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祖国这个词,看起来古老,其实挺年轻的。它最早的意思,是指祖先所生活的地方。据说最早出现祖国这个词是在《明史•西域传》:“默德那(麦地那),回回祖国也,近天方。”也就是说麦地那这个地方,是回族人的祖国。不过祖先生活的所在,未必是后代还生活的国家。那时的祖国,更多是指定居在中国的外来民族原来的国家。对于土生土长的人来说,说的是祖籍。比如杜牧,京兆万年人。比如张岱,浙江山阴人。那时的中国人,国家的概念大概是淡薄的,他们更在乎天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尤其在闭关锁国的明清,人们大多不得出去,更是如此。
大概到清末,由于西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许多人为了救亡图存,游学海外,甚至定居于国外,许多人要向外国人、向自己的后代,说自己从哪里来,才越来越多的用到了祖国这个词。比如远赴扶桑游学的秋瑾,面对陆沉的祖国,她激愤地说:“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慢慢的,祖国变成现在的意思,变成了祖先和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慢慢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变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慢慢的,我们不说亡天下,却说亡国灭种。这其中深藏的意识变化,实在剧烈。
祖国这个概念在那时实在年轻得很,他与彼时的中国人一起在逆境中生长。或许我们应该听听那时的留学生敲响的警世钟,听听那时学堂上所教的乐歌,“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造警钟鸣?”“东亚雄洲将陆沉,一曲歌成君且听。人生为学须及时,艳李秾桃百日姿。蹉跎莫遣韶光老,老大年华徒自悲。少年努力咸自爱,时乎时乎不再来。近追日本远欧美,世界文明次第开。”
一百多年过去了,变化之激烈,百代未见,祖国这个词,似乎已变得古老,似乎古已有之,就像代表她的长江,代表她的黄河。其实不然,至少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近追日本,远追欧美,让中华文明之花再一次于世界文明的园林中绚烂开放的理想,我们还在追求,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祖国这个概念,才一两百年,中华民国成立,才一百余年,共和国成立,才七十年,大家都还年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