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叛逆之路
"我们不一定会走的很快,但我们一定会走的很远。"
周三的清晨,纹指发了一条信息说到。九月是丰收的季节,家楼下有两颗石榴树,经过冬天的忍耐,春天的萌发,夏天的肆意生长,它结出的果实丰盈地挂在枝头。
抬头看着它们,心里踏实地羡慕着。真我,现在还只是一粒稚嫩的种子,有朝一日,愿它也会枝繁叶茂,我愿奉上我的辛劳,浇灌它长大。

一、
9月8号,小站的名字正式确定为真我心理BeMyself。种子萌芽之前,有一个漫漫前传,那是关于两个女孩自我探索的故事。
我和纹指相遇在2018年1月。像两只逆风而行的鸟儿,驶进了同一片海域。
22岁前,纹指航行在一条看起来光明而充满希望的路上。她听从教导,努力学习,考上北大,顺利保研本校。20多年来,她一直活在生活为她设定的圈圈里,令父母满意、旁人羡慕。但她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开心,对未来也不期待。
她问自己:
"20多年来,我一直在遵从别人的心意,从不出圈。可是我自己的心意是什么呢?"
"如果把圈圈拿掉,我会选择怎样活着?"
她想认识真正的自己,想过忠于自我的生活,她开始探索,开始出圈。放弃了保研,选择了一边工作一边探索。她也曾经历过万分迷茫痛苦的时刻,也曾被人生的无意义感吞噬,也曾想过放弃这般折腾、退回安安稳稳的圈子里,但最后,她都坚持了下来。
她心里有一股力量,她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本性所热爱的事情,她不想将就过一生。在多次自我探索后,她认定了心理,而后毅然从互联网大公司跳到了心理小机构,从零开始。
而那时我的轨迹,也刚好落在了这家小的心理机构中。
我模模糊糊地感知到,我想建立一个东西,它在前端会输出启发人们认识自我的泛心理学内容,中端连接心理学相关的服务和课程。而在这家机构里,有我想学习观察的方向。
那时,我也走在探寻的路上。作为一名山东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我从大二就开始翘课,去当地的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我还记得在中心听见导师讲荣格理论时内心涌动的暖流,记得接听一个 又一个来访者的电话,记得和我一起做沙盘游戏的男孩。后来,我选择了去英国读心理学的硕士。再后来,我回国探索互联网+心理学的机会。
当内心不够坚定的时候,也有迷路的感觉,回望这一路走来,它并不笔直,踉踉跄跄。然而,心中指引的那道光芒,始终都在。
彼此遇见之后,她继续去香港中文大学读心理学硕士,我在北京做内容,当我们都更加坚定成熟之后,真我心理的种子也就诞生了。
我常常想,我们会遇见谁,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对于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来说,不是偶然的。
就像一颗忠于自我的石榴籽,千难万险,开出的也是石榴花。她最终生长的姿态,她树干上的风霜是和周围阳光雨露交互的结果,然而,她不会背弃自己,她会抓住所有的机会,枝繁叶茂。

二、
欧文·亚隆在《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里提到,当他还是一个正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年轻治疗师时,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Neurosis and HumanGrowth)启发了他。
这本书里最为有用的概念是:"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卡伦·霍妮相信,如果移除了障碍,人自然地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
从那以后,这颗树的图景也种在了我心里: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而我们的使命,是让蕴含在种子里的潜力成为现实。
这一路是艰辛而凶险的。人心羸弱,为了得到世俗的认同、为了赢得别人的爱、为了掩藏内心的恐惧,为了生存,我们往往要带起面具、建立防御,甚至,对自己说谎。
成为自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孤独而叛逆的路。但,它也是一条通向自由的路,一条回家的路。
它听起来似乎很悬,其实"如实地成为自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生状态,人本主义奠基人罗杰斯这样描述它:
- 抛去伪装 (Away from facades)
- 抛去“我应该..”(Away from "oughts")
- 抛去迎合外界期望 (Away from meeting expectations)
- 抛去讨好(Away from pleasing others)
- 朝向自主 (Toward self-direction)
- 朝向“成为一个过程,而非结果”(Toward being process)
- 朝向丰富复杂 (Toward being complexity)
- 朝向对于经验感受的开放 (Towar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朝向对他人的接纳 (Toward acceptance of others)
- 朝向自我信任 (Towards trust of self)
关于这个状态,毕加索有一句精辟的名言,他说:"我本想成为一个画家,然而我却成为了毕加索。"

也许,若我们再向前跨越一步,乘着一帆小船,渡过江去。而后会发现,如觉者所言,其实无江可渡。
"我们都生活在能量之海里面,这种能量是扩张与收缩的波动。受孕时,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但也连接到这个振动的能量,我们把这种共有的链接称为宇宙的、或整体的‘爱’。我们终其一生都向往这种爱,却很少能感觉到。似乎有某种强制性的规则,是我们注定要先经历分离,以完成个体化的历程;先成为个体的自我,才能完成更重要的目标:更广大、更崇高的宇宙之爱。"(by Bennet Wong )
这是造化神圣的游戏。跋涉千山万水,跨越亿万年的分离,和真我相融,认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到,人生的意义是: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成为真我。
这也就是真我心理BeMyself的初心,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和方向。山长水阔,不怕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三、
真我心理的使命是帮助人的心智成长。
现在,它只是一颗天真的种子,等待萌芽,扑闪着理想主义的大眼睛,九九八十一个成长的关卡在前方,前路的艰辛坎坷都还没有体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傻傻地坚持也好,聪明地坚持也好,坚持这个参数本身,决定了事情能不能做成。其他参数共同决定,它可以做得多大多好。
如果力量不够,就持续地积蓄力量。深潜,再深潜。当我懈怠、悲愁、迷失的时候,希望我能想起当下我对自己说的这些话。
坚持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是热爱。
我渐渐明白,不是闪亮的理想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它。我尝试过放弃,尝试过怀疑内心的声音,这么做没有让我离开,只是让我徘徊罢了。
或者说,今天的我更加理解了自己。她就是一个那样的人,她的心里始终有一颗这样的种子,她是那个小学就叩问人生意义的怪咖小女孩,我要去成全她。幸运的是,她并不孤单。
遥远世界的朋友们,也许,一个人有好几次出生,第一次,是他疼痛地穿越母亲的身体降临人间;第二次,是他意识到人必有一死,开始思索: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又将去向何方?第三次,是他认清了漫漫苦海的真相之后,找到了心之所向。
我祝福你,也祝福自己: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