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八卦4:又当又立,孔子诛少正卯的真正原因
前几天写了《谈谈不要脸,从秦观到孔子》一篇杂文。但阐述的并不全面,再写一篇来表述一下进一步的思考。上文提到,孔子诛少正卯千年来饱受争议的点,其实还有一点,孔子之诛也成为千年来悬在创作者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故事简介如下:卯(?~前496)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论衡•讲瑞》中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3日。少正卯死了以后,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孔子所说诛杀少正卯之五罪:有很多解释,比较流行的是是——“心达而险”(通晓世事而用心险恶)、“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伪而辩”(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又非常渊博)、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
但是这五个罪名其中的每一个概念除了明显的常识常理之外,都没有固定的准绳,因此既是圣人清扫社会的范例,也是文字狱思想罪的专制工具。既有唐玄宗赐死宋之问、新中国取缔邪教组织也有晋竹林七贤、明东林党惨案。
如何定义险?如何定义辟?什么是伪?什么是丑?什么又是非?其实诸子百家每一家都在努力为以上五个概念给出自己的定义,每一家都在梦想用自己的定义来建构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斗争。但是百家们的斗争是有理有据亮出定义亮出观点亮出立场和态度的斗争。是类似当量类似层次和能量对手的较量。按照故事中的说法,卯这种人很可能是那种职业刺头儿,哗众取宠并且只破不立的诡辩者。比如脱口秀周立波、后期剑走偏锋的毒鸡汤教母咪蒙者流。生活中这样的人其实某种程度上非常常见,只不过达不到需要孔子出手的社会影响力罢了。
在儒家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的漫长历史中,诛卯事件主要是以“圣人治奸”的面目出现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诛卯事件在议论里的出现方式由以往的“圣人治奸”向“孔子污点”的方向转化。
在今天,用今天的法学和法律的视角来看,少正卯并无必死的罪名。如果硬要套上罪名的话,就难免是“思想罪”,“言论罪”。在今天普世都已经保障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时代。以这样的罪名来杀人,当然并不是好事儿。刺头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身在体制内的刺头儿。少正卯,卯为名,少正为官职。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我们很明显就能理解孔丘诛杀少正卯的理由了: 你丫吃着体制的饭,还要砸体制的锅。既享受着体制内的特权和便利,还想树立革命派,异见者的公知人设。特别是在孔丘当时任大司寇,代理宰相,正在按照自己的定义来进行社会建制,并需要尽快立威的时候,拿这种人开刀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另外一个角度讲:少正卯被杀,孔丘说杀就杀,而没有形成政治上的波动,也可见这个人其实是没有自己的基本盘的(本段及故事简介引自知乎用户图伦加利亚)。
任何时候,又当又立,首鼠两端之人总是大量存在的。人性的贪婪决定了这种现状。区别只是能量和当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永远比饕餮更能得到社会的接受,精致是其伪,但无精致便成丛林。任何时候,从社会意义上讲,伪君子永远大于真小人。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者几希。所谓文明,不过是野蛮和蒙昧的精致面具。面具不恐怖,摘下才是。守住大伪,方存大真。此乃笔者眼中圣人之大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