面第一天就开玩笑说:我不用动就在四个国家呆过。大家都笑了,他指的是塞尔维亚所在地不断变化的国家名称:1963-1992,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2003,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2006,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之后,塞尔维亚。
他自问自答,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共分裂成了几个国家?六七个国家。对于承认科索沃独立的那自然就会是七个国家了。语言呢?政客们或许会说我们有六七种语言,但实际上作为普通人,他们觉得只有一种语言,因为虽然目前已经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但从民族、语言和宗教上有太多密切的联系。
昨天早上,在贝尔格莱德的圣萨瓦大教堂,他讲起科索沃战争的来由,这个来由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大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首都,土耳其的军队那时候非常强大,直接攻打到了他们的首都,当时的国王拉扎尔拼死抵抗,但仍然失败战死,还好当时土耳其发生内乱,军队撤回,算是塞尔维亚最终维持了胜利,而当时的领袖拉扎尔由于其誓死保卫国家和首都的各种精神,被奉为东正教的神灵。考虑到科索沃的位置过于前线,塞尔维亚将首都迁到了更为内陆的贝尔格莱德。他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科索沃这个曾经的故都对于塞尔维亚这个民族在感情上的重要意义,这可是拉扎尔保卫过的地方啊,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但可惜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法理解这背后的意义和科索沃在塞族人心中的重要性,当然即使理解,就会变换方针么?
问他是否去过科索沃。他说去过的,曾经在那里待过四年左右,是2012年左右,政府资助的项目(没有求证,应该是指塞尔维亚政府),为了帮助科索沃的发展,会有些政府项目,比如他参加的就时去科索沃当地的大学读书,由政府来提供一切费用,等于是给当地送钱。问他你在那的时候觉得害怕吗?他说会啊,经常会听到枪声和炸弹声。据说现在科索沃还有大约5%的塞族人,大部分人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问他为什么这些塞族人不离开呢?他说为了拉扎尔,所以要守卫住这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