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国以后才知道的事
查看话题 >你的英语离母语水平有多远
声明:本人非英专,非TESOL,裸考托福109,两个多月时间准备GRE首战330(162+168)。以下内容仅为个人意见。
前阵子发过一条说说:“出国以后就觉得,在中国这种英语既不是第一语言又不是教学/工作语言的国度,几乎很少有人理解什么叫做‘母语水平’”,今天详细展开说一说。
之前写了篇关于提升词汇量的文章(https://www.douban.com/note/721527713/),那今天也从词汇量讲起。
国内高考英语科目词汇量的范围是3500,大学六级是6000,雅思托福为8000,GRE和八级相似,大概在12000左右。我们按照研究生出国的标准,假设一位同学在所有标化考试后还能记得75%背过的单词(通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那么ta的词汇量大概在1万多一点。再对照下图,这位同学的词汇量和几岁的母语人士相当呢?
10岁。
是的,你没看错,10岁。这还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从小接受的教育比较好、读书比较多,那么词汇量还会再高一些。也就是说我们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再过五关斩六将出国,在最基本的词汇水平上只和英美一个10岁的小朋友相当。而10岁小朋友比我们幸运多了,毕竟他们的同学朋友又不会语言水平比他们高出一大截。。。

根据研究,生活在英语国家多年的非母语者平均每天会学到2.5个新单词,相较而言母语者每天学一个新单词①。虽然这个研究结果的应用性高度可疑,比如能有资格呆在英语国家那么多年的人群已经是非常特殊的一群了,大部分人未必能留下。但就让我们假设这是真的吧,那么出国后在不刻意学习语言的情况下,你需要(25000-10000)÷(2.5-1)÷365≈28年时间赶上母语人士的词汇量。不过如果能住28年的话,应该也不会在意这些了吧。。。。。。
那怎么办呢?路就两条:要么定期背单词,要么大量阅读。
这还仅仅是词汇量,语言的基础,除此之外听说写三方面还各有自己的难关要攻破,所以除非是同传等特殊行业,不然要在国内培养出母语级别的英语能力,没有必要也基本不可能。就像一个外国人说自己不去汉语国家,但可以把中文练到母语水平,你相信吗?
撇开等级考试成绩不谈,个人觉得国内大家的英语水平可以粗略分为几个阶段。
阶段一:
通过高考的英语听力练习,但生活中基本无法使用英语,最多回答下外国友人问路。
阶段二:
已经非常勇敢地开始向英语角进发,和中国同胞们用破碎的词句交流彼此的意见,或者在默默聆听外国友人30s的慢速演讲后挤出一个干枯的笑容,努力思考该如何回应。可以用英语学习简单的知识,或者在痛苦的煎熬过后用英语完成特定的任务。
一些入门级别的翻译、外资公司新入职的员工,同样在这个圈层。
阶段三:
英语比较好的同学大部分在这里。可以用英语完成大学级别的欧美学校网络课程,或者国内英语系的线下课程。在和别人用英语交流的时候,终于可以完成一段对话而不是听上去像单口相声,出国游玩也能保证基本的存活与安全,没有走丢的风险。
硕士阶段出国留学的人,内部差异也很大,一部分在此阶段,另一部分在下阶段甚至更高。
阶段四:
这个层次很有趣,除开金字塔顶尖的一批人,这里算是汇聚了各路高手,只是他们路径不同。
第一批是欧美学校拿了PhD学位后回国任教的青椒们。他们一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极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及专业化的英语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则因性格、专业不同而差距悬殊,但在国外待了3~8年不等的时间后,至少在国内应用英语是不会有太多问题了。
其次还有回国就业的美本年轻人,他们数目不多,却大概率从小就接受比同龄人更好的语言教育,又实打实地在异国度过了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语言能力与英语思维应该是专业人员外最好的一群。
三是外资公司的部分员工。外资公司是个充满幻觉的地方,因为同事有相当比例的外国人,许多工作也需要用英语进行,于是给了大家“这就是生活在英语国家”的错觉。不过即便是在同一个公司,一个需要全世界到处出差并和其他国家团队进行电话会议的员工,与一个整天处理文档邮件报告偶尔才需要实时交流的员工,两个人语言能力肯定也是相差甚远。
最后即英语培训行业的老师及各路英语学习大V们。虽然大多数机构老师的语言成绩和教学经历都是伪造的,但也不排除有少数精英存在,还有其他行业因为各种奇妙原因而刻苦钻研英语最后打开一片新天地的人。
阶段五:
如果你认识这个水平的牛人且他们在传授自己英语学习经验的话,请留言告诉我。
相对应的,(通过留学途径去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的人也可以分为几个层级。
层级A:
还在语言学校上课的,对应上述阶段二或三
层级B:
满足了学校语言要求但在英语环境生活不到一年的学生。
换了一个环境之后,难度可谓是骤然上升了不少。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而言,第一道难关可能是听懂课堂内容。不少被大学录取系统坑害或者通过曲线救国方式入学的学生发现自己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课堂讨论参与不进去,助教布置的作业也没明白要求是什么,基本上处于抓狂状态。好一些的可以听懂lecture了,却发现周围同学的发言无论如何还是很难理解,group project 更是一筹莫展,只能拉着中国同学一起做或者每次被美国同学cue到的时候就展露出神秘的东方微笑。
不过第一年也是语言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基础达到一定水准的人,第一年结束后再回头看当初的语言考试,会觉得难度骤然降低;而对还没准备好的人,这一年可能会让你非常抑郁以至于后面会想要一直呆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所以,最开始的经验真的很重要,我一直是不推荐语言上没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就贸贸然出国的。。。。。。
以及,本科课程的语言难度比研究生要高,因为要修大量满足通识教育的基础课,而研究生课程专业难度更高。
层级C:
在国外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或许你已经把口语修炼到日常交流无障碍、偶尔还能开开玩笑展现自己幽默的程度,却还是发现有着深深的文化隔阂。别人随口提起小时候看过的影视剧,青春期的烦恼,(美)国(境)内最近的动态,你还是会感到一阵尴尬,仿佛时刻被提醒自己是个外国人。
此刻大概是一个人最想念故国的时候。
大部分人会选择回过头来,重新追溯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语言、文字或新的社交圈建立起和中华文化的链接。不过,隔着安全而适当的距离祟拜祖国是一回事,真实地接触与回到那片土地又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也可能你终于度过了漫长的黑暗期,现在可以享受作为一个双语人士的好处了!有英语水平加持,你可以选择几乎任何想学的专业;抹平了语言上的劣势,找工作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比美国同学强多了。各种有趣好玩的活动也可以放心参加,get the most out of them.
层级D:
我觉得这些人应该不会看豆瓣吧。。。
讲了那么多,其实语言这个东西,根据自己需求来就行。比如虽然我非常想学日语,但因为生活中用不到,所以至今停留在五十音图。。。。。。比起积攒一堆英语学习的材料增加自己的焦虑感与自责心理,可能还是想想自己生活中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对提升日常的幸福感帮助更大。
-
abrahamfu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