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个体,抵抗主流媒体
本文提到的“电视”是个泛指。它也包括微博,哔哩哔哩等各种使用的娱乐APP。
我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孩提时代少有的娱乐就是看电视了。曾经我也是一个疯狂的电视少年呀。一个曾经时常在妈妈出去上班后偷偷看电视的小屁孩,在长大后,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后,居然会开始批判主流媒体。
我是一个没有快手和抖音的人。这可是15秒的罪恶,将广告的心理时间发挥的淋漓尽致。我最常逛的视频网站是B站,谁让我喜欢看记录片呢。
08年看《机器人总动员》的时候,只是把这当成了动画片去看待,至于什么未来世界呀,机器人之间的爱恋呀,那时年幼的我全然未知(没办法,在情商方面开窍的太晚)。去年再次回顾这部电影时,一方面感叹的是人家10年的制作的水平,另一方面感叹的是现在人类的生活是不是越来越迷失自我了。
当然,就一部电影嘛,给我的只是些许的感叹,而后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直到最近我遇到了《娱乐至死》,这本大名鼎鼎的批判电视媒体的书。
该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中国还没有普及电视的年代。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其中的观点至少在改革开放取得成果之前会觉得是在耸人听闻。为什么呢?没有普及电视,固然是一个原因。可是书中涉及的政治部分的娱乐化,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台湾不算)。教育部分的娱乐化,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是被人追捧的,比如寓教于乐。至于电影业、娱乐业,还被标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近些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提高,4G都快变成5G了。电视已经早已不在是那个安于客厅一隅的电视了,它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它在每块大屏幕上。这样的习以为常,让大众已经习惯了它们。那些不玩手机的人是少数,那些在公共场合拿着实体书看的人,简直是稀有物种,可放入动物园去参观了。
电视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化生活,而在于对于人思维架构的改变。
首先是对于耐心的消磨。
现代人,越来越没有耐心。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电视是一个动态的内容,它在不停地给你信息,让人造成一种错觉,啊,这个世界,就是要动要不停地动,要不停地变化。现在的我是个挺有耐心的人,这是我刻意培养的结果。以前的我是很没有耐心的,从没耐心到有耐心,这是我走过的路,所以我知道有无耐心对于人生活的完全不同的变化。举一个简单例子,就是看视频加载,没耐心的人会等的非常焦急,可是这样的焦急完全没意义呀,因为大部分等着加载的视频它的内容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至于什么是有意义的,以后再去讨论吧)。
接着,就是对于人的逻辑能力的削弱。
大多数电视都是缺少逻辑的,为了娱乐放弃了逻辑。其实,对电视要将逻辑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应该先问问它们是否符合实际。连实际都没得办法符合,还谈什么逻辑。至于科幻题材,符合科幻的幻想我是接受的;但是魔幻题材,我就完全觉得它是在自嗨。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电视中的娱乐使人越来越难以容忍无聊或者说痛苦。
生活的大多数时刻都是平淡的。电视连续剧电影,常用的“三年过后”“十年过后”只是几秒的时间,但对于活在现实中的人来说,那是真真切切地分分秒秒啊。那些平淡的时刻,需要自己去好好生活,去体验生活,去创造生活的快乐,而不是将电视当作“解忧丸”逃避现实。但屏幕黑后,人还是要回到现实。
写了这么多,感觉看的人也不会有多少,毕竟一个个看字多累呀,哪来耍视频看图片来的开心。但,只要有一个人能看完,能和我有同样的观点,我就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