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有趣的人聊天
突然写这些,是因为看到了方舟在书里提到,鲁文达里奥曾经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伊甸园中,有一株最美丽的玫瑰,有一天魔鬼对她说,“你的确很美,不过你没有用。你看看对生灵有所贡献的大树,玫瑰啊,美丽是不够的.....” 于是玫瑰像夏娃一样受了诱惑,心想变得有用。她请求上帝,“您能把我变得有用吗?”上帝回答,“如你所愿,我的孩子。”就这样,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卷心菜确实让人饱腹了,但是伊甸园也变成了菜园子,你会觉得可惜吗?
或许对于文学家而言,想象力,善良,抑或对这个世界的敏感,是他们珍视的玫瑰。然而独立的思想,批判性思维。对我来说,他们才是伊甸园里的玫瑰。看似无用,却很美。
每次提到哲学的时候,这些词组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蹦入脑海。但你如果问有什么直观感受的话,能第一时间回答你的人,或许都得给自己的答案打上一个问号。我觉得这是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但难并非无法回答。我或许给不了一个清晰的定义,却可以给出一个较为常见的例子。比方说,有人问你,你觉得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有独立和批判思维的人,其第一反应定然不会是,你问这么空洞的问题有什么意义?他当然知道这是个宽泛到无边的话题,但是他会给予你足够的尊重,这源于发自内心的谦卑。他或许会沉默,但这代表着他在思考;他不会茫然无措思绪无处安放,因为他无论对发问的你,或即将参与讨论的自己,都有着足够的信心。这种安定的力量,来自他内心的谦虚和充实。在沉默过后,他或许会问你,你希望我从哪个层面或角度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对于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而言,不存在什么空洞或无意义的话题。任何话题本身,只要不是一句即兴的喟叹,那种不期望得到回应的自言自语;那么无论话题本身看起来多么宽泛空洞,在这之中也一定有提问者真正在意的点。然而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提问者本身或许是迷茫的,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意什么,可他就想这么问。那么毋庸置疑,寻找谈话主旨的担子,就会落在即将回答的人的肩上。这种时候,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自然地接过这副担子。或是三五句非对即错的判断,或是两三个不难的选择题,又或者他对发问者足够了解,一言就能道出他心中所在乎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哪种,一个空洞的话题总会找到某种该有的意义,它会无限逼近某个潜在的主旨,而不是一声喟叹换来另一声无病呻吟的感慨,两人相顾无言,一样的茫然。再谈上面的那个问题,有人会问,你们这样的讨论有结果吗?有意义吗?我想,这样问的人首先应该反省自己。首先,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结果的。这场谈话本身就是谈话双方所期待的结果。很多时候,作家用一生的阅历去写了一本书,可这本书也只有一两句话能让你有所触动。但这种触动或许是深远的,人生的开悟有时就只在于一两句话。而如果你完全就没有去看那样一本好书,或者你们二人根本没有展开那场“无意义”的对话,那么可能性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人与人的交流之所以珍贵,在我看来抛开肉体求生的本能,最重要的就是交换精神食粮。一个人之所以觉得他人进行这种交谈毫无意义,很可能是因为他从未与一个思想足够独立的人进行过那样的交流。其次,当一个人质疑谈话的具体意义时,很可能是因为他的认知水平有限,导致他无法体验抽象意义的乐趣。康奈尔大学的Dunning 和 Kruger曾进行过关于认知的研究,他们将研究的成果命名为达克效应。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优秀。换句话说,一个认知有欠缺的人,无法认知到自身的不足,也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价值。他们会非常自然地 “以己度人” ,认为自己无法认知到的意义(通常是因为自己的认知不足导致的),别人也一定无法得到。罗素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攀上这种愚昧之峰的人或许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你只要向前迈出一步,就能看到眼前的无边旷野上绚烂的玫瑰之海,那是你从未了解过的真实的美。去找一个有趣的人聊天吧,有趣的人就像一座宝藏,揭开浅层的幽默,你会看到让人着迷的独立灵魂。