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有质量的人生
我观察了人良久,发现大多数人其实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最后成为了谁,这些问题是特属于人类的终极考题,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不是失智人群,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段面临这种困惑。
喜欢的生活其实都是对比出来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也不值得过。
在我颠来倒去地小范围体验过所有我能够得上的生活方式后,我彻底肯定了时间的重要性,也明确了以提高时间质量为第一准则的生活方针。
因为珍视时间,那么如何尽可能少地“浪费”时间,成了一个亟待我解决的问题。
○ 无效源自于无序
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可以代表大多数普通人是如何开启一天的。
在工作日的时候,睁开眼,日常洗漱完毕,便乘上交通工具去到单位,打开电脑,在“Tommy,excuseme”及“亲爱的,有个问题需要你帮忙呢”的呼唤中,开始了兵荒马乱的一天。
低头杂乱的办公桌面、抬头密密麻麻的电脑桌面、闭眼乱得比两个桌面还要离谱的脑袋,共同构成了充满了混乱又无序的工作日。
到了非工作日,更加放飞自我的时刻到来了。
工作日的时候天天构思着非工作日我要去郊游!我要看展!我要学习!等到周末真正来临,就会绝望地发现,丧尸都没我丧——丧尸还会去找活人啃呢,我连外卖都懒得点,一部手机一张床,我能直接躺到下一个工作日。
于是一睁眼,真的就是下一个工作日了。
有段时间,我很杠精地觉得,无序哪里不好了!为什么生活一定要井然有序呢?为什么生活一定要dosomething呢?我就是要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于是我义无反顾地过上了吃吃喝喝睡睡毫无目标也无需干活的生活。
一睁眼,夏天到了;再一睁眼,秋天来了。我和小猫咪大眼瞪小眼,她好歹还学会了勾搭隔壁的邻居讨饭吃,而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失忆的智障,这段无序的日子比沙滩上的脚印还不牢靠——除了满脸的痘痘,什么都不剩下。
水里的鱼感受不到水的流动,并不代表水不会流动;同理,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并不等于时间没有流逝。
被埋没在工作中的人不会轻易察觉到时间的无效性,有钱可领的日子里,你会自动忽略真正该用钱换来的东西——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所以混日子都是可接受的;但一旦直观看到,时间消耗过后,却什么产出都没有,体验还贼特么不舒服,无序的害处才真正显现出来。
最可怕的状态是,随着时间推移,年纪上去了,头也秃了,赚到的钱也花完了,甚至呈现了不够花的趋势,个人成就方面约等于无,放到社会上是个nobody;最惨的是,在你心里,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nobody。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班族上着上着就感觉自己被上了……
无他,唯无序尔。
○ 如何摆脱无序状态?
在依靠秩序维持的社会里,失序感会引起焦虑——性取向不同、30岁没有结婚、丁克等等,我们会对这样社会性失序感到焦虑,却很少察觉到内心的失序问题。
社会性的失序其实并不会对个人造成太大的影响,一旦接受自我本质,焦虑就会消失;内心的失序却是循序渐进的累进式,等到发现对生命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时,基本已经无力回天了。
社会的失序显而易见,内心的失序却需要等待时间来验证。
但与社会性失序一样,一旦发现病症,就有药可依。
序,是按照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排列。有了衡量标准,自然就有了序。而这些标准,换个方式讲,就是维度。
1、明确方向
面试的时候碰到某企业CEO,她让我问她问题,我想了下,便问她为什么要创业。她是富N代,物质生活对她来说完全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她的方向非常坚定,就是“dosomething”。
这便是所谓方向,与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直接挂钩,还十分考验对自我的了解程度,信仰坚定的人方向会十分明晰,根本不会为生活的细节左右。有信仰的人以下都可以通通不看,有信仰的人做事时间都不够了,根本不存在瞎几把浪费时间的行为。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方向感其实是天赋的赐予,在生活中迷失的情况实在是太多太普遍了,只能说尽力去找人生的方向吧,实在找不到也就算了,起码努力过,也不算遗憾了。
我颠来倒去地体验不同的生活,也算是找方向的一种尝试吧。
2、确定目标
如果说方向感是天赋,那么目标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方向是人生维度的目标,目标是短时间维度的方向。
时间跨度拉太长,大多数人都会有迷茫感,但是当时间缩短到3年、1年、1个月,这种迷茫便会消退。
这个阶段容易遇到的问题便是目标不切实际,比如目标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目标太理想化等等,会出现的问题太多太多,告诉自己人生不是一蹴而就、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很重要。
达不成目标的挫败感很可能会反向摧毁你树立目标的意志,保持平常心最重要。
3、删繁就简
我妈是个囤积狂,我也完美地继承了她这个习惯。直至我独自在外生活多年后,每次回家看到家里的东西我都能被整崩溃,可见囤积这个习惯也是能够被修正的,修正的原则便是删繁就简,核心思想是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无论是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是断舍离,其背后都是对“什么才是生命中重要的”的判定,然后再根据核心价值不断做取舍。
大部分人往生命中做加法(人、事、物)的时候,并没有取舍的习惯,并且潜意识里觉得多多益善。
因此,删繁就简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没有思考过如何去定义自我价值,而是想要走捷径,以“拥有的”去衡量自我价值。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当抑制不住要给生活做加法时,务必多问一句:有必要吗?
