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巡礼
早上淅沥沥的小雨中在阿姆斯特丹运河的小船上漂啊漂,虽然下着下雨,但阿姆的颜色却是丰富多彩的。河连河,路连路,桥连桥,乘坐在橙色的游船之上,扁扁的匍匐的小船就像海底的蝠鱼。
今天是与手机几近隔离的一天,半格电撑了半天之后,记录了满满的荷兰国立博物馆,再到私人收藏的梵高博物馆。下午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街头游走,最后的终点是在阿姆斯特丹的火车站。夜晚坐公交回酒店时也看到了爱湾灯火通明的模样。电影展览馆建造的样式新奇,而右侧犹如梵高笔下港口的星夜,花灯跳动下一点点的星光在闪耀着。
阿姆斯特丹火车站算是为数不多的水铁联运,古典的砖红色火车站,前方就是游船码头港口,无缝衔接。在这个城市夜晚游船,坐在船上慢悠悠地和三五好友畅饮畅游。也有热爱自由的屋主把船屋装扮设计得就像温馨的家,绿植和工艺品都是必不可少的。沿着运河的咖啡馆和小酒馆极多,可以慢慢走慢慢看。那些蓝色背景、黄色背景的都是我的大爱可以慢慢看。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在教堂前的台阶上坐会儿看海鸥、飞鸟滑过。米兰大教堂有许多的鸽子,而运河靠海会有许多的海鸥飞翔。
荷兰有几家不错的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上午去到了荷兰国立博物馆和火车站一个立面造型,用的古老的砖墙立面,这大概是阿姆斯特丹的特色。博物馆和深圳图书馆音乐厅一样采用的下穿式。许多街头艺人就在这里表演,比如拿着大大的三角形不知道是某种琴的。

进入到博物馆之中,淡雅素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伦勃朗的《夜训》,以及一系列波澜壮阔的18世纪作品。以及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街巷》,一只振翅飞起的大鹅,战斗与惊起状。

船模的故事也极多,讲述的是荷兰人征服大海的过程,在漂浮的大海中与海浪搏斗,其中一幅纯白色素雅的航海图非常喜欢,生生不息的斗志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彰显。还有那幅北国风光的,滑冰的,准备节庆的,民屋都是最传统的模样。摩西奶奶的画风像是向这位画者的致敬。

《夜巡》曾被闯入博物馆的极端分子划伤过,目前正在扫描修复,与小小一幅的《蒙娜丽莎》相比,《夜巡》算是鸿篇巨制了,整面墙就这幅极具动态的画作。伦勃朗本是一个极懂洞察业主需要什么的天才,人生的前半段就已走上了职业生涯的巅峰。与梵高、高更等一些落魄的画家相比,他的前半生能挥斥方遒掌控的资源极多。但某一天,他突然想做自己了,画自己认为好的,而大众的审美跟不上,他一手促成了自己的被抛弃。资本的力量只想继续追逐那些听话的画笔,不需要那么多带有思想的画笔。

围观《夜巡》的群众熙熙攘攘,将画作里三层、外三层拥上,不想靠近这样的趋之若鹜。最后 ,脚步在无意中停留在了伦勃朗的自画像跟前,整面墙只有他一人,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的回眸。他已经老了,也在逐步被人遗忘,留着他的不舍,如果被有心人读懂了他眼中的天地,他会高兴的。

荷兰博物馆的戏剧性极强,一方面有我特别喜欢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像,最普通的生活场景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比如一家人在一起读圣经、插花,做饭,还有醉酒的欢乐模样。另一方面不能免俗的有些特别华丽的宫廷贵族画像,奢侈、精致、华丽这些词已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模样。严肃的、刻板的,虽然画家受业主之托已在竭尽所能地美化他们,为他们留下最美的瞬间,但依然有些非常真实的肥头大耳、刻薄的面孔就这么永远留在了这个博物馆,记录着属于荷兰份的真实。

除了画作,从殖民地带回的奇珍异宝,精致的金色厨具,巧妙的层层斗柜,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也有出现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喜欢这个博物馆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大部分的珍宝都属于荷兰人自己创造的,是属于那个繁荣的市民阶层兴起后的真实生活。虽然它们有可能不够古老,不够具有划时代意义,但贵在真实,以及每个阶层都在尽力用自己的艺术品味创造和留下印记。

而你要问起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最值得看的是什么,大部分回答可能是来自埃及的方尖碑、木乃伊等等,可这些是属于他们自己国度的吗,是自己创造的吗?不是啊,他们只是暂时保存了其他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荷兰国立博物馆也有一些属于殖民时期抢夺而来的珍宝,这在附一层比较集中,时间限制这层的馆藏尚未看完。

荷兰国立博物馆的丰富性时而会有滑稽,时而有趣,它就像一部喜剧,喜欢的人可以慢慢品读。从整体质素上讲艺术品品格非常高,但那些乱入的肥头大耳贵族翻白眼的表情逗笑。这样说来,洛杉矶的盖缇博物馆的整体质量更高,基本无乱入拉低整体品格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