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变态
1
《上锁的房子》
我读了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集,里面不少短篇都是很变态的。我很喜欢。尤其《上锁的房子》这一篇,写的真的挺好的。只是结尾有些逃避。假如过上五年十年,他完全可以再多写一段。故弄玄虚永远不是最高级的写作处理技巧。比如杜拉斯的《情人》,结尾处写尽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读完最后一个字,我没有一句想说的话。这是最高级的处理。
当然,这样高级的处理是需要实力支撑的。我近来醒悟一件事情,为何自己压根没有耐心写一篇幻想故事。因为我还是太年轻,我压根清楚自己没有能力设计一个故事的结尾。我甚至抵触去想象结尾。于是,我的能力目前仅限于写开头。
2
变态
读到一篇很好的书评,关于《上锁的房子》,书评的名字叫《文学城堡里的独隅哀欢》。笔者看到了三岛最大的问题之一,但他还不能体会到三岛最大的乐趣之一:变态。《上锁的房子》的变态之处的珍贵乐趣,我以为能坦然对待的人并不多。首先你要到当了长辈的年龄,其次你要超越常规性行为和道德伦理,再次,你最好已经开始有过这个方向上的尝试。不然,读着《上锁的房子》,要么理解力非凡,要为就只是胡说吧。
我以为,人心的变态,可能又两大因素。一条是通过压抑+变形的循环作用,另一条是天生,就是“怪胎”、“脑子里缺点什么”,或者“从小想法就不一样”。这两条,只占一条,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十足变态的人,我以为都是少见的,要么遭遇了重大冲击(比如意外变故、他人暴行),一下子就极端地将心灵扭曲,要么就是怪胎得实在明显,谁一看都心里发毛。不讨论这些极端的例子。
我以为大多数在成年之后,在心里的某个地方逐渐成了变态的人,都是同是具备以上两个因素的。首先他要有本性上的不平衡,那失衡的冲突,就是变态形状的起始处。然后,在生命历程中,他间或主动或被动的发生压抑+变形的循环作用。心理上天然失衡的局部最终变形得很是不同于常人。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变态。
压抑变形循环的过程,有时候伴随着直接的快感,有时候则是间接产生快感。比如,一对恋爱的人发生分歧,不愉快了,然后对彼此示好,然后陷入一片补偿性的愉悦,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里仔细描述了这件事,他说那是残忍的温情。他有点偏激。但是事情真是这么回事。只不过,如果两人的分歧是可以合理解决的,就不能叫做变态,而两个人并不是通过合理方式尝试解决,而是让这个分歧—温情的循环不断重复,那就是变态,因为他们并不想解决问题,而且每次循环都可能更加剧烈,以致于在冷眼旁观的人眼里成了一对神经病。
3
在变态路上的自救
(如果想自救,不想变态)
当你遭遇倒一件外力影响,你觉得有必要表达自己、整理自己的感受、困惑时,一定要说出来,一定要花时间想办法把它从心里说出来。失衡的点位也就去掉了内力,你能暂时保住它。
而如果你不说出来,忍着,憋着,就是不愿去想,你心里的那个失衡的局部就很可能继续向前变形一步。而当它继续变形之后,你暂时会感到轻松,因为外力已经转化为结构性的移动。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你真的变了,哪怕只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