如果可以,记得经常给生活做减法。
4、低头看路
我的懒惰经常为人诟病,经常被叨逼的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不这么懒,肯定已经dosomething了。
诚恳地自我剖析以后,我发现懒惰还是源于没有方向感。既然这件事不是非做不可,我为什么要去拼命?就是这个信念,支撑了我一懒数十年,并且坚持一事无成。
与此同时,我碰到过很多在各个领域非常拼命的人,他们也有不菲成就——哪怕他们本身并没有十足的方向感。所以我就明白了踏实做事的重要性。
有时候傻人有傻福就体现在这,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十分努力,不放过任何机会。
而聪明人往往因为太聪明,喜欢挑选捷径,觉得看不到结果便索性放弃了努力——这便是大多数“聪明人”喜欢自作聪明的原因。
只要不是先天有硬伤,大多数人都是聪明人。这个世界聪明人很多,但是了解事情本质的人却不多。
做事的本质是什么呢?Practice&repeat,没有捷径。
精于做梦,最后得到的只有梦罢了。
○ 体现在生活中的无序
我的性格很野、想法很多、拖延症又很严重,在我发现自己其实处于严重无序的状态之前,我对自我的“无序”是毫无知觉的。
我在自我反思中总结了下,大概人类所有能犯过的无序的错我都犯了个遍:
1、物品的无序
我从小就没被培养好要收拾个人物品这个习惯。
小时候有我妈跟在我后头收拾,我曾经夸张到放学回家的课桌都要我妈帮忙收拾。上了大学,因为乱堆物品的习惯,室友曾扬言再不收拾就把我的东西全都扔掉。毕业以后没人管我了,为了居住的舒适度,我反而稍微收敛了些。
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出现衣服攒了很久没洗,集垃圾比集赞还严重之类的情况,再搭上我的收集癖,我一度绝望地以为我最终会变成另一个老年松子——生活在垃圾堆里那种。
物品的无序带来的后果很直观——永远要花大量时间在寻找物品上,一般找着找着我还会找到其他小玩意就随手玩了起来,等玩够了才想起来我好像忘了干什么正事?
是不是像极了百度资讯时顺手看起了八卦新闻的你?
2、信息的无序
这里信息定义十分宽泛——大到最新的项目需要掌握的所有资料,小到今天要去吃饭的网红店叫什么名字——所有能被数字化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信息。
办公数字化已经好多年了,回顾我以往的工作经验,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是通过数字化流程完成的,基本没有涉及到信息纸质化的环节。(有也是备份,最后还是要被数字化的)
但我有一个臭毛病,看到的信息一般都随手截图/拍照,然后我就失忆般把它抛诸脑后了。等想起要用就只能绝望——我的记性是非常不顶用的,索性之后碰到类似情况,我就进入了自暴自弃模式。
在工作方面还好,多年的自我逼迫,我养成了随时整理入档的习惯;但是一旦涉及私生活的信息,我就是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据我观察,一般人在处理生活信息方面会比我做得好,但是论及处理工作信息,那可不是一般的烂。所以谁也别说谁了,都不是什么优秀的人儿。
3、思维的无序
我经常被人吐槽想太多,大概是指丁点大的屁事,经过我都能挖出祖宗十八代来,甚至最后还会上升到哲学层面。以前我还会弱鸡般地反思我这样是不是真的不好——当然,你现在知道了,我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唯一的不好是,跟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想太多都被浪费掉了。
以前冥想非常火爆的时候,我也赶时髦试过。冥想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清空思绪,什么都不要想——我失败得很彻底。让我5分钟内强行什么都不要想,结果只有一种,我睡着了……
思绪其实是一种停不下来的东西,只是有的被表意识捕捉了,更多的,却直接进入了潜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有大咖提出要观照自己的思维——不留神你可能根本都没注意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在那些“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思绪里,往往也呈现出这一刻我记住了,下一刻就忘了的情况,不信你告诉我你上周都干了些什么?
4、情感上的无序
该怎么说明这点,其实我挺犯难。
情感需求是人类需求的大块,单拎出来都可以讲好多。甚至对有的人来说,在情感上浪费的时间是我情愿。但本着发展良好关系这个目标来说,很多情感上的无序是需要注意并及时避免的。
最为人诟病的是无效社交问题,其次是讨好型人格问题,还有男女关系上的海王和舔狗等等。
因为主题太大,还涉及很多本质的问题,我想了想,还是点到即止、按下不表吧。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是没有提供什么具体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
那只有等下次我想起来再说了。
其实我也很想讲一些术的东西,但是写着写着,发现所有的术都源于道。道不通透,术能改变的都是细枝末节。
====
首发朴素凡人(HungrySouls),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
渊亭岳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6 17: